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主義油畫解讀謝赫六法
喬元慶? ? 2019.12.21
謝赫六法是南齊時代的國畫理論,今人多有解讀和演繹。新東方主義油畫實行昌本碩源,由吳昌碩對于“仿石濤”的題,涉及到謝赫的“傳移摹寫”,又有不知名者的國畫十條涉及“氣韻”,于是我們也接觸到謝赫六法。
謝赫六法本身非常簡練,就是“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 五經營位置是也, 六傳移模寫是也?!?/p>
我們新東方主義油畫使用油畫分析方法論,就是對于繪畫理論,無論中外,我們都本著實用的原則,把玄妙的理論先簡化為實用的油畫理論語言,使之可以應用。
另外我們昌本碩源的實踐主要是學習吳齊體系的國畫,所以我們也從吳齊體系的畫作,體會謝赫六法的實際意義。
我們主要從吳齊體系的山水畫,解讀謝赫六法。
首先這六條里面,最后一條“傳移摹寫”是指的學習和效仿的方法,吳昌碩解讀為“仿”。比如仿前人大師石濤的畫。此外國畫的《芥子園畫譜》,里面各種繪畫的基本圖形,比如山、石、花、樹、人...都有規范的畫例,可以傳移摹寫。
第一條“氣韻生動”則是理念層面的東西,在于畫家自己的把握。在畫山水時,除了氣韻生動之外,還有各種意境層面的東西,比如大氣磅礴,思逸神超,等等,都是無法落實到具體定義上的。只能由畫者自己感悟。
其他四條,則可以落實到具體的畫法上。
“骨法用筆”,就是用勾線的筆法畫山水。絕大多數的國畫家都是勾線畫法,因此也就發明了各種皴法。吳昌碩也是骨法用筆,但是齊白石更多地是用沒骨畫法,就是用色塊畫山。齊白石的學生李可染常常也是大模塊畫山,比如用黑色大面積畫山體,基本不勾線。從我們昌本碩源的角度,勾線和色塊兩種畫法,都是需要學習的,都要移植到油畫中。因此不能只強調“骨法用筆”。
“應物象形”是指國畫山水中諸如各種樹,各種房屋,樓臺亭閣,小橋,小船,等等,都有一定的畫法,但是都不是象油畫里那樣要求形的精準,而是“象形”。因為毛筆用墨,常常有渲染。不象鉛筆、鋼筆、炭筆,或者粘稠的丙烯或者油畫顏料,形的外緣是不宜控制的。因此,對于一定的物體,各人在畫的時候只要按照一定的大致形狀去畫,畫的有味道即可。這點我們在油畫上也是采取這個原則,筆觸的控制松一點,不過于在意去控制物體形的邊緣。
同理,隨類賦彩,對于顏色的選擇,國畫不同于油畫。國畫采取單色,很少調色,也無法多層涂抹。但是國畫的顏色和宣紙,產生暈染的效果,即使是單色也會出現內在結構,而且結構往往是出其不意的。新東方主義油畫也移植國畫的這種特點。就是采用單色的色塊,但是采取暈染,保留那種出其不意的內在結構。
張大千和劉海粟的潑彩方法,是在骨法用筆的基礎上,再潑上顏色,而且他們也打破歷史上隨類的那幾種顏色,比如赭色或者淡綠色,他們采用深藍、大紅,等等,無理色。這是把骨法和齊白石的色塊法混合了。雖然他們二人都不是吳齊體系的弟子,但是他們的畫法也在新東方主義油畫的移植范圍里。
最后“經營位置”:我們之前也指出過,中國畫的山水是“造山水”,是畫家自己在用畫“造山水”。因此,畫中的萬物,山、峰、瀑布、小路、亭臺樓閣、各類樹木,老翁,小橋,渡船,等等,都是畫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安放在山水中的,所以可以“經營位置”。這個我們新東方主義油畫也采納之。
以上是我們在昌本碩源過程中,從吳齊體系學習的畫法,移植到油畫上。謝赫六法是重要的古代畫論,我們在吳齊體系中加以解讀。當然隨著我們學習和移植國畫的經驗增長,我們對于古代畫論的理解會加深,解讀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也是正常的。
寫于2019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