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昨天談到關注的藝術,這兩天的內容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有?是不是更貼近我們的生活?真正的愛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實際行動來證明。“愛”與“非愛”的區(qū)別是什么呢?大家記得嗎?正如善與惡的區(qū)別一樣,有著客觀的標準。愛是行動,不是空想。對吧?我很愛你。你怎么愛法呀?是不是我們太多的人有這樣的問題?我真的很愛你,但是并沒有行動。
所以行動,它是真正的愛,是始終如一的,是持續(xù)的行動,永遠希望對方非常好。整天光說不練的,這樣的人特別多。愛是一種特殊的任務。非愛的本質是懶惰。你看口頭上說就不行動的,非常的懶惰,這樣的人是非常自私的。根本就沒有愛。大家同意嗎?
好,我們繼續(xù)昨天的內容。
愛需要用行動來體現(xiàn),需要與懶惰對抗,與恐懼較量。這個大家要畫下來。
現(xiàn)在,讓我們從“愛的行動”轉向“愛的勇氣”。愛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拓展,也就是讓自我拓展到陌生領域,再塑造出一個不同的、嶄新的自己,這一過程是自我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接觸的是從未接觸過的事物,通過與這些事物的接觸,我們的自我便會獲得改變。然而,不熟悉的環(huán)境,不同的規(guī)矩,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動,都可能使我們陷入痛苦,并由此產(chǎn)生恐懼。有些時候,我們寧可拒絕改變,也不愿忍受改變帶來的痛苦,此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勇氣。
大家都問問自己,你現(xiàn)在是不是最需要勇氣?
勇氣,并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時能夠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心智的成熟(也即愛的實質)需要勇氣,也需要冒險。
如果你定期去某個教堂做禮拜,或許會注意到這樣一個女人:她將近 50 歲,每個周末上午,在禮拜儀式開始前5分鐘,她都會準時來到教堂,坐在教堂后面靠邊的椅子上。禮拜儀式剛結束,她就悄然起身,快步走向門口。主持禮拜的牧師來到教堂門口,跟每一個人打招呼和寒暄,她卻像幽靈一樣,迅速消失得無影無蹤。
其實我們在各種會議中是不是也會看到這樣的人,是吧?
如果你主動接近她,并邀請她喝咖啡聊天,她會神情緊張地表示感謝,盡可能避免和你四目相對。她會款意地告訴你,她另有重要約會,接著便一溜煙跑掉了。假如你跟在她身后,想看看她究竟有什么重要約會,最終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她徑直快步回到家中。這個女人的住處是一幢小型公寓,通常是門窗緊閉。她剛剛走進家門,就迅速把門鎖好,直到下一次禮拜才再次出現(xiàn)在教堂里。經(jīng)過深入的調查,你得知她在一家大公司里,做打字員之類的基礎工作。她聽從上司的一切安排,很少發(fā)表意見。她在公司里默默無聞,工作也極少出現(xiàn)差錯。
就連吃午餐時,她也不會離開座位與旁邊的人進行交流。她幾乎沒有任何朋友,總是一個人步行回家。途經(jīng)超市,她會進去購買一些日用品和食品,然后回到家里,再次緊閉門窗,直到次日上班時才會再次出門。
到了周末下午,她可能會獨自去電影院。她的家里有臺電視機,卻連一部電話也沒有,她也很少和別人通信。如果你有機會親口告訴她,說她看上去孤獨而寂寞,她會明確地回答你:她喜歡當前的狀態(tài)。你問起她是否養(yǎng)過寵物,她會傷感地告訴你:她曾養(yǎng)過一條狗,她非常喜歡它,不幸的是它八年前死了,此后她再也沒有養(yǎng)過狗。她還會補充說,那只狗在她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這個女人究竟是誰呢?
是不是你呢?我們都對照一下。我們是不是有人就是這樣的?
