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節日是我們人類生活中很重要,很特殊的日子。傳統的慶?;蚣漓氲娜兆颖环Q為節日,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孩童時代對于節日的理解和成年后完全不一樣。孩童時代是期待,成人后總在各種節日后有一點小失落。大概人類有與生俱來的孤獨感,所以需要節日吧!成人后越發習慣孤單,無法像孩童一樣喜歡節日這樣的日子。孩童們對于節日的感受是看成人過節的狀態,去感知這個節日的品質和含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閱讀醫治與寫作學員趙宇航小朋友
? ? ? ? ? ?網絡和通訊的發達(微信)似乎把每個人的世界擴大了,使我們不愿意坐在同一張桌子前交談,似乎交談變得不太重要了。寧可選擇使用各種花式語言問候,圖片,視頻從每個節日到來的早上就開始刷屏。其實這一切正是我們承受著無比孤獨的感覺而使用的“交談”方式,節日這樣的日子是需要和孩童一樣期待,用食物,用每個節日慶祝和表現的方式,和家人們坐在一起交談,打開我們幸福的感受。我們閱讀醫治與寫作的趙宇航小朋友說過:“節日就是快樂時光,和家人朋友們分享食物,節日是微笑的日子?!睕]有食物就沒有朋友。一個孩子看問題總比我們成人通徹。
? ? ? ? ?節日帶給我們是希望的日子。從8月7日立秋,秋季的開始。9月23日秋分到10月4日中秋節,過節真得不僅僅是一個掛歷或者一本臺歷上的日子。其實這一天有一個特殊的天象。節日本身,他是一個宇宙的時間,他是一個天地的時間。節日使我們與自然界和宇宙連接,今天的我們隨著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大,科技的發達,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自然,似乎征服了自然。我們人類創造各種方法擺脫自然的束縛,但是正是這種擺脫,我們失去了和自然節律和諧的鏈接。節日讓我們有機會天人合一。呼應到節氣節令的變化。
? ? ? ? ?在閱讀醫治與寫作的課堂上,我曾經給學生們出過一道題,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理解說一說節日是一種什么樣的日子?尹嘉馳學員說:“節日是微笑,是慶祝,環境有很多的裝飾?!毙煦懳祵W員說:“節日孩子們可以盡情玩耍?!崩顫绅W員說:“節日里人們可以通宵達旦地慶祝,到處有醒目的裝飾?!钡拇_,孩童們的觀察總是敏銳于成人。孩子們是靠著悟性與體驗來理解這個世界的。最早明確記載有一個“中秋節”的,應該是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我們看到其中沒有饋贈月餅的記載,強調的是喝酒和吃螃蟹、各種新鮮水果。從玩月發展到以酒邀月、賞月,熱鬧中一片酒氣蒸騰。門面彩樓花頭,結飾臺榭,孩童們游戲玩耍。夜市從晚上到天亮聚集一起。從古代人們對于節日的慶祝中我們可以看見,節日的氣氛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平衡人的狀態。所以節日是慶祝,紀念一個重要的時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
? ? ? ? ? ? 今日的月餅和中秋,嫦娥奔月,民間中秋賞月,都是特別的日子下的習俗,每一個節日下都有一個食物來襯托。食物似乎和節慶,節令的本義相呼應。月餅和中秋一定不是空穴來風,月餅本身呼應了月亮。此外,我國很多地方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向明月寄托對未來的希望。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后成了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如今,中秋吃月餅更是成了很多人必選的項目,取團圓之義。除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古人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異化,中秋自從由祭月的禮俗轉化成民間節日后就淡化了禮俗色彩,而游賞性質越來越突出,玩兔兒爺的風俗可以說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蔡新宇學員說:“節日是古代祭祀的日子流傳至今。”因為人們生活在一種不圓滿的狀態,感覺自己是分離的,也是內心的孤獨所致,所以節日需要慶祝或祭祀,這樣大家一起過節,一起做一些事情,就可以平衡我們每一個人的疏離感。中秋古詩中,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宋代蘇軾,王安石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古詩元素圍繞“明月,愁思,酌酒,桂樹,白兔,嫦娥”抒發與天、地、人、和的平衡。
? ? ? ? ? ?愿這個中秋我們和孩子們,家人們在一起,一起的力量去呼應中秋的本意。用一種敬畏之心去過節,孩子們就能感受到其中精神的內涵。慶祝就是一種紀念,紀念就意味著一種重復。對于這個時代的孩子們很重要,在節日里從緊張的狀態里恢復出來,回應傳統,順應與天,地,人的關系。希望每個孩子在自己的家中創造自己理解的中秋,呈現自己和中秋的關系,找到平衡的,舒適的、愉悅的中秋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