?
? ? ? ? ? ? ? ? ? ? ? ? ? ? ? ? ? 一
又到了每年高考的日子。
今年975萬人參加高考,這是自2010年后人數最多的一年 ……
記得小時候,每年到了六月都能從電視上聽到“高考”二字,起初我并不知道這里面包含了什么意義。
進入初中階段,已經從老師那里知道了高考是什么。
老師常常說:你們要認真讀書,考一個好高中,高考的時候才會有更多機會上大學。
是的,即便是對初中生而言,高考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初中結束那年,看著那些回到初中學校,向曾經的老師報喜的學長學姐,自己突然明白了高考已經與自己綁上了關系。
我記下了當年高考文理各層次的分數線,寫在自己書桌前的白墻上。
? ? ? ? ? ? ? ? ? ? ? ? ? ? ? ? ? 二
進入高中后,老師們提到“高考”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可能是因為青春期的叛逆,不少人都覺得隔三差五的提“高考”二字會很無趣。
記得有一次班會上,班主任嚴肅的告誡我們:沒參加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沒有念過大學的人生是遺憾的一生。
盡管很排斥,但還是得面對。
許多人回憶高中、高考都會覺得很充實,但是身處其中的人只會覺得很累也很壓抑。
正如有媒體喜歡采訪路人,問他們:如果高考或高中能重來,你會做什么?
有人回答:我好不容易結束了揮汗的高考,你居然還想讓我重來? ?
事實也確實如此,當讀高三的我在網上看到那些已經畢業的人,在網上說“那是一段很充實,很快樂的日子”時。
只覺得那些人很傻,如果自己很閑,希望充實自己也可以再買些試卷來做啊。
? ? ? ? ? ? ? ? ? ? ? ? ? ? ? ? ? ? 三
高考結束那天下午,自己一直在思考以后該干嘛,心中空蕩蕩的沒有目的。
考前有人說∶畢業后要睡三天三夜,或者去表白喜歡的人,或者上一個星期的網把電影看完、游戲打完,卻在考試后發現根本提不起興致。
坐在邊上打開手機,發現有同學在空間發了一個動態:結束也只是另一種開始!
這句話到現在我也記得,只是直到高考結束時,自己也沒有完全意識到高考對普通人的重要。
高二那年,班上有同學退學去讀了職業學校,也有同學轉學去了更好的高中。
那個轉學的同學曾說過一句讓我很有印象的話: 我們這種普通人,發不了大財,只有努力高考才有機會改變命運!
能從同齡人那里聽到這樣理性、振聾發聵的話語,我感到很驚訝也很敬佩,從一個普通學校轉入一個重點學校后,說話風格已經變得如此理性。
“我們這種普通人,發不了大財,只有努力高考才有機會改變命運!”
這句話契合大多數國人對高考的認識,因為都知道知識改變命運。
? ? ? ? ? ? ? ? ? ? ? ? ? ? ? ? ? 四
已經大學畢業的我,現在也愈加認同老師曾經說的那句? “沒有經歷高考、讀過大學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以前不理解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那種管理制度的我,現在也理解了他們的做法。
以前教室里掛著橫幅∶扛得住的扛著,扛不住也要死扛!
還有∶ 不拼不搏,高三白活 !
千軍萬馬獨木橋,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高否? 富否? 帥否? 否,滾去學習!
還有許多口號標語,以前不理解這些,現在也都明白了老師們的良苦用心。
畢竟對許多人而言,所謂“素質教育”只是少數人的權利,應試教育才是大眾化的教育。
高考不是唯一出路,不高考卻是沒有出路。
高考不能決定什么,但卻能讓你選擇什么。
你努力一點進入一所大學,和努力不多,沒有進入大學人相比差距是很大的。
當你曾經的同學,每天罵罵咧咧為柴米油鹽而煩惱的時,你卻還能選擇是當個律師還是做個醫生。
當你曾經的同學,和你聊天的內容只是昨天打牌輸了多少時,你卻還能用統計學和概率來分析他為什么會輸。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人已經只是你記憶中的同學,因為他們和你已經處于不同的生活圈了。
? ? ? ? ? ? ? ? ? ? ? ? ? ? ? ? ? 五
有人問我,如果高三能夠重來,你想做些什么?
我說:我什么也做不了。
就算對自己說要努力學習,不能偏科,但處于那個階段的我依然聽不進去這些話,依舊會偏科,依舊會趁老師不在偷玩一下手機。
看到自己暗戀喜歡的異性,自己仍然會膽怯,不敢說太多話。
如果學習時感到困了,我也會在課間休息時趴著打盹兒,如果要模擬測驗,我想我依舊做不好那些數學題。
“ 黑板上排列組合,你舍得解開嗎 ”?
—— 依然解不開。
如果突然面對高考......
只是,沒有那么多的假設。
那些曾經讓人痛恨的、壓抑的、揮汗如雨的學習階段,都已經變成了自己記憶里值得回味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