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切努力,只為遇見你
屬于一個方向的兩個力相加則會獲得一個新的更大的力,無論這兩個力本身所代表的數字有多小。而屬于相反方向的兩個力,無論他們本身有多小,他們二者的連接是減號,二者相減獲得一個更小的力,不過,這一切都可以憑借你自己的能力進行轉化。
轉化之前,需要明白我們看可以轉化什么,而且如何實現轉化。根據上述的表格(不會畫x軸,y軸,故以表格代替),在A區域內,正向的權威期待與正向的自我期待方向一致,故在該區域內我們的生命力即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激發。
在B區域內,我們獲得的是正向的權威期待與負向的自我期待,在該區域內首先要區分正向的權威期待力量是否大于負向的自我期待,如果答案是,則我們只需要相信自己,并將自己已經做成功的事情進行回憶并記錄,每當自己不相信自己時,可以以自己的“成功記錄”作為自信力量啟動的動力來源。畢竟再怎么不自信,在成功的事實面前,也會感到自豪的,而自豪里面就包含著自信。
在C區域內是負面的權威期待以及負面的自我期待,所以在該區域內無需區分二者的大小。而是先努力向B區域或者D區域努力,我的建議是先向B區域努力,因為外部力量是容易獲得的,而且外部的權威力量是可以影響內部的自我期待的,即向著B區域努力在理論上是可以獲得正向的權威期待以及正向的自我期待。
D區域我們獲得的是負面的權威期待以及正面的自我期待,在該區域內,只需尋找自己生命中的貴人即可,當然,還需要讓自己正向的自我期待變得更加強大,一句話可以很好的概括處在該區域的你自己-“內圣者自強,良知者克己”。
還有一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你將處在不同的區域,所以,當處于C區域時,不要驚訝,處于A區域時也不要過度高興,因為這都是暫時的,而這所有一切你都是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改變的。
相信自我,并將外部的權威力量與你的相信融為一體,將這股力量限定在B區域獲者D區域,這將激發你強勁的生命力,那樣,卓越一定會隨之而來,幸福也會尾隨而至,你的努力也終會結出果實。
二、真實的你,會固著,會退行,并在這個過程中成長
固著就是持續停留在某個階段,并不段的強化在這個階段的行為;退行就是在某一個層次受了打擊進而退行到次一級的階段,這種退行在行為上面的表現就是“兒童化”,例如一個人緊張的時候咬手指就是一種退行。
我們會因為缺失某方面的心理滿足,就會持續的停留在這一階段滿足自己的缺失,也會因為生活上的壓力而選擇退行,這就是最真實的我們。但是,我們不會永久的固著或退行在某一個階段,固著是為了滿足曾經的缺失,而退行更是為了保護自己內心中的“脆弱”,這樣的一個過程本身就會讓我們獲得成長。
踐行認知:
我的一個感想是,提升自己的退行階段,加強對自己有利的固著方面。例如,你學會了一項技能,為了使這項技能成為你的固著,你需要將其進行強化,直到你愛上它為止。關于退行,我想到了田忌賽馬,以上比中,以中比下,以下比上,方得勝也,關于自己的退行,反其道而行之,剔下得中,取中爭上,即讓自己獲得更高級的退行模式,讓自己的退行也成為一種進步。
三、成長路上,必有自我成就感,但只有出于私欲的自我成就感才需警惕
在律師行業,無論是一個團隊去完成一個項目,還是幾個律師一起合作一個案件時,真正獲得自我滿足感的只有一個律師-工作做的最多且完成核心工作的律師。這一點自己的體會是特別深刻的,一個人為了滿足自己深層次“自戀”的需求,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想凸顯一下自己的能力,而如果這件事情滿足了一個人凸顯能力的需求時,一個人則會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而且基于這種滿足感,會讓他把事情做得更好,暫且可以理解為超水平發揮。
自己看過一本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是個天才,在他所處的時代,還有很多驚艷的天才,主人公成長的方式就是把這些天才一個一個的擊敗,而且只要被主人公擊敗過的天才就沒有再次戰勝主人公的機會,因為他們已經對自己不相信了。而主人公每戰勝一個天才后,他會下最大的努力,冒最大的風險去再次提升自己,因為他想讓自己的自我滿足感持續下去。這就是自我滿足帶個一個人的成就,也是自我滿足感對其他天才的打擊。所以擁有自我滿足感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潛力。
