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西楚
1.
《摔跤吧爸爸》從一上映就自帶高流量和高曝光率。先是導演馮小剛發博稱,片尾升字幕時集體往外跑,尿憋的。再有國兵總教練劉國梁,組織運動員看片寫觀后感。然后就是鋪天蓋地口碑爆棚的影評。
影片在內地上映三周票房近8億,以占比53%的優勢蟬聯周票房冠軍。被觀眾稱為“神作”。上述成績,除了印度國寶級全能演員阿米爾汗這一票房保證之外,不得不佩服影片套路之深。
自古深情留不住,最是套路得人心。——用來形容改片最貼切不過。筆者表示看一部劇流了好幾部劇的淚水。最觸動人心的是大女兒吉塔與父親馬哈維爾的那場較量。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2.
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馬哈維爾是個十足的狼爸。殺伐決斷、激情四射,認準的事情就會堅持到底。正是這種性格導致兩個女兒,在父親的“棍棒教育”之下幾度反抗。以至于才會有后面吉塔叛逆、脫離父親的一幕出現。
吉塔是受到了花花世界的誘惑,但往深了挖是她長時間受父親“壓迫”,表面壓抑自己的想法順從父親。內心深處卻渴望離開父親的掌控,自我探索。
到后來屢屢受挫的吉塔,回過頭來發現,還是父親最懂她愛她。又重回父親的懷抱,至此才真心認可父親對自己嚴苛的訓練。
這讓我想起了我與父親的關系。我的父親雖不是狼爸,但卻像每一個父親一樣對女兒寄予厚望。因為有期待,渴望成功,所以只要是他們認為對的,就會強加于你。父親越強加我就會越反抗,正如吉塔一樣,拼命證明自己是對的,父親是錯的。結果傷害了不斷衰老的父親。
3.
不得不說狼爸棍棒下的教育,利與弊都十分明顯。只看結果的成功派舉雙手雙腳贊成,重視過程的自由派則會口誅筆伐。
就連阿米爾汗在接受采訪時,也頗為糾結的說:我不信奉棍棒教育,我唯一可以給馬哈維爾辯護的是,你可以逼一個人學摔跤,但你無法逼出一個世界冠軍來。
作為教練,他能察覺到女兒身上世界冠軍的潛質。他不過是逼著她們把這種潛質爆發出來。如果她們沒有摔跤天賦,骨子里不熱愛這項運動,他永遠練不成世界冠軍。
是的。馬哈維爾最難得的是,他作為一個好教練,能意識到并且激發出了女兒們摔跤冠軍的天賦。而不單純是把自己的夢想嫁接在下一代身上。
但不管是自我探索還是接受棍棒教育,父親最想說的和女兒最想聽的都是一樣的。——你是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