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土地鹽漬化形勢嚴峻,可種植糧食需要地啊!怎么破?
我國著名水稻科學家袁隆平正主導一個新的高產水稻研究項目,而這新探索的水稻被稱為“海水稻”。
在三亞的一場研討會上,據袁隆平介紹,研究團隊計劃用三年時間,研發一個可以耐受0.8%鹽度水分的品種,該品種每畝產量達到300公斤。
有相關數據顯示,從全球來看,全球鹽漬化土地面積約120億畝,其中鹽堿化耕地約10億畝;在中國,目前有超過10億畝鹽漬化土地。而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依賴大米作為主食,在中國,這個比例超過60%。
(圖中紅點反映全球范圍的高鹽度區域)
有調查指出,全球土壤鹽漬化形勢嚴峻,每周“侵蝕”面積相當于一個曼哈頓!培育高耐鹽度的海水稻具有重大的意義。
如果中國有1億畝地耕種海水稻,整個國家將會增產300億公斤的大米,可多養活8千萬人!
在河海交匯處的鹽堿地,有時可以發現野生的海水稻。這種水稻的耐鹽度、耐堿性、抗病蟲害能力都非常強,而且它們不需要施灑農藥、化肥。
?(圖中顯見海水稻的高度,圖片來源:人民網)
目前,中國最優質的海水稻品種每畝產量高達400公斤,但其灌溉的水分鹽度不能超過0.3%。
2016年10月,在青島成立了一個以袁隆平為首席科學家的海水稻研發中心。該中心引進了全球眾多的海水稻品種,研究人員則使用基因測序技術研發新的品種。
本文由發現良田-張嘉裕原創,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發現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