我們無法知曉她的秘密。我們只知她盡力避免與人接觸,不想冒險與別人打交道,也從未想過要拓展自己的自我界限,去實現(xiàn)自我完善。她寧可讓自己越來越萎縮,哪怕縮得像影子一樣。她不愿為別人知曉,不愿受人打擾。除了上教堂做禮拜之外,她沒有精神貫注的對象。精神貫注并不等于真正的愛,但畢竟是愛的起點。
有嗎這樣的?其實我們很多人在這里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是不是?你逃避什么你躲什么呢?我們這么多人都有,所以作者用這樣一個女人來進行縮寫,讓我們每個人想想,你有沒有這樣逃避的習慣?
精神貫注并不等于真正的愛,但畢竟是愛的起點。給予某種事物以精神貫注,可能面臨拒絕或遭受損失;接近某個人,就可能經(jīng)受失去對方的危險,讓我們再次回到孤獨寂寞的狀態(tài)。如果對方是某種有生命的事物,不管是人、寵物還是盆栽,都有可能突然死亡。如果信任或依賴某個人,就有可能因為對方的亡故讓自己受到莫大的傷害。
精神貫注表面上的代價之一,就是你遲早要為貫注對象的死亡或離去,讓自己飽受痛苦的折磨。如果不想經(jīng)受個中痛苦,就必須放棄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包括子女、婚姻、性愛、晉升和友誼,但唯有這些事物才能夠使人生豐富多彩。那你該怎么辦呢?你需要勇氣。
在拓展自我的過程中,除了痛苦和悲傷,你同樣可以收獲快樂和幸福。完整的人生勢必伴隨著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心愛之人或心愛之物的逝去。如果你想避免其中的痛苦,那你恐怕只有完全脫離現(xiàn)實,去過沒有任何意義的生活。
也就是說你可以所有生活都去逃避,那你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就像這位女士活著還有啥意義?
我們有?紙質書的朋友建議你購買紙質書,對你非常的重要。
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這句話大家畫下來。
選擇了生活與成長,也就選擇了面對死亡的可能性。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一直活在狹隘的圈子里,可能是因為經(jīng)受過一連串死亡的打擊--朋友和親人相繼離世,讓她倍感痛苦,寧可放棄真正的生活,也不想再次面對不幸。她不想經(jīng)受任何痛苦,由此放棄了心靈的成長,哪怕活得如同行尸走肉。但是,因害怕打擊而逃避,只會導致心理疾病。
大多數(shù)有心理疾病的人,都不能清醒而客觀地面對死亡。我們應該坦然接受死亡,不妨把它當成“永遠的伴侶”,想象它始終與我們并肩而行。我們甚至應該像墨西哥的巫師唐望那樣,把死亡當成“最忠實的朋友”。也許這聽上去有些可怕,卻可以豐富心靈,讓我們變得更加睿智、理性和現(xiàn)實。在死亡的指引下,我們會清醒地意識到,人生苦短,愛的時間有限,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和把握。這句話大家也記下來畫下來。
不敢正視死亡,就無法獲得人生的真諦,無法理解什么是愛,什么是生活。萬物永遠處在變化中,死亡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不肯接受這一事實,我們就永遠無法體味生命的宏大意義。
人生是一場冒險。你投人的愛越多,經(jīng)受的風險也就越大。我們一生要經(jīng)歷數(shù)以千計乃至百萬計的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就是成長。
大家看,最大的風險就是成長,這句話大家記下來,所以我們現(xiàn)在直播間的朋友們大家都在風險之中,對不對?因為大家都在成長。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懵懂和混沌狀態(tài),大家看到?jīng)]有?你成長,你才可以走出童年的這些問題,對不對?邁向成年的理智與清醒。這句話大家記下來。
人生是一場冒險。你投人的愛越多,經(jīng)受的風險也就越大。我們一生要經(jīng)歷數(shù)以千計乃至百萬計的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就是成長。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懵懂和混沌狀態(tài),邁向成年的理智與清醒。
