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究竟是啥年?
Sir感覺很多華人,都會永遠記住這一年。
這一年有很多大師、藝人、文娛名人紛紛逝世,是華人世界的巨大損失。
李敖、李大為、計春華、常寶華、單田芳、朱旭、臧天朔、李詠……(名單太長,恕不能一一列出)
尤其,會記住今天。
10月30日,94歲的金庸老爺子去世!
也就是落筆7分鐘前,Sir才得知了噩耗,份量太重,幾乎無法消化。
盡管今天已經截稿,Sir覺得仍然無法放過自己,放過今天。
不止Sir吧?
不管你是哪代人,哪一類文藝愛好者,什么階段的文學電影青年,你的童年沒金庸,都是一大缺憾。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從大城市到小鄉鎮,唐詩宋詞背不出幾首的人,十有八九都會記得這兩句。
他的系列作品被改編、演繹多年,早已成為一系列文學、電影、音樂作品的最重要核心。
幾十年來,他啟迪了無數青年成為作者,誰也無法否認,他其實就是后來多種類型小說的鼻祖。
對普通人來說呢?
即使沒被啟迪文藝創作,一定也會覺得——
他,就是每個人童年、青春、愛情、成長的一部分。
所以當今天,我們緬懷金庸,我們該做什么?
Sir自覺沒有文學上蓋棺定論的資格和本事,更來不及整理老爺子車載斗量的相關影視作品……
不如,就聊聊我們自己吧。
就像西方葬禮的追思會上,人們紛紛上臺,平靜地追憶著那位重要的人。以及他曾經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多么印象深刻的改變。
金老爺子,不也是?
明明素不相識,還有著幾十年代溝。
卻潛移默化無聲無息地,塑造過我,改變過你。
一個追思會,嗯。
Sir想,這肯定是金庸老先生最中意的告別式。
好,Sir第一個發言。
之后,也請你繼續——
金庸,與我的童年。
那是一個夏天,《射雕英雄傳》熱播。
那一年,連很多懵懂的小P孩,都模模糊糊喜歡上一個姐姐。
一位嚴格來說不算特美的美女,翁美玲。
翁美玲、黃日華、苗僑偉……有關這部劇的周邊其實很單調,在那年頭,只是一些廉價貼紙。
卻被貼滿了學生的書包、課本、文具盒。
大街上的雙卡錄音機,會循環播放它的主題曲、片尾曲。
《鐵血丹心》,一唱渾身熱血;《一生有意義》,歌詞里有最執著的愛情。
梅超風和九陰白骨爪,會被家長用來嚇唬不睡覺的熊孩子。
但稍大一點的孩子隱隱覺得,陳玄風梅超風雖是壞蛋,卻愛得很不一般。
很長一段時間,Sir覺得最帥的人,應該是曾江版黃藥師的樣子。
武功好、文采棒、毒舌、挑剔、藐視陳規陋習、心懷正義但嘴上不說……你看,什么是童年影響,這就是。
那時我們不懂什么是“俠之大者”。
但洪七公,還有《神雕》里的郭靖,手把手教過我們。
其實金庸的“俠”,肯定也受到了更早的武俠作者,比如王度廬、還珠樓主等的影響。
但一個和平年代,和文化娛樂相對匱乏的內地幫了金庸,加上他寫得又好又快,幾億人一起傳播,終于寫出了一個最大的“俠”字。
不夸張地說,曾經很多男孩的青春,就是向“俠”靠攏的青春。
我們的叛逆,學了楊過和謝遜。
金庸在說,遇到壞老師,你就不學了么?
不,要學得更好,像楊過打敗趙志敬那樣。
世人不理解你,你就自暴自棄嗎?
不,要找到最珍貴的人,一起發現最值得的事。
我們的痛快,學了喬峰和丁典。
金庸說,要重兄弟、重感情,談什么王霸雄圖,都是塵土。
因為“痛快”是享受過程,不是結果,是燕云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
金庸也說,人生在世,痛快不痛快都是一時,但是!
打死也不要成為丁春秋。
孤獨而成功的獨裁者,身邊只有阿諛和謊言;
打死也不要成為岳不群。
自作聰明,以虛偽待人;但信奉虛偽的人,必然失去所有真實;
打死也不要成為慕容復。
人生的目標是拿別人的,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段子。
……
但這些,都是后來走上社會才慢慢想明白的。
在十四五歲的年紀,男生最容易代入的角色,其實是段譽、虛竹。
那都是一些多么私人的羞澀記憶啊……是隔了十幾年,你才好意思提起的學校故人。
我們默念過“昔日因今日意,向來癡從此醉”,十足十像段譽那書呆子;
我們神魂顛倒地想念著某一位女生,想著她是木婉清呢,還是王語嫣。
別說傻氣。
Sir倒覺得,正是金庸慢慢教會了男生,什么是愛情。
你信么,真正懂金庸的人,談起戀愛都不會太笨。
到了大學,只有沒看過金庸的傻男孩,才會干出在宿舍樓下擺一堆玫瑰、大喊大叫求偶的舉動……
金庸嘴上是沒說,但……那是不成的。
浪漫,不是單方面的金錢和聲勢。
而是兩人之間最特別、默契、無聲的行為。
所以,殷素素才會玩反串cosplay,和張翠山雨夜蕩舟;
金蛇郎君夏雪宜才不顧對方家長反對,每晚來偷人,帶溫家大小姐夜游三山五湖;
丁典才寧愿坐牢,被穿了琵琶骨廢了武功,也要癡癡守候凌霜華放在窗臺的小雛菊;
小龍女才會對楊過說:
你姓楊,那我便姓柳。
(你不懂浪漫?看金庸,你還來得及。)
Sir開始也以為,金庸只是類型小說,是從小家長口中的消遣“閑書”。
可爸爸媽媽,你們實在太小瞧金庸。
事實證明,我們套著《物理》《英語》書皮,上課偷著看完的金庸全集,一點都不浪費啊。
不僅在童年、青年不浪費,走上社會還在不斷成長。
社會很多年,你一定遇到過選擇,思考過無數次堅持和放棄。
你看,金庸教會我們,什么叫堅持。
就是符合你三觀的事,認定了就要做完。
所以張無忌挨了滅絕師太三掌,就憑胸中一口氣。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但是哈哈……金庸也教我們放棄啊。
令狐沖盡管劍法超人,聲望超人,讓他做掌門他還是不做,讓他做教主他掉頭就走。
你不喜歡的,哪怕外人說有價值,你也可以放棄啊!
比起名利場的爭斗,他和任盈盈寧愿做華山上一只公猴子,一只母猴子。
所以,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當我們身為成年人,偶爾迷失、焦慮、失去了什么的時候。
有一些金庸段落,自然會浮現心中。
比如有一個情節,就多次指引過年輕的Sir。
那是《白馬嘯西風》的結尾——
白馬帶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馬已經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是追思會。
那最后Sir也說點正經的吧——
讀金庸,其實是中國人找尋根性、繼承傳統的快捷方式。
很多人不看《論語》也不看《道德經》。
不讀佛經也不讀筆記體小說。
但儒道釋的很多三觀,中國知識分子延續的骨氣與情操,金庸都提純了給你,你也讀著故事,很輕松就消化了。
他就是你的老師和先生。
中國幾代人的老師和先生。
先生,您一路走好!
你也有一提到金庸,就自然聯想起的個人經歷吧?
追思會還在進行中。
請你也參加,給金老先生留言吧。
你可以紅著眼圈。
其實,也可以說著說著就微笑起來。
這,不就是他對我們說起的人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