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目的不是為了在大腦的無意識部分上徘徊,而是為了形成一個通道,發現阿特曼的存在并引導它。阿特曼就是內在的真我。所以不要陷入沉思。
我們知道,冥想能夠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提升人際關系,增強處事技巧。相對于其他修身養性的方法,它自有其獨特之處:我們可以通過冥想進行全方位的自我認知,并最終引領自己到達內在意識的核心。
當我們全然體驗到更高的自我,就會得到滿足,不會再被物質世界或情緒所困擾。
當然,冥想的重大效果和利益并不會突然出現,也不容易被察覺,但隨著你的堅持和時間的推移,它們將慢慢呈現。
所以,冥想的練習應當純粹、系統化、有次第地進行。
一,冥想作為一個過程
在冥想的過程中,我們讓意念放下對問題的思考、分析、回憶、判斷,以及對過去的執著、對未來的期待。我們減緩大腦的思考與感受速度,并用內在的覺察和專注力來取代它們。
因此,冥想并不是對問題進行思考或對現狀進行分析。它也不是幻想、白日夢或是讓思緒漫無目的地飄蕩。冥想不是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或爭辯,也不是某種強化思維的過程,它只是一種非常簡單、安靜、不費力氣的專注與清醒。
冥想中,我們應當盡量避免胡思亂想、浮想聯翩,連那些平時稍縱即逝的思緒和聯想也都要盡量舍棄。當然,這并不等于說我們要完全清空大腦,事實上這也不可能。
我們這樣做只是讓意念專注于某一個特定的對象或物體,因為這將引導注意力轉向內在。通過內在的關注,我們在精神層面就能避免產生壓力的思維過程,比如擔心、籌劃、思考和評判。
冥想也不是催眠,更不是自我暗示。
在催眠過程中,大腦會受到來自自己或他人的暗示,內容有可能是:“你越來越困(或放松)……”因此,催眠會試圖安排、操縱、控制意念,讓其相信某事是有益的,或是讓大腦沿著某個方向進行思考。
有時,這種提示是有效的,因為暗示的力量非常強大。但不幸的是,消極的暗示同樣也會對我們的方方面面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相反,在冥想的時候,你不需要給大腦直接暗示或試圖控制它。要做的只是觀察它,讓它安靜下來。你允許曼陀羅(特定的字符或聲音)帶領自己深入自我,探索和體驗更深層次的存在。
從冥想的角度來看,催眠具有潛在劣勢,比如它會與大腦形成沖突,因為大腦對外部提示會產生微妙的抵觸。
催眠或暗示這類行為或許有醫療效果,但我們卻不能將冥想與它們混為一談,這一點尤為重要。圣賢們認為,冥想恰恰是催眠的對立面——它是一種清晰的狀態,完全獨立于外界的影響和干擾。
1,最重要易忽略-前期準備
冥想中最重要也最常被忽略的步驟就是前期準備。沒有適當準備,生理、心理和情緒上的干擾都會限制冥想的深度與廣度。
(1)身體
當身體狀況不佳或不在狀態時,生理方面的原因肯定會給練習造成障礙和困擾。
最常見的生理問題包括:
- 由于疾病和緊張造成身體不適或放松困難,無法舒適端坐;
- 感到疲勞或困倦;
- 日常壓力造成的不安、緊張和煩躁;
- 饑餓或暴飲暴食等飲食問題。
對生活方式加以改善能消除以上大部分問題,防患于未然。
當然了,即便感冒或身體不適時你仍可堅持冥想,但你恐怕會發現,生病帶來的不適、疼痛或注意力的不集中確實會妨礙練習。
所幸冥想會使你對許多生理過程變得更敏感,你將更加了解身體的需要,從而預防疾病、保持健康。
(2)地點
冥想不需要任何特殊或不尋常的條件,地點可以是家里、鄉村、城市、海邊、山中,任何地方。
理想狀況下,一個單獨的房間或屋子的一角可作為冥想的專用空間。這里要空氣流通、相對舒適,不能堆滿東西、布滿塵埃。整潔和安靜的空間是我們所需要的。
當然,如果這個地方相對祥和、舒適,則更為有利。但不建議在床上冥想,因為那里會讓你聯想到睡眠,從而很難保持警覺和清醒。
最好與工作區分開,遠離廚房、電視和電話,避免他人的打擾。同樣,避開辦公室這樣的場所也是非常明智的,因為那里總會有事務讓你分心。
(3)時間
冥想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白天或者夜晚都可以。不過在傳統上,最佳時段是清晨和深夜,因為這時較安靜,不太可能被人打擾。
人在這兩個時段是最純凈和最有覺察力的,因此它們是冥想的最佳時間。盡管如此,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瑣事仍可能對冥想的時間安排造成不小影響。
如果你已有了孩子,那么孩子睡著之后,或許會是最適合你的冥想時刻。起初,選擇一兩個時段,每個時段大約練習5—15分鐘即可。這樣既不會給他人造成不便,也不會受到打擾,更不會使你忽略自己的職責,感到緊迫。
