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情欲孤獨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
·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我們內(nèi)心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怕。
·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寫下:每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劈開的人太多了。
·在儒家文化里,在傳統(tǒng)的親子教養(yǎng)里,沒有孤獨感的立足之地。
·儒家文化不談隱私,不注重個人私密性。
·一方面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另一方面,我們害怕孤獨,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所以要把別人從孤獨的時刻里拉出來,接受公共的檢視,同時我們也害怕孤獨,所以不斷地被迫去宣示:我不孤獨。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yīng)該是鼓勵特立獨行,讓每一種特立獨行都能找到存在的價值,當(dāng)群體對特立獨行做最大壓抑時,人性便無法彰顯了。我們貢獻自己的勞動力給這個社會,同時也把生命價值的多元性犧牲了。
·死亡是生命本質(zhì)的孤獨,無法克服的宿命。
·當(dāng)?shù)赖伦兂梢环N表演,就是作假,就會變成各種形態(tài)的演出,會讓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語言和行為開始分離。
·孤獨感是生命對生命本身采取的懷疑態(tài)度。
·不管生命的意義為何,如果強把自己的意義加在別人身上,那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我相信,意義一定要自己尋找。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jīng)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有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速度與深遠似乎是沖突的,當(dāng)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dāng)你不能這么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tài),你跑得越快,孤獨追得越緊。你將不斷地尋找柏拉圖寓言中的另一半,卻總覺得不對;即使最后終于找到對的另一半,也會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卷二 語言孤獨
·共同的語言是誤會的開始。我們會和人吵架,覺得對方聽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語言。
·我們都應(yīng)該讓自己有機會從概念的語言逃開,檢查自己的語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使語言保持在活水的狀態(tài),語言便不會僵死。
·苦修面壁的沉默,就是一個人的孤獨語言,他在尋求什么?只有自己知道。當(dāng)你靜下來,處于孤獨的狀態(tài),內(nèi)心的語言就會浮現(xiàn),你不是在跟別人溝通,而是與自己溝通時,語言會呈現(xiàn)另一種狀態(tài)。
·最好的文學(xué)常常會運用語言的顛覆性,我們常常會覺得文學(xué)應(yīng)該是借語言和文字去傳達作者的意思,理想和人生觀。是,的確是,但絕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而已。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語言里面是羞于見人的,所以它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環(huán)境、角色而改變。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它必須放到一個情境里去解讀,而所有對語言的倚賴,最后都變成語言的障礙。
·最好的文學(xué)就是在語言的精準度里制造語言的曖昧。這種曖昧就像你在心情茫然時到廟里抽了一支簽,你很希望這支簽會告訴你應(yīng)不應(yīng)該繼續(xù)交往、或要不要投資,可是簽文絕對不會告訴你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會或者不會,而是給你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
卷三 革命孤獨
·革命者自己營造出來的烏托邦國度,多半是現(xiàn)世無法完成的夢想,總是會受到世俗之人的嘲笑,因此,他是孤獨的。
·一個社會里,當(dāng)人性的面向是豐富的時候,不會以現(xiàn)世的輸贏作為偶像選取的依據(jù)。
·完成美學(xué)的詩需要孤獨感,可是現(xiàn)世的繁華難以保持孤獨感。所以革命者是現(xiàn)世的失敗者,因為他們沒有成功而保全了革命的孤獨。
卷四 暴力孤獨
·我們看高空彈跳、賽車、極限表演,都是借助觀賞者的冒險,發(fā)泄自己生命潛意識里的暴力傾向。
·暴力美學(xué)無所不在,可是我們不一定有那么清醒的自覺,去檢查在我們身上并沒有消失的暴力,對于合法暴力與不合法暴力之間的隱瞞性,也不敢多做討論
·性善論和性惡論單獨存在時都是沒有意義的,必須讓兩者互動,引導(dǎo)到思辨、思維,才能對人性有更深層、更高層次的探討。
卷五 思維孤獨
·哲學(xué)的起點是懷疑
·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里面最大的孤獨。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里的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先能夠忍受他所發(fā)出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zé)的。作為一個孤獨者,他能不能堅持著自己的思維性?是很大的考驗。
·大家都在講一樣的話,電視里面講的東西一直重復(fù),既沒沉淀也沒有思維。
·沒有一種聲音是絕對百分之百的好。任何一種聲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有其存在的理由,可是它也必須與其對立的聲音產(chǎn)生互動,那才是好的現(xiàn)象。
·思維,不應(yīng)該是學(xué)院里空洞的理論,而是生活在一個城市,一個島嶼上的人,對一個事件有不同角度的思考。
·審美隨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不斷改變,一直在變。因此要對審美進行思辨時,首先要放下的是成見,也就是你原來具有的審美標準。
·這個社會要有一個從群眾里走出去的孤獨者,他才會比較有思考性,因為他走出去,可以回看群眾的狀態(tài);如果他在群眾當(dāng)中,便沒辦法自覺。我自己也是一樣,當(dāng)我在群眾中,我根本沒有辦法思考。所以孤獨是思考的開始。
·《小王子》書里常常講到,這種孤獨,是一種巨大的狂喜,會聽到平常完全聽不到的聲音。
·孤獨是一種沉淀,而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
·靜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里面或外面,雜質(zhì)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zhì)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淀,雜質(zhì)沉淀之后,就會浮現(xiàn)一種清明的狀態(tài),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
卷六 倫理孤獨
·倫理與社會條件、經(jīng)濟條件都有關(guān),倫理不是一個主觀決定的東西,而是要從很多很多客觀條件去進行分析,得到一個最合理的狀況。如果沒有經(jīng)過客觀的分析,那么倫理就只是一種保守的概念,在一代一代的延續(xù)中,可能讓每一個人都受傷。
·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還是孤獨的,在那一剎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zhì)就是孤獨,因為再綿密的人際網(wǎng)絡(luò),也無法將人與人合為一體,就像柏拉圖說的,人注定要被劈開,去尋找另一半,而且總是找錯。大團圓的文化是讓我們偶爾陶醉一下,以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個體的孤獨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了。但不要誤會這就沒有愛了,而是在個體更獨立的狀態(tài)下,他的愛才會更成熟,不會是陶醉,也不會是倚賴。成熟的愛是倚靠而不是倚賴,倚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賴則是賴著不走了。
·倫理孤獨是當(dāng)前社會最難走過的一環(huán),也最不容易察覺,一方面是倫理本身有一個最大的掩護——愛,因為愛是無法對抗的,我們可以對抗恨,很難去對抗愛。然而,個體孤獨的健全就是要對抗不恰當(dāng)?shù)膼郏瑢⒉磺‘?dāng)?shù)膼圩隼硇缘姆诸惣偨猓庞锌赡鼙S泄陋毜目臻g。
·孤獨空間不只是實質(zhì)的空間,還包括心靈上的空間,即使是面對最親最親的人,都應(yīng)該保有自己孤獨的隱私,要保有自己的心事。
·我相信,一個直正完整快樂的人,不需要借助別人的隱私來使自己豐富,他自己就能讓生命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