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使用強制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和他人,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懲罰他人。
如果我們威脅他人和實施懲罰,對方常常產生敵意和抵觸心理,彼此的關系將會疏遠。
懲罰還可能使人忽視事情本身的意義,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從的后果上。
體罰是最常見的懲罰,指責或否定、不給孩子好處也是一種懲罰。
當你不喜歡他的行為時,請問自己兩個問題:我希望他怎么做?我希望他基于什么原因做我希望他做的事情?
如果沖突雙方都能充分表達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并得到對方的理解,那么,雙方的需要通過可以同時得到滿足。至少,他們可以求同存異。
然而,在有些時候,雙方沒有機會進行這樣的對話。例如,有一方也許不想交流,或是危險迫在眉睫沒有時間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就需要使用強制力來避免傷害。
使用強制力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運用強制力是出于防衛(保護自己或對方)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懲罰、羞辱或譴責對方。例如,我們抱住年幼的孩子不讓他跑到公路上,那是為了他的安全。如果我們打孩子的屁股或是罵他:“你怎么這么笨!”那么,我們就是在懲罰他。
在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是評價對方及其行為。我們不會去指責一個要跑到公路上的孩子:我們只想保護他。非暴力溝通認為,如果一個人做的事情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為他不夠成熟。為此,他需要得到幫助。
如果我們不夠成熟,我們可能會有以下表現:1)我們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后果;2)我們認識不到,我們并不需要通過懲罰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3)我們相信,我們有“權利”去懲罰或傷害他人,因為他們是罪有應得;4)我們產生了幻覺,例如,聽到“某種聲音”叫我們去殺人。
相反,在使用懲罰性的強制力時,我們認為某些人是邪惡的,為了讓他們悔改,必須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此時,我們希望痛苦能讓他們:1)意識到自己的過錯;2)感到懊悔;3)改變行為。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懲罰往往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抵觸心理,使雙方的關系更加疏遠。
懲罰的類型
體罰是常見的懲罰方式。我發現,家長對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些家長相信,通過體罰,例如打屁股,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不該做什么。另外一些家長則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們認為,體罰會讓孩子形成這樣的認識:當別的方法都不起作用時,就可以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我的擔心是,對體罰的恐懼會讓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經常有家長和我說,打罵孩子是不得己的事,因為他們沒有辦法能讓孩子做“對他們有益的事情”。為了說明打罵確實管用,他們還提到了,有些孩子在事后很感激他們的父母。我養育了四個孩子,我深深地理解為人父母的難處。然而,我并不認為體罰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好辦法。
首先,無數的例子表明了,有的時候孩子拒絕做一件對他有益的事情,只是因為他們不想在父母的壓力面前屈服。其次,即使體罰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也并不意味著,其他方法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最后,我還擔心,體罰孩子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如果我們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雖然孩子可能會去做我們要求的事,但這樣做難道不是在鼓勵孩子用暴力來解決沖突嗎?
除了體罰之外,指責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見的懲罰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沒有照家長的話去做,父母可能就會說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另外一種懲罰方式是不給孩子某種好處,例如,不給零花錢。在這種情形中,變得冷漠是一種強有力的威脅。
懲罰的代價
當我們為了回避懲罰去做事情時,我們可能會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而陷于對失敗的憂慮。如果員工的表現只是在服從管理層的命令,土氣就會受到影響:或遲或早,工作效率就會降低。如果孩子刷牙是因為擔心受到批評或被嘲笑,他們的口腔健康可能會得以改善,但自尊卻會受損。此外,我們都知道,懲罰導致關系的疏遠。一旦我們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們就很難得到友善的回應。
有一次,我去一位朋友的單位拜訪他。他是一所學校的校長。在談話時,他透過辦公室的玻璃看到有個學生在操場打人。他和我說了一句“對不起”,然后就沖了出去。他抓住那個學生,重重地推了他一下,訓斥道:“看你以后還敢不敢打比你小的同學!”校長回來后,我和他說:“我不認為你達到了目的。在我看來,他學到的是,在打比他弱小的人時,要注意到附近是否有比他強壯的人,例如校長。而且,我認為,你的做法甚至還會強化他通過打架來解決問題的意識。”
在上述情形下,我主張先傾聽那個學生的感受和需要。例如,如果那個孩子動手打了叫他外號的同沙子宮殿,我可能會和他說:“看起來,你很生氣,因為你希望得到尊重。”如果他肯定了這一點,我會接著表達我的感受、需要和請求,而不帶有任何的指責:“我很傷心,因為我希望我們既能得到尊重,又不樹敵。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探討,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使我們得到尊重?”