但是如果你的自我滿足感被打擊的話,千萬不要陷入對自己的“攻擊”中,關注你的行為,而不是你的意識。被打擊之后,需要的是重新啟動新的自我滿足感的模式,而不是陷入自責??催^NBA總決賽的球迷,一定記得詹姆斯在總決賽第五場所爆發的戰斗力,雖然他輸掉了比賽,但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這就是詹姆斯的自我滿足感所帶給他的戰斗力,也不要忘了,總決賽之后,詹姆斯馬上恢復了訓練,因為他要以其他的方式重新獲得自我滿足感。
擁有自我滿足感本身沒有錯誤,但可怕的就是飽含“私欲”的自我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滿足是以犧牲其他人的利益為前提的,所以,自我成就感如果立足于“良知”,這種成就感無需警惕,可怕的就是沒有良知的“自我成就感”-你的悲傷就是我的快樂,你越悲傷我就越快樂。
四、為什么追求自我成就感,因為人人都想成為自己的英雄
每個人說的故事,都是在說他自己,每個觸動你的故事,都是因為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人生如戲,你就是自己電影中的主角,而這個電影都是由你自己的“人生腳本”組成的。不用費力去尋找你的“人生腳本”,因為所有的“人生腳本”在其他人的故事中都可以找到。
每個朋友向我請教讀書的方法時,我的第一個建議一定是多讀幾本小說,因為我們的人生畢竟有限,但是,一本小說則可以讓我們品味不同的人生,尤其是我們可以把其中最精華的部分進行提煉,然后作為我們自己自傳的一部分。
武志紅老師說《挪威的森林》是作者村上春樹取材于自己的人生,對此我是認同的,因為,我也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觀。
《挪威的森林》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個畫面是主人公身邊的人在沒有任何原因的情形下選擇了自殺,對這一點看完書后我也是很迷惑的?,F在回想起來,原來書中早已給出了答案,主人公上大學期間的好友,一位富家子弟,聰明且智慧,但是卻對自己的未來不抱有任何幻想,因為他的未來不存在不確定性,或者說他已經掌控了自己的未來,正因為此,所以,他不珍惜當下,不珍惜自己的女友,更不珍惜自己的才華,蔑視一切,在內心也蔑視自己。在這樣灰色的環境中,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有的人會選擇自殺,因為生活沒有了色彩。而小說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綠子,她熱愛生活,雖然她的父親遭受了不幸,她的姐姐找了一位并不稱心的丈夫,這絲毫都不能影響她對生活的熱愛,也因為綠子,主人公找到了新的生命力。結合我自身,我之所以對在沒有任何原因情形下選擇的自殺存在疑惑,是因為我屬于一個樂觀的人、一個對生命充滿敬畏的人,同時,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期待,而小說中的情節則與我的價值觀存在沖突,進而讓我產生了疑惑。
故事、電影會讓你觸動,或者身體一震,這是因為你有過類似的經歷或者體驗,甚至可能是你潛意識中潛藏的感受。這些經歷、體驗、感受就像一個真空的球體中漂浮著的一塊塊磁石,當球體外面出現了磁極相反的其他磁石時,二者就會形成連接,而這種連接越頻繁,我們對自己的了解也會越清晰。例如,我小時候是小伙伴里面的老大,上學時是班里的班干部,工作時又喜歡獨立負責一項業務,所以我對自己的了解是希望自己變強,同時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強。此外,我喜歡閱讀的小說也都是主人公通過不斷努力證明自己的強大,而所有人也認可他的強大。這就是屬于我自己的人生腳本,也是我自己演繹的電影,我就是這個故事中的主角,一個不斷變強大的主角,一個我自己想成為的英雄。
武志紅老師在課程中提到,我們需要深入自己的潛意識之井,因為我們的潛意識反映的是最真實的自己。就像《飄》中當白瑞德說出不愛斯嘉麗的時候,斯嘉麗追出去看到的是一團迷霧,這團迷霧就是斯嘉麗自己,斯嘉麗所愛的白瑞德也是她自己,但她無法定義自己為何要去愛自己,愛自己的什么呢,且既然找不到愛自己的什么,那就找到不愛自己的方面,但是,斯嘉麗也沒有找到答案,進而就形成了一團迷霧,一團發自斯嘉麗潛意識中的迷霧。
