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子曹丕,史書上說他八歲屬文,博古通今,熟讀經(jīng)史。文壇上也確實久負盛名,也有建安三曹的美名。后來承襲帝位,又是謙和賢德,手不釋卷,比起劉備之后的劉禪,孫權(quán)之后的孫皓,不知要強上多少倍,也無怪乎魏國能雄踞北方,抵抗孫劉聯(lián)手的攻勢。但是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位圣明賢德的皇帝,卻在繼承人問題上,辦了件糊涂事。他讓曹真,陳群,司馬懿,曹休為托孤大臣,輔佐曹睿。
司馬懿是什么樣的人,曹操知道,曹丕也知道。在曹魏政權(quán)初期,曹操拒二袁,斬殺呂布,收劉表。于北,拒烏桓,文韜武略,縱橫中原,及至危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復立漢朝社稷,司馬懿無尺寸之功。縱使司馬懿胸懷大志,也不敢在 曹操眼皮子低下發(fā)作。曹丕和曹操一樣,也對司馬懿留了一手,司馬懿身邊的中的靜姝,就是曹操安插在司馬懿身邊的眼線,后來傳給了曹丕。后來司馬懿借著難產(chǎn)的名頭殺死了靜姝,這是后話。
曹丕死后,傳位給曹睿,當時的曹睿23歲,年紀也不小,完全有能力親政。而且這曹睿也是自幼聰慧,博學多識,當年常伴隨曹操左右,深得曹操的喜愛。即便曹丕相信曹睿有能力親政,卻也不放心司馬懿坐大。所以,他還是象征性的安排了一干曹氏親貴大臣和司馬懿一起輔佐曹睿,讓他們相互制約。現(xiàn)在看來,完全是多此一舉,引狼入室。
細細想來,這原因,還是該在曹操身上找。當年曹操在一干兒子當中,他最喜歡曹植。甚至有意傳位給曹植。后來忌憚于廢長立幼的弊端,更在曹丕精心的鋪路之下,選擇了曹丕為繼承人。曹丕上位后,本想好好處置曹植。母親卞氏好言相勸,他才放過曹植一命,后曹植有《七步詩》傳世,也是頗為無奈吧。曹丕貶曹植為安鄉(xiāng)侯,但是這曹植并不忍氣吞聲,運用他那八斗的高才,寫出了許多讓曹丕放心不下的詩句。曹丕心有不安,把曹植的封地換來換去,生怕曹植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培養(yǎng)出勢力來和他對抗。
曹丕一面防著曹植,防著司馬懿,當然對曹家掌握兵權(quán)的曹真曹休也不放心。曹真時任大將軍,曹休時任大司馬,都是權(quán)傾朝野的重臣。曹丕分給司馬懿部分兵權(quán),一面讓他對抗蜀國和吳國,一面也有牽制曹休曹真的意思。這時候,順理成章的,司馬懿成為了驃騎大將軍,和曹真曹休鼎足而立。
曹睿這個年輕皇帝,雖然文章不如他的老爹曹丕,但是軍事謀略比曹丕強很多。曹丕在位時三次伐吳,都無功而返,最后一次大敗而回,從此一病不起。曹睿即位不久,孫權(quán)犯境,一年后孟達叛亂,又一年諸葛亮來犯,都在他鎮(zhèn)定指揮,調(diào)兵遣將,拒敵與國門之外。
但是,曹丕死后幾年,曹真曹休先后病死,朝局中只剩司馬懿一人掌權(quán),吳蜀兩國頻繁來犯,曹睿不得不讓司馬懿帶兵拒敵。司馬懿軍功日盛,曹家二代將軍曹爽掌兵權(quán)。曹爽少謀略,性單純,面對老奸巨猾的司馬懿,顯得很嫩。他起居奢華,排場就像皇帝一樣大,漸漸失去了人心。
后來,司馬懿苦苦等候23年,終于找到機會,發(fā)動兵變,治了曹爽,奪了曹家政權(quán)。曹魏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14年之后,劉禪投降,31年之后,吳國投降。
曹魏一方,是三國中人口最多,軍事實力最強,面積最大的,卻最先失了朝政,丟了實權(quán)。司馬懿確實隱忍奸滑。但是,曹氏一族兄弟互相猜忌,互相侵軋,初衷是挽救,帶來的卻是毀滅。所以,也勸世人能戒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