懲罰的局限性
有兩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懲罰的局限性。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我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如果我們只問這個問題,懲罰可能是有效果的,因為威脅或懲罰可以對他的行為產生影響。然而,通過第二個問題,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懲罰的局限性:我希望他基于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我們很少提及第二個問題,借助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懲罰或獎勵很難實現我們的目的。例如,如果我希望孩子出于愛干凈或對父母的關心去打掃房間,指責或威脅顯然不太可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常見的情形是,孩子打掃房間是為了服從父母的指示(“因為媽媽是這樣吩咐的”)——他們也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疼愛或避免受到懲罰。我相信,了解別人基于什么樣的原因來滿足我們的愿望 是至關重要的。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看重每個人選擇生活的自由。與此同時,非暴力溝通還強調,我們彼此相互依存,我們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息息相關。
運用非暴力溝通來重建校園秩序
現在,我想談談我們與一些學生在一所學校中重建校園秩序的經歷。這所學校接納的是其他學校學不下去或被勒令退學的學生。學校的管理人員希望,通過在校園中普及非暴力溝通,學校可以與這些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我的工作是培訓老師隊伍,并擔任顧問一年。由于只有四天時間來培訓老師,我沒有解釋清楚非暴力溝通與放任不管之間的區別。因此,在出現矛盾和沖突的時候,有些老師選擇了回避,而不是積極地介入。這樣,校園秩序更加混亂,以致學校管理層開始考慮關閉學校。
此時,我告訴校方,我想和混亂中表現得特別活躍的學生交流。于是,校長挑選了八個學生,他們的年齡在11-14歲之間。下面是我們會談的摘錄:
馬歇爾:(表達感受和需要,而不追根究底)“聽到老師們說,許多班級的教學工作已無法正常進行,我很不安。我希望學校能夠繼續下去。所以,我想請你們幫助我了解現在學校中存在 的問題以及你們的建議。”
學生甲:“這個學校的老師笨死了!”
馬歇爾:“你對他們的行為感到不滿?”
學生甲:“他們傻乎乎的,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做?!?/p>
馬歇爾:“在出現問題時,我希望他們能有所作為?”(繼續了解他的感受和愿望)
學生甲:“是這樣的。不管別人做什么,他們只是面帶微笑地站在那里,真是一群白癡?!?/p>
馬歇爾:“給我舉個例子好嗎?”
學生甲:“這很容易。今天早上,有個家伙帶著一瓶啤酒走進教室 ,所有人都看見了,但那位老師卻裝做什么也沒發生。”
馬歇爾:“聽起來,你看不起那位什么也不做的老師,你希望她采取行為?!保▽で蠓答?,看自己理解的是否準確。)
學生甲:“正是?!?/p>
馬歇爾:“我有些失望。看起來,我沒能和老師們講清楚我的意思。我希望,老師能和學生一起采取行動,重建學校的秩序?!保ń又懻撧D向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一些學生在不想學習時會干擾到其他學生。)
馬歇爾:“我特別希望這個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因為老師們告訴我,這是他們最頭痛的問題。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很想得到你們的建議。”
學生乙:“老師應該帶根棍子來上班?!?/p>
馬歇爾:“你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打擾別的同學,老師就給他一棍子?”
學生乙:“我想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p>
馬歇爾:“你不相信有其他解決的辦法?”(繼續了解學生的感受)
學生乙:(點頭同意)
馬歇爾:“如果這是唯一的方式,我會很沮喪。我希望我們能找到別的解決辦法?!?/p>
學生乙:“為什么?”
馬歇爾:“有幾個原因。例如,在回家時,有三四個被我用棍子打過的人圍住我,那怎么辦?”
學生乙:(笑)“那你最好帶根大點的棍子?!?/p>
馬歇爾:(確信雙方已相互理解,我繼續說)“你知道,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我會遇到麻煩。我不會每一次都記得帶根很大的棍子,即使我能記得,我也不想用它來打任何人?!?/p>
學生乙:“那你們可以把那些搗蛋鬼開除?!?/p>
馬歇爾:“如果一定要這樣做,我也會很沮喪。我希望有別的方式來解決沖突,而不用把任何一位同學開除。”
學生甲:“如果有誰不想學習,你不妨讓他去一個沒有人學習的教室呆著?”
馬歇爾:“你是說,我們騰出一間教室,讓不想學習的人有個去處,是嗎?”
學生甲:“是的。如果他們不想學習,呆在班級里,也沒什么用。”
馬歇爾:“對這個想法,我很感興趣,。具體怎么操作呢?”
學生甲:“有的時候,你來學校上學,但心情很不好,你什么都不想做,這時,你就可以先去那個教室。等你想學習了,再回到班級中。”
馬歇爾:“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不過,老師們可能會,同學們是否會自愿去那個教室 。”
學習甲:(自信地說)“他們會去的?!?/p>
我和校方說,這樣做不是為了懲罰任何人,而是給暫時不想學習的學生提供一個去處,并給那些愿意學習的學生創造條件。我相信,如果學生能夠明白這一點,這樣做是很有用的。我還提醒校方,如果學生知道這個措施是一些學生集體討論的結果,而不是校方的命令,那么,他們將更愿意配合。
于是,學校就設置了一個教室,來到這個教室的學生,可以什么都不做。有時,有的學生主動提出到這個教室 去;在另外一些時候,如果某個學生的行為妨礙了別人的學習,老師也會請他去。在這個教室中,我們安排了一位熟練掌握非暴力溝通的老師,當學生進來時,她會主動和他們交談。這個教室 的設置對學校秩序的恢復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為那些曾參加討論的學生告訴他們的同學: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各大位同學的學習權利。我們也借這件事向老師們說明了,除了回避矛盾以及實施懲罰,我們還可以通過別的辦法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