同時你也無須趕著去辦其他的事情。最簡單的調整日程的辦法就是早起一段時間,或是在睡前進行冥想。
每天在固定時間冥想會取得最快的進步。養成這個習慣,讓它成為你日程中一個固定不變的部分,這對于深化練習極為有益。
即使每天的日程都不相同,也要盡可能找到合適的時間并堅持下去。這樣做有利于消除因懶惰和拖延而產生的心理抗拒。
2,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冥想練習者可使用內在的工具來使意念獲得集中。
大部分情況下,最常用的是聲音,但有時也會用到視覺圖像。聲音和圖像既可以是外化的,也可以是敏感細致的,這要根據練習者的思維結構來決定。
冥想時,你需要學會:
- 如何放松身體;
- 如何以舒適、穩定的姿勢進行練習;
- 如何讓自己的呼吸平緩安穩;
- 如何平靜地目睹自己的思維如裝滿貨物的火車一樣在大腦中奔馳;
- 如何保持專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受干擾。
斯瓦米大師會這樣提醒他的學生們:“每天都要定時練習。”他說:“讓你的自我來到意識的中心。你必須知道,你就是和平、幸福和快樂。自由是你的本性,要反反復復地體驗它,直到它與你同化?!?/strong>
他說:“在這段旅程中,你不會失去任何東西。我們只是在這個看得見的世界進進出出罷了。出生是一種到達,死亡是一種離開。你在這里只是一個過客。冥想能幫助你理解這個現實?!?/p>
(1)冥想五步驟:
- 第一步:清理
首先,身體要做好準備。當身體感到精力充沛、舒適、整潔、放松的時候,冥想是最容易順利進行的。淋浴或只是簡單的洗臉、洗手、洗腳都有助于找到這種清新的感覺。如果在清晨,冥想之前完成排泄,身體會感到更加舒適。
- 第二步:伸展
有人發現,一整晚睡眠之后,身體會僵硬酸痛。這種情況,洗一個溫水澡并做一些緩慢的伸展練習,能夠幫助身體恢復到適合冥想的狀態。
哈達瑜伽體位法(以調息與體位法為中心的體動瑜伽)是專門用來保持身體健康并使其變得足夠強壯、柔韌的練習,它會使你更加舒適地適應冥想坐姿。
拉伸并活動背部以及雙腿能夠有效增強冥想坐姿的舒適度。即便只是幾分鐘的拉伸或體式的練習,也能夠極大地改善你的冥想體驗質量。
柔和地喚醒你,幫助你放松肌肉,減輕精神壓力,集中注意力。
所以,在冥想之前至少需要5—10分鐘的時間用于拉伸身體,做好充分的熱身準備。
- 第三步:放松
完成伸展練習之后,進行簡短的放松練習會十分有益。舒適地平躺,讓背部緊貼地板或墊子。在頭部下方墊一個薄的墊子,身上蓋一條毯子或者披肩。
雙臂置于身體兩側,手臂與軀干微微分開,掌心向上,雙腿以舒適的距離打開。確保你的身體重量均勻分布,沒有扭轉或傾向一側。
頭部要擺在中央位置,不要倒向一側,否則會給頸部造成壓力。這個放松體式名叫攤尸式,因為在這個體式中你只需要安靜、放松地平躺著。
輕輕閉上你的雙眼,花幾分鐘時間關注呼吸:用鼻子輕柔地吸氣,再緩慢地呼出來,吸氣和呼氣之間不要有間斷或停頓。
以這種姿勢平躺著,就可以引領自己做簡短的放松練習了。
按照順序關注自己的每個主要肌群,再逐漸關注整個身體。練習時間不宜過長,不應超過10分鐘。你的意識要保持清醒,因為對于大部分人而言,此時大腦都更傾向進入睡眠。
- 第四步:大腦與神經系統的放松
呼吸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對身體的緊張程度、大腦的穩定和清晰度都會造成巨大影響。
冥想前,使用專門的坐姿進行瑜伽呼吸練習,可以使精神趨于平靜,有助于內在的專注、集中與穩定。
一些同學一開始會抵觸,不太愿意在這些練習上耗費時間。但是,一旦完成這些練習,你會發現它們對深化冥想極其有效。呼吸的狀態對情緒的平衡和心理的穩定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第五步:冥想
完成呼吸練習后,你就可以開始進行冥想了。采用冥想姿勢坐好,讓意念關注你使用的曼陀羅,或是通用的曼陀羅“So Hum”。
這個聲音與呼吸節奏有一種特殊的協調:呼氣,默聽“Hum”的聲音;吸氣,默聽“So”。
慢慢讓你的呼吸深長而柔和。靜靜地坐著,將意念集中在“So Hum”上。持續以舒適的坐姿練習,讓大腦平靜下來并向內專注。
在準備結束冥想的時候,先讓意識回到呼吸上,然后再過渡到身體。雙手手掌輕輕覆蓋眼睛,睜開雙眼目視掌心,漸漸地把意識從對內的感受轉移到外部世界。
綜上所述,練習順序應按以下步驟進行:第一步,沐浴或其他清理準備;第二步,伸展練習或瑜伽體式;第三步,放松練習;第四步,呼吸練習;最后一步,冥想。
不要跳著做或省略其中一步!按部就班地按照計劃練習就會水到渠成。如果你的方法正確,冥想肯定會讓你獲益匪淺。