這些都要記下來。
畫下來了沒有嗎?所以大家想一想,我們的紙質書多么重要,你畫下來之后,放在你的書架上,你的孩子將來一翻就知道什么是重點,對吧?當他也遇到了人生當中的這個有人死亡或者怎么樣,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就明白了,那么需要去成長。
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它不是隨意邁出的一小步,所以恭喜我們直播間所有的朋友們。大家都這種狀態(tài),對不對?你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它不是隨意邁出的一小步,大家清楚了嗎?大家給自己點點贊。
而是用盡全力向前跳出的一大步。很多人一生都未能實現(xiàn)這種跨越,他們貌似成人,或許也小有成就,但直到壽終正寢之際,他們的心理仍遠未成熟,甚至從未擺脫父母的影響,獲得真正的獨立。
這個大家看是不是這樣?有的人比如說他成了畫家,比如說有的人他賺了錢或者怎么樣。還有點小成就,但大家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一點都不成熟,對不對?什么原因?他沒有成長。所以這樣的人不管他得到的是什么,他幾乎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痛苦中的。
大家理解嗎?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過去的經(jīng)歷他擺脫不掉。這就是我們心理咨詢師來問我,說為什么那么多很成功的老板。這個心理問題這么嚴重呢,他們寧可花很多的錢來找我咨詢。我們曾經(jīng)一位心理咨詢師問我這個問題。我說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從未擺脫痛苦。大家理解嗎?就是這個道理。
作者說他好好自己是幸運的--即將滿15歲時,他邁出了這至關重要的一步。當時,他隱約體會到了成長的本質,以及與之有關的風險、它常給作者的體驗、作者至今難以忘懷。他不知道當時的學動、自我成長的體現(xiàn),但不管怎么說,他還是大步向前、返向了未知的嶄新天地。
所以我們直播間的朋友們現(xiàn)在都屬于這種狀態(tài),但是,你知道嗎?你邊上的孩子可能他從十歲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吧?就像直播間媛姐那天,孩子在邊兒上,也在聽,那么他可能10歲,現(xiàn)在才十歲就已經(jīng)開始了這種跨越。所以未來那就不可估量對不對?
13歲時、作者在離家遠的非利普斯特中學就讀,這是一所很有名氣的男生預科中學(我的哥哥也在這所學校里上學)校業(yè)大常春名校、畢業(yè)后如愿步入社會精英階層。擁有這所明星中學的教育背景、人生之路可謂一片光明。作者的家境還算富裕、父母有財力讓他接受最好的私立教育,這使他充滿了安全感。
奇怪的是,他剛剛進入中學,就覺得與那里格格不人。那里的老師、同學課程、校園、社交乃至整個環(huán)境,都讓他難以適應。似乎除了努力學習之外,他并沒有任何選擇。經(jīng)過兩年半的努力,他越發(fā)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情緒也更加消沉。
大家想一想,你是不是就是這樣逼孩子學習的呢?
最后一年,他幾乎整天睡覺,仿佛只有睡覺才能帶來舒適和自由。現(xiàn)在回想起來,作者當時整天香睡,可能恰恰是潛意識正在為即將到來的跨越做準備。
三年級寒假,他一回到家就鄭重地向父母宣布:“我不打算再回那所學校了。”大家看,可怕嗎?
父親說:“你不能半途而廢。我為你花了那么多錢,讓你接受那么好的教育,你不明白自己放棄的是什么嗎?"
“我也知道,那是一所好學校。”作者回答說,"可是,我不打算回去了。”
“你為什么不想法去適應它呢?為什么不再試一次呢?”作者的父母間。
“我不知道,”作者沮喪地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討厭它。我只知道,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
“既然這樣,那你告訴我們,你到底打算怎么辦?你好像沒把將來當一回事兒。你有什么樣的個人計劃呢?"