那如何深入我們的潛意識之井呢?武志紅老師的答案是找到打動你的故事,從故事中尋找入口。所以,就去看一部你已經反復看了多遍的電影吧,因為,這可能就是你的自傳。
五、英雄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飽含深情但不含誘惑的鼓勵和支持是什么樣子的呢?你見過嗎。我見過,但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他的樣子,只要我看到,我就知道它就是這個樣子,因為那是一種“心”的力量。
你做到了,我認可你,你做不到,受挫了,我支持你。看到這個概念的解釋,讓我想到了“人類的朋友-狗”,不管你是貧窮或是富有,一日是主人,終身為主人。這就是一股充滿信任的清流,無論做到還是做不到,在我這里,你永遠是最好的,因為我打心理相信你。
六、相信你的相信
自我1是我們頭腦和意識層面的自我,它的語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體和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它的語言是圖像。
如果學習過《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課程,就可以理解自我1就是笑來老師在課程中提到的“騎手”,它掌控理智,自我2就是黑馬,它掌控直覺。其中自我1與自我2結合的方式就是情緒,也就是“白馬”。直覺反應是基于外界環境而所做出的條件反射式的行為,這種條反射式行為產生的根源即是我們的“自我1”,就像你如果學會了開車,你的“自我1”即具備了開車的能力,且在開車逐漸熟練后,我們在開車的時候就不會想著怎么掛擋,怎么踩油門,怎么打轉向燈等等,而是針對道路的情況直接做出的反應,這種反應就是“自我2”。
“自我2”讓我們快速做出反應的原理是身心合一,也是萬維綱老師提到的“心流”-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進而忘卻了自我。例如,當你習慣用鍵盤打字的時候,對于任何一個鍵盤你都可以在不看鍵盤的情形下進行熟練的打字(字母排列錯誤的例外)。另外,在寫作的時候,一開始你的大腦還是需要進行思考的,但是在寫了一定數量的文字之后,你的大腦就不要進行刻意的思考了,那時文字本身好像有生命力一樣,它們會自己進行聚集,你只是給他們構建一個聚集的模型一樣。就像一些大牛作家經常會說:“不是我構造了這個人物,而是這個人物讓我通過文字將其體現”。在武俠小說中,最厲害的高手不會記憶一招一式,而是在面對攻擊時讓身體自然做出反應,即“無招勝有招”,此外,這樣的高手之所以被稱為高手,是因為他們的攻擊沒有任何規律可循,因為他們將自己的“自我”與敵人的“招式”進行了融合。
上述所有的“自我2”都是在我們放松且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一件事情的時候才產生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前提的,例如你本身積累的知識量最多可以讓你獲得50分,那么即使調動“自我2”,你獲得的最高分也不會超過60分,因為潛能的調動的前提是你本身就具有這個潛能。
自我1和自我2可以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比喻,自我1就是你的儲蓄賬戶資金,自我2就是將你的資金進行最大化的運用。萬維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提到,雖然“自我2”讓我們感覺很好,但是也要留心這種“感覺”,因為在一些情形下它可能對我們并沒有太大的用處,就像在夢中想到的“詩句”,自己覺得非常美妙,但是當你仔細分析這句“詩”的時候,可能就不會覺得美妙了,因為這些詩句沒有任何邏輯可言。當然,這種感覺也并不是沒有用處,它可以給我們一個新的思路,新的觀點,我們可以以此觀點進行思路上的新的拓展。
