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一個不認識的作者,書中開始像是中國童話故事似的開頭,正在尋思這是不是心理學書的時候,青年和哲人張開了對話,像是學生跟老師、孩子對父母、晚輩對長輩一樣,通過 一問一答的形式展示給讀者面前,可以讓我更加沉浸的去讀此書。
此書可以自我感知自己的優缺點,自我發現一些可能從來沒有思考的過的問題,書中青年是優秀的,他把他的態度、觀點、心理展示出來,一一得到但,書中哲人更是博學多才的哲學家,他可以將一個個問題透徹的剖析,通俗的闡述。讀書過程中,感受自己觀念的變化或不像茍同,讀書過后,炎熱的夏日心理卻顯得涼爽萬分。
1. 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做一件事懷著怎么樣目的去做還是因為什么去做,看似是做一件事,對于兩種心態卻是有實質的不同,像是讀書會活動,如果我們每個人懷著學習知識的目的去讀書,不會有因為領導的要求必須交讀書筆記而應付差事。
總會因一件事、一個人、一種東西而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長或者不喜歡的事情,往往最好的效果也就是達成目的而已,且沒有什么值得留下的或記憶的存在。如果我們轉變思維因為要得到知識、得到愛情、得到事業發展,自然而然的就會沿著目標向前走,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就會顯得豐富而多彩、深刻且值得懷念。
書中所說:你的不幸源于自己的‘選擇’,我們之前在看個人決策觀學習到,所有的據測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且有意義的,懷著達到的目的進行選擇,書中也是如此說,每個自然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個個體,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把握。
或許你特立獨行,或許你與眾不同,或許你自我孤獨,又或許你煢煢孑立,但無法影響你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不因外事打擾、不因外人改變。
2. 擺脫不自信
自卑等于不自信,不自信卻不等于自卑,不自信大多數是體現在人際關系中,也是大多數人煩惱的來源,與同學、同事、領導、家人的關系都可能是煩惱的來源。(書中說一切煩惱皆來源于人際關系--觀點不同,不做評論)
書中說自卑感來自主觀臆造,其實就是拿別人好的一面與自己比較,就會顯得自己一無是處,當有人拿一些人或事跟自己做作比較時,自己的自卑感就會越發濃郁,也就是書中提到“劣等感”--一種自我價值判斷。
生活工作中,難免都會遇到被比較,我是一個從來不喜歡被拿來比較的人,我身高不高、長相一般、智商不足,但我的這樣的自我認知并不會有自卑感。我的自我認知只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先天的事情無法改變,我可以改變我能做到,比如我不去拿別人長處比較我們的不足,因為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而是與自己的角逐,人的價值也不是由別人來判斷的。
3. 帶著自信走來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里,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誰的附屬品,每個人都有個人選擇如何生活的權利,阿德勒心理學中自由就是不為別人活著,不以誰的期待而做事,別人的人生課題與自己的人生課題是獨立存在。如此這樣我們的煩惱就會慢慢散去。
書中說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我認為自由是自己爭取的,自由也是有一定的規則的,無法無天不是自由,肯定被討厭,無拘無束也是自由,同樣可能被討厭,屬于自己的自由被討厭,我們也要有勇氣面對,用勇氣解決,有勇氣承擔自由帶來的后果,這也便是自己人際關系中的王牌。
有了被討厭的勇氣,就有自信的往前走。
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就是找到共同體感覺,像我們團隊共同做一個產品,產品發展的好壞,關系到我們團隊成長、晉升、漲薪的,一個團隊就是一個共同體,每個人都應該懷著被討厭的勇氣,用自信的態度承擔各自的責任,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用于提出問題,承擔問題,改正問題,這樣不僅團隊中每個人也有了存在價值感,我們團隊也可以向更高更遠更久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