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食物也分陰陽,真是這樣嗎?
中醫理論告訴我們吃飯也是很有講究的,吃什么,吃多少,什么時候吃,這都是有說頭的。吃對了,身體舒服,百病不生,吃不對,各種疾病就會找上門來。
人們天天都在吃飯,但真正懂得家常便飯養生智慧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家常便飯很普通,但其實對于會吃的人來說,家吃飯是養生大餐。
中醫提倡“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那我們有沒有可能一勞永逸地學會搭配烹調食物呢?有。那就是給食物分陰陽,利用食物的陰陽來糾正人體的陰陽失衡,也就是平常說的,用食物代替藥物來調整身體。
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也非常重視生活的質量,因此各類的養生之道,讓人目不暇接,無奈之下,有人就盲目跟風,今天聽說紅棗長壽,就大把大把地嚼紅棗,明天聽說阿膠補血,就天天吃阿膠。可問題是,再好的東西,也需要看是不是適合你的體質,還得要看你怎么吃,否則就有可能適得其反。
就拿紅棗來說,它能補血,可同時也能生濕熱,痰濕體質的人會越吃越胖,如果你直接吃生棗,吃多了會傷牙,齒為腎之標,傷牙就是傷腎,腎傷了還能長壽嗎?
咱們平常吃的東西那么多,什么癥狀吃什么,什么季節應該吃什么,什么人應該吃什么,還有怎么吃,什么時候吃,吃多少合適,這些問題都需要弄清楚,這聽起來是一件很復雜的事,那么越是復雜的事情,我們就應該用最簡單的方法把它梳理清楚,而這種辦法也是把食物分陰陽。
在人體與食物的關系中,人體為陽,食物為陰,也就是說,陽為生命。陰為維持生命的營養,只有人體有了營養,才有獲得快樂的動力。
傳統的養生觀念都強調:“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因為食物屬陰,需陽氣才能轉換為能量,白天屬陽,是一天中陽氣最足的時候,這時候吃什么都好消化。
夜晚屬陰,是人體陰氣旺,陽氣弱之時,吃下的東西不易消化,那自然會變成廢物在體內堆積起來。
怎樣知道自己的陽氣足與不足呢?可以從這三方面觀察:
第一、你的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陽氣會逐漸減少。
第二、你的運動量
運動量少的人,陽氣一定不足。
第三、是否怕冷
越是怕冷,身體的陽氣越不足。
例如,冬天了,很多養生理論告訴說,多吃營養豐富的陰性食物,就是因為冬天天時屬陰,您的陽氣藏于體內,相對旺盛,這時就需要多吃陰性食物來平衡,而夏天天時屬陽,人體的陽氣都浮在身體表面,體內陽氣盛,所以,喜歡吃些清淡之食。
另外,現在人們壓力大,時常加班,有不少人喜歡睡前吃東西,美其名曰:宵夜。中國有句老話說,這叫“壓腳床”,就是說這時間吃下的東西,不但不能給人增加營養,反而會給床增加負擔,“過午不食”的說法,是有些道理的。
總之,你體內的陽氣是你身體的本錢,你能吃多少,吃什么,都取決于你的這個“本錢”有多少,不顧自己的“本錢”盲目的吃喝,慢些疾病就會主動找上門來。
你這么看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