作者依舊沮喪地說:“我不知道。反正我再也不想去上學了。"
跟作者一樣的情況,你家孩子有沒有,或者你自己曾經(jīng)有沒有?
父母大為驚慌,只好帶他去看心理醫(yī)生。醫(yī)生說他患了輕度抑郁癥,建議住院治療一個月。他們給了他一天時間,讓我自行做出決定。那天晚上,作者痛苦不堪,第一次有了輕生的念頭。既然醫(yī)生說作者患有抑郁癥,那么住進精神病院就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但作者哥哥在那所學校很適應,為什么他卻不行呢?作者清楚自己無法適應學校,完全是自己的責任,于是覺得自己是個低能兒。
大家看到?jīng)]有,帶心理醫(yī)生去看孩子,孩子變成什么樣了。
更糟糕的是,作者覺得自己和瘋子沒有兩樣。父親也說過,只有瘋子才會放棄這么好的教育機會。
所以看看家長的每一句話有多么重要。
回到艾斯特中學,就是回到安全、正常的環(huán)境,回到被社會認可、對個人前途有益無害的道路上。可是作者的內心卻告訴我,那不是適合我的道路。就當時看來,我的未來非常迷茫,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放棄上學勢必給我?guī)硪庀氩坏降膲毫Γ髡咴撛趺崔k呢?他執(zhí)意離開理想的教育環(huán)境,是不是果真精神失常了呢?我感到害怕。就在沮喪的時刻,仿佛神諭一般,我聽到一種聲音,一種來自潛意識深處的聲音:“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這聲音給了我莫大的啟示,盡管我的想法和行為與社會公認的規(guī)范不符,甚至使我看上去像個瘋子,但我應該選擇自己的路,于是,我終于安然睡去。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見心理醫(yī)生,告訴他我決定不再回艾斯特中學寧愿住進精神病院。就這樣,我縱身一躍,進人了未知的天地,開始了我的獨立人生,自行掌握我的命運。大家看,這是作者的經(jīng)歷。
成長的過程極為緩慢,除了大步跳躍以外,還包括進入未知天地的無數(shù)次小規(guī)模跨越--例如8歲的孩子第一次獨自騎車到遙遠的郊區(qū)商店購物,15歲的孩子第一次與異性約會等。
如果認為這些經(jīng)歷算不上冒險,那你顯然是忘記了當初經(jīng)歷這些事情時,心中那種強烈的緊張感和焦慮感。
大家看你有沒有呢?你第一次談戀愛,你什么樣的感覺?大家想一想,你有沒有焦慮?你有沒有緊張呢?
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孩子,初次步人成人世界時,除了興奮和激動,想必也不乏遲疑而膽怯。他們不時想回到熟悉而安全的環(huán)境中,想變回當初那個凡事依賴別人的幼兒。成年人也會經(jīng)歷類似的矛盾心理,年齡越大,越難以擺脫久已熟悉的事物。已是不惑之年的作者,現(xiàn)在每天還會面對新的挑戰(zhàn),同時,也是新的成長機遇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者經(jīng)歷過各種小步邁進,偶爾也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大步跳躍。
他離開艾斯特中學,無疑是告別傳統(tǒng)的價值觀。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guī)模的跳躍,也就無法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成長。盡管他們看上去像個成年人,心理上卻仍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性。他們沿襲上一代的價值標準,做任何事都要得到父母的“批準”,即使父母早已離開人世,他們心理上仍舊難以擺脫依賴的情結。他們從來就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
子衿你哭什么呢?是不是有同感?所以社會上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這樣的,真正跳出來的是少數(shù)。對不對?因為你被世俗的一些偏見控制著,所以你始終都有痛苦的。那大家曾經(jīng)有一位伙伴問我,說我為什么這么多人上學都半途而廢,但他們卻有那么大的成就呢?比如說戴爾,比如說比爾蓋茨,包括現(xiàn)在的AI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現(xiàn)在大家都在用AI,對不對?那么也同樣大學中途就不上了,那怎么這些人反而都那么有成就呢?
