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子夏問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的。遇到事情,子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來享用,難道這樣就是孝了嗎?”
【感悟】
孝敬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落實到日常瑣事中,比較難做到的事是經常對父母保持和悅的臉色。所謂“怡吾色,柔吾聲”。人到成家立業后,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致使我們臉上難有和悅的顏色,說起話來也難以柔和。面對父母,我們應該想一想,父母小時候對我們百般呵護時,那般和顏悅色,那般輕聲細語,我們每一句初說會的話,都是父母很多遍耐心教授下的結果,而現在,面對耳背眼花的父母,我們只要把一句話重復兩遍,也許就心里有氣,如果父母要求我們多重復幾遍,我們就會火冒三丈,所以想一想,對父母一輩子“怡吾色,柔吾聲”是一種修養,也是從心底里感悟父母恩情最好的回饋,讀了以上章句,我要在面對父母時經常保持和悅的臉色,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做一個孝子,把孝落實到說話的語氣語調上,臉上的臉色,修養上,從細節入手,來踐行“百善孝為先”,從而和父母和諧相處,同時也把孝敬老人的優良作風傳承給我的兒女。孝敬無小事,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色……都要用恭敬的虔誠之心來表達,從而使父母寬慰,我們的言行舉止,舉手投足,生活細節,都是兒女們表達孝敬的最好方式,我們要努力結合現代社會要求和生活實際,將這些落到實處。
我認識,孝,乃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依從、感恩的心理。嬰孩呱呱落地,從此即與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親者,無過于父母雙親。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為子女的成長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此種慈愛之情,嬰兒即能感知。待其稍長,略具智識,即開始教以孝道,即教導孩子體認父母之辛勞,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父母。這樣教,這樣說,這樣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圍之內。孩子雖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樣的疼我愛我,我學父母的樣,也應該如此這般去疼父母愛父母,從而使孩子從小即體悟到愛父母是怎樣的一種滋味。這種情感體驗,就是在孩子天真無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顆"愛"的種子。從小即知愛父母,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長大后就會很自然地愛兄弟姐妹,愛周圍的人,愛國家,愛社會,愛人類。可見,中國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遠,由易及難,一步步培養出孩子的'愛心來,最終使孩子養成一顆對人類全體大公無私的愛心。而這一切,都是打小從教孩子孝道開始。孝,既是一切教育的開始,又是一切教育的歸宿。所以中國人說:"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