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想開個微信個人公眾號》里提過一個觀點:自我認知比認知世界更為重要。我們這輩子最應該做的就是要學會認知自己。
說到“自己”,人們總是在說,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這道理我很認可,但我想問,你了解的是哪個“自己”?
每個人都是有很多個“自己”組成的一個個體。
為此,我從兩個維度來分析這個概念,
思維的維度
記得我們以前看的《貓和老鼠》里,湯姆貓頭腦里出現了和一個天使貓和一個惡魔貓對話的場景,天使貓加惡魔貓再加上湯姆貓本身,一共就有三只湯姆。
在現實里,我們的頭腦里的思緒萬千就是若干個“天使”與“惡魔”,但它們總是若隱若現,變幻無常。然后就在某一時刻,其中一個思緒毫無預兆地蹦了出來,取代了當下的自己,成為了一個新的自己。我們總是在不停地變換自己的性格和個性,在不同的場景中進行無意識地切換當時主導自己的思維。那真正的“自己”到底是誰?為什么要替我來做抉擇?那個“自己”將會帶我去哪兒?
當遇到一件事需要我們做決策的時候,我們的腦海里往往會跳出很多個想法和選擇,每一個想法對應的選擇,就是一個“自己”。而當我們其中一個想法成型并成為選擇影響了我們的行為了,那個“自己”就是當下的自己。
時間的維度
看過奇葩說第三季的都知道,姜思達在這一季里爆發了。第三季的他和前面兩季對比,判若兩人。無論是肢體語言、說話方式、氣場,還是金句頻率、角度選擇、主題契合度,和在最早只會玩嬌羞耍娘炮的姜思達給人的印象完全不同。高曉松說他是化繭成蝶了,而我是覺得,他已經通過自我升級,重新塑造了一個新的自己。他已經不是那個原先的姜思達了,現在的他和原先的他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再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種經歷。以前喜歡吃的菜,現在不喜歡吃了,反而可能會去吃以前不喜歡吃的菜;以前喜歡玩的游戲,現在不喜歡了,甚至會做以前并不喜歡干的事,比如看晦澀的書;談戀愛時,以前TA那么愛我和我時保聯,現在TA都懶得理我。我們最常聽到的解釋就是改變,然而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很正常,這根本就不是同一個人。
也就是說,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上有無數個不同的自己,我認為與其說是以前的無數個自己造就了現在的自己,不如說這些無數個“自己”都是單獨的個體。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里有過這個概念:假如時間是可以看見的一段長度,人類在時間里就會像一條正在蠕動的蟲。
如果我們把思維和時間兩個維度重合起來,是什么樣的視角?
著名哲學問題【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出自普魯塔克的記載。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于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么在什么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哲學家Thomas Hobbes后來對此進來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先不去管引文里這些燒腦的問題,如果把一艘船想象成一個人,他正是一種思維和時間兩個維度里不斷地切換和變化的典型案例。船體的修修補補或遺棄報廢零件,通過時間的維度在不斷地替換。而除了時間的原因還有船上的人在不斷地決定應該怎么修補,決定什么該遺棄。船上的每一個人就是我們頭腦里的每一縷思緒,船上的人會不斷地被更替,連最終做決定的船長也會被更替。
由此可推:無數的“自己”因為思維和時間,在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替。
船的使用權如果交給沒有經驗和能力的人,會越補越爛;反之,越補越好。
人也一樣,自我更替的結果有好有壞。我們可能改變不了自我更替的頻率,可是我們可以改變更替的方向。
最好的把控方法就是不要停止學習,多閱讀非虛構類書籍,通過不斷地思考來鍛煉自己的思維,完善自己的大腦。由于不同的人,方法不一樣,所以還是要靠自己去摸索。
當你看到這里,你就能察覺到這套思考它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它可以讓我們直面曾經錯誤的自己,避開曾經愧疚的自己。
我暫且把它稱作“多己理論”。多己理論可以讓你和過去某一時刻的你形成無相關性,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把自己從整個事件抽離開,以第三方視角來觀察自己?!卑岩郧暗淖约嚎闯梢粋€“他”,你可以公平地評價“他”的歷史,甚至可以抨擊和用良心道德來譴責以前的自己。并提醒現在的自己不能像“他”一樣的去處世。這時候你會發現否定自己的劣跡,直面自己的錯誤其實并沒有那么難。
和朋友吵架后,我們沒有臉去道歉時,姑且用用多己理論來思考:之前的“我”的行為真的是太荒謬了,由現在的“我”來替“他”道歉吧。一個道歉,雙方關系得到了緩和,自己也不會尷尬。
腦洞開到這差不多結束了,最后送句贈言
最好的你,就是此時此刻正在思考問題的你。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