(2)坐姿
冥想坐姿也是個不可逃避的話題。某些人誤以為冥想時必須采用復雜的蓮花坐姿,雙腿交盤。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只要以放松、穩定的姿勢,安靜、舒適地坐好就可以開始進行冥想。
良好的冥想姿勢其實只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你必須將頭部、頸部和上半身軀干保持在一條直線上,以便自由地使用橫膈膜進行呼吸。
許多坐姿都能夠在舒適的前提下保持脊柱的垂直,而不需要盤腿或制造其他不適。事實上,冥想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完全地豎直脊柱。
而更微妙的原因在于:在深層的冥想中,將脊柱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夠使某種精細的能量自下而上貫穿全身。這就意味著:脖子不能彎曲,歪向一邊;頭部也不能過于前傾,而應由頸部支撐,垂直于肩膀。
這樣做的目的是不給頸部和肩膀造成壓力。面部應朝向正前方,輕輕地、自然地合上雙眼,但不要緊閉,否則會給眼部造成壓力。
相比之下,手臂和雙腿的擺放就顯得無關緊要了。達到這一要求的最簡單坐姿叫作高位坐。
此外,還有簡易坐、吉祥坐(更適合長時間冥想,需雙腿足夠靈活)、雷電坐、至善坐(不推薦大多數人使用)。
在整個過程的所有體式中,都要放松雙肩和手臂,將它們優雅地搭放在膝蓋上。你的手臂要保持徹底放松——如果此時有人抬起你的手,你的手臂應該是自然下垂的。輕輕地讓拇指和食指相碰并形成“手印”。這個手印形成了一個小圓圈,你可以把它想象為內在能量循環的一條小路徑。
高質量的冥想姿勢,身體則須靜止,呼吸保持平穩,意識平靜而專注。如果身體移動、搖晃、抽搐或疼痛,就會干擾練習。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身體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攀比高級坐姿,那會導致不良后果。
無論選擇了什么樣的坐姿,都要經常進行練習,不能總是半途而廢去嘗試新的姿勢。持之以恒地使用一種坐姿,日積月累,你會發現它越來越穩定和舒適。
(3),專注
掌握冥想坐姿之后,你可能會迫不及待地想了解:
- 我們需要在精神層面做什么?
- 怎樣才能開始冥想?
- 我們是否需要思考特定的事物,還是完全清空大腦?
- 我們應該讓意念隨波逐流使聯想自動浮現嗎?
但實際上,這些都與冥想無關。與冥想是兩個不同的過程。試圖在冥想中對意識進行管控是徒勞的,那只會讓你產生挫敗感。意念會反抗對它的任何控制。渴望達到某種狀態的想法對冥想也不會產生幫助。
最好的辦法是:在關于冥想應該是怎樣的或希望達到什么目標的問題上,不要給自己任何壓力。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你越是減少與自己的對抗和壓迫,就越容易放松和安靜下來,而真正的冥想進步就會在這個層面體現。
同樣的道理,嘗試清空大腦也不會成功。
大腦的本性就是:不斷地變化,不斷地處理記憶、進行聯想并接受新的信息。事實上,它唯一接近于靜止的時刻,就是在無夢的深度睡眠中。其他時間,意念就像沒有拋錨的游船一樣,飄浮在腦海中的各個角落。
鑒于以上精神活動的過程,許多冥想體系會通過將大腦集中在某物或進行某種短暫刺激的方式,來使它獲得平靜與專注。
我們的目的不是清空大腦,而是賦予意念一個焦點,讓它安靜下來。
在大部分的冥想體系中,一個詞、一組短語、某個聲音或符號都可以用來將意識集中在一點。有些冥想傳統會偏好使用視覺符號,而這里用以引導意念集中的詞匯、聲音或短語。
專注對冥想來說非常重要。當我們使用“專注”這個詞的時候,有時會指仔細思考或者反復分析所要付出的努力,這甚至聽起來都是一個讓人感受到有壓力的過程。
但我們在這里所講的專注,絕不意味著努力、緊張和精神壓力。它指的僅僅是注意力的集中,與其渙散是相對應的。
專注的意思是你在保持警覺的同時又是放松的。當你已經放松下來,感到很舒服,這個時候集中注意力似乎就不是一件困難事了。
如果你不能做到專注,說明你對意念之流的引導能力受到了損害。許多瑜伽練習都有助于培養專注力,而專注是冥想的基礎。
下節預告:呼吸的重要性及要領。
注:本文由作者JIE胭脂雪組織整理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文內配圖源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溝通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