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觸到的很多訊息都告訴我兩個字——真實。
上周第一次翻開《催眠大師艾瑞克森治療實錄》,大概瀏覽了目錄,大概看到讓患者像在花園里自然生長,看到些關于軼聞趣事如何在治療中發揮效用……還沒看兩句,然后我腦海里就好像出現一句話,“就是要無須刻意的去活著…”
嗯,然后我就覺得困了,雖然那時才清醒地起床,雖然本來打算早上時間好好用來看書,但是覺得那都不重要,不管了,就是睡。
那時我恍惚中還有種深刻的感覺,那句話就是真理!雖然睡意朦朧中還在問著,是不是在完全隨性和克制節制之間還需要好好的平衡?是不是要到活到某個水平了,才可以“任性”…然后就帶著懵懂,睡得很沉…
后來我覺得可以把這一行為,對應起曾經動態里的一句話“忠于自己”。
而近期開始清晰意識到“真實”兩個字的那天,是三月末,那天突然想通了很深的一個真相,忽然又看透徹了一些,后來寫了一篇《讀·自戀人格者案例督導·寫自己》。
那時覺得真相不僅不可愛,甚至會痛苦到難以承受,然后流了淚、順了氣、再重新睜了眼…發覺,越真實越自由、越真實越坦蕩…我知道事實如何,所以不是在禁錮和迷霧中迷失;我接受事實如此,所以不必其他有意無意的躲避…
我的心理學,就是這樣,給了我最好的方式去理解自己和世界。
好巧不巧,去看心理公開課的文章,發現四月也都在推“我們人生的太多問題,都是因為沒有強大內心去真實”。
比如,玻璃心的人,有很多自我設限,不允許自己犯錯、有缺陷,甚至不允許自己的敏感;不自信的人,根源上不會真實的表達自我…
這樣看來,所謂“真實”,似乎是包含著對自己盡可能清晰全面的認識,并且接納、表現那個真實的自己。活得完整,大概不過如此,那也一定是件幸福的事兒。正如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提到,人生最后階段,體驗“完整”。
在繼續讀那本書期間,我又想起曾經那些浮塵虛假…比如,明明很想要的東西卻裝作毫不在意,那次看到一個和我衣品很像的人覺得我們一定聊得來卻匆匆轉身再見,拗了很久的演講稿卻根本沒寫進自己,不喜歡被當眾夸贊而有一次配合回應笑容結果嘴角抽搐……原來大大小小,都是假象,都是虛無,不是真正剩下和屬于自己的。
其實,我本身也算是活得比較真實自在的人了,是直率、灑脫、真誠的性子,上周也說到我在父母的放養下自由生長,相對而言也比較能明確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即使如此,也還是有如此多虛假…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人很可能知道很多你以為自己不知道的事兒,比如,我們長得丑還沒人愛。此處送給你我一個微笑(^_^)
人嘛,本來就很難認清絕對事實,更難去承認和承受。所以在科學、文化上,才一直有那么多事情做。
比如在今天的課堂,我們討論價值觀——給了一個情景,在世界末日的最后24小時,你會做什么?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有一類我們說,那很開心啊,想做什么做什么——想見的人去見,沒說出口的話去說,喜歡吃的就去吃好幾頓,想陪著家人的就回家,剩下的…平淡正常的過,或者瘋狂盡情的嗨,搶銀行、蹦極、飆車闖紅燈…都隨我便…
這種“臨死的坦白”,讓我想起了對艾瑞克森的一段描述,
“他始終是我見過最樂意活下去的人,永遠神采奕奕又精力充沛,只要坐在他旁邊,一定會感覺到他真正是完全活在此時此刻……他永遠面向未來,永遠不裝模作樣……”
能不能都當做最后一天過?能不能怎么過一天,就怎么擁有那樣的一生?怎么樣找到真實的自己?我現在不想費力的、刻意的擰出一個答案。
就像那天有朋友問我現在的短發是剪還是留長?我說,那就留著吧,長到你熱得不行了,或許你就知道要扎起來還是在剪短了……
所以 就這樣吧,盡可能的做自己,能做成什么樣 就是什么樣。
?
弗洛姆說,真愛是意識和潛意識的一致。
就讓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一致,就讓自己的潛意識和意識一致。真實的活在當下,并且享受它。
真的愛自己!好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