在寫這篇學習筆記時,有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入了“自我2”的狀態,這時,自己的思維沒有任何思考,但是打字的手指卻沒有停下來,這種感覺很棒,但要讓這種更棒的感覺真正的實現,我想還是需要修改和糾正的。因為笑來老師說過我們需要調用“元認知”去糾正我們的思維,這個思維就是我們的“自我1”,既然自我1都是不完善的,那么基于“自我1”所進行的“自我2”的發揮當然也是存在缺陷的。
《世界為何存在》中提到,有時我們追尋的是一種存在,這種存在就是結果,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為什么存在,通過什么樣的過程形成了這種存在,這可能是更加的重要的。因為這才是你所能掌控的,也會激發你獲得一個更加強大的“自我2”。
時間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自己經歷。
七、合作的前提亦是“相信”
競爭,是最好的合作。競爭性,是人最重要的人性之一,合作,是戰勝強大對手最好的方式。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物的發展規律就是在競爭的過程中進行淘汰,誰適應環境,誰就生存。正因為存在這種競爭性,才會有強者與弱者的區別。強者不屈服于環境、不屈服于規則,他們要改變環境,改變規則,所以才有黃巢的“他日我若為青帝,抱有桃花一處開”,也才有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他們打破了規則,并重新制定了規則,這就是強者,這就是競爭性對他們的塑造。
但是凡事都會有它前提和限制條件,競爭也不例外,即你憑什么去競爭。且既然存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則,也就意味著競爭除了可以提升一個人的能力外,也會打擊另一個人的能力,也會讓另一個人的生活更加窘迫,以至于讓他成為“被淘汰者”。在這樣前提下的競爭還有合作的機會嗎,還是合作的競爭都是打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則呢。
針對上述疑問,我的理解是競爭的前提是處于同個一水平。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競爭是在同等水平內的競爭,否則,面臨你的只有持續不斷的打擊,你當然可以樹立遠大的目標,但是,你首先要超過你身邊的人,就像在上學時,如果我們處于班級10名開外,我們的競爭目標就是超過并成為第10名,而不是直接成為第1名,當然,你如果是天才則不適用上述法則。
競爭,是最好的合作,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競爭雙方本身就想追求能力的提升,基于此,你如果變強了,我也要變強。即競爭者都有一顆追求成長、追求變強的心,才會獲得所謂的成長,否則,競爭,只會給一方帶來壓力。大學時期,你可以選擇追劇,也可以選擇鍛煉身體,當然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學霸,或者參加社會實踐等等。所以,在一個寢室的雖然是同班同學,但是每個人的追求卻是不一樣的。我的目標是讀書,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所以對于愛玩游戲的室友就不會給我任何競爭壓力,所以雙方也不會產生競爭。但是,對于同樣追求變強的室友,那么你的競爭壓力就會產生,例如,你每天早晨6:30出去背單詞,他6:00出去,那么為了證明自己是更強的你可能會選擇5:30,在大學最瘋狂的時期,我選擇了凌晨4:30開始學習、讀書,產生這樣的原因就是我不想落后任何一個人,只想超越,因為,我想證明我是更強的。但是,長期在這樣充滿壓力的環境中肯定是不利于自己身體健康的,我當時也很擔心這一點,但是,競爭,是最好的合作,當我們的能力都得到提升了之后,這種壓力感就消失了,換句話說已經轉化為了合作。你有提升能力的方式,很好,我也有,咱倆溝通一下,我們和外面的人再去競爭,這可能就是喜歡競爭的人的天性,認可對方,然后共同去挑戰一個新的對手。且正因為競爭,才知道了各自的能力是什么,才會激發一種基于能力的互信。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競爭是最好的合作,因為合作,才能競爭過更強的對手,但是合作的前提是各自對對方能力的認可,如何認可呢,在競爭的過程中能力的“互信”就已經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