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羅斯的《平均的終結》并不是一本科普書。他提出一個新思想,這個思想就是"人不是工業品"。
你可能覺得我這么說有點奇怪,人本來就不是工業品,這怎么是新思想呢?
所謂工業品,就是按照固定規格批量生產出來的標準化產品。我們"現代人"的一個文化特征,就是認為符合"標準"的就是好的,就放心了, 一旦不符合"標準",就非常擔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大概是我兒子9個月大的時候,我和妻子帶他去醫院做例行體檢。身體檢查之外,醫生還做了一些測試,看他會不會爬,會不會翻身,和人交流的情況如何。我們還按要求填寫了一份很長的問卷調查,內容都是關于孩子已經掌握哪些技能以及不會哪些技能。
醫生做完測試,又看了我填寫的問卷,面帶微笑、非常友好地告訴我們一件事——你兒子的發育程度落后子平均水平。醫生甚至還打算派遣一名義務社會工作者定期來家里給我兒子做訓練。
可能大多數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很著急。人們相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各種階段性的里程碑。比如一個孩子從最開始學會爬,到最后學會走路,中間要經歷一個固定的過程。從出生到會走,專家們還給制定了一個進度表,中間包括在不同時期要掌握的不同爬行動作。
這個心態,就是工業品心態。我們想知道"標準人"什么樣,然后把自己跟標準人對比,一旦比不上就覺得肯定有哪里不對。職場中,人們認為存在一個"標準的"職務升遷軌道多少歲入職,多少歲升到公司中層,在多少歲上應該拿到什么職稱。如果一個人40多歲還在搞技術沒有獲得管理職位,可能人們就會覺得他的職業生涯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