那今天大家就看到了,原因在哪里?但是并不是說繼續(xù)上學的人有沒有成就,而是說他們這個心理健康的人他才會是快樂的,是不是?這一生都會快樂。但是如果你是被枷鎖束縛住的人,你怎么可能快樂呢?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對吧?所以像我當時從國企出來的時候,下海的時候,那個時候是最好的時候,對吧?我跟大家講過,我出國有人來阻止,下海,那阻止的人更,。
那親戚朋友全都來阻止。說你這么好的情況。我下海的時候,單位的領導為了阻止我下海,告訴我,那時候出國多么難,告訴我升為外經(jīng)科負責人,每年可以至少出國四次,那當然也會帶來財富對不對?那么你覺得會什么樣呢?那家人會不會反對你下海?而下到海里面到底怎么樣?會不會淹死都不知道。對吧,但是沒有人能夠控制我,依然是準時下海,按自己的想法下海。
這就是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人怎么樣才能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就像作者這段講的非常的清晰,。否則的話,你是一個乖乖女,就像我們這個月月初線下培訓,李院長那個家長課堂,那位家長說的話一樣。
他是個學霸,但是他現(xiàn)在從來不快樂,而且他恨他媽媽。因為他媽媽總是跟別人說他學習好。總是以此為驕傲,所以他覺得他被他媽媽控制了。李院長現(xiàn)在讀了這一段是不是更加理解了那個人啊?他的心理狀態(tài)是怎么回事兒,是不是當時還在想,這個人怎么有毛病啊?你媽媽夸你,怎么還成了你還恨他呢,你成了學霸,你怎么還恨你媽媽呢?大家看到這個答案了嗎?因為他不快樂,對不對?
所以他終生都擺脫不了他的媽媽曾經(jīng)控制他的那種感覺。我們直播間里面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對吧?并不是鼓勵大家都像這個作者或者像比爾蓋茨一樣上學半途而廢,而是你即使上學,你的孩子上學你也要記住,你不是控制他,是要讓他能夠快樂的生活,對不對?
現(xiàn)在我們國內都非常的卷,是不是?都得讓孩子上什么什么學,都逼著孩子學習。那大家讀都到這兒,你發(fā)現(xiàn)了沒有?你的孩子將來會怎么樣?為什么有的人上了清華北大還跳樓呢?
人生最大幅度的跳躍,大都出現(xiàn)在青春期,但實際上,這種跳躍也可以出現(xiàn)在任何年齡階段。有一位35歲的女士,她有三個孩子。她的丈夫獨斷專行,以自我為中心,長時間生活在這種陰影下之后,她終于意識到由于對丈夫和婚姻過于依賴,她已經(jīng)被褫奪了一切人生樂趣。她曾想通過努力讓婚姻變得正常,但努力最終化為泡影。
她鼓起勇氣,和丈夫辦了離婚手續(xù),忍受著丈夫的指責和鄰居的批評,帶著孩子離開了家門。她冒著風險,走向了不可預知的未來--恰恰從這一刻起,她有生第一次成為了她自己。還有一位52歲的企業(yè)家,他經(jīng)歷過嚴重的心臟病,情緒極為消沉。
他回顧追名逐利的一生,覺得那一切毫無意義。他意識到長期以來,他并不是為自己而活著。他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為了取悅他的母親--他那既專制又挑剔的母親。他一生拼命苦干,只為得到母親的認可,按照母親的標準塑造自己。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第一次抗拒母親的意志,也不顧妻子和兒女的反對,到鄉(xiāng)下開了所專營老式家具的小店。
到了他這樣的年齡和地位,進行如此翻天覆地的改變,心中的壓力和痛苦可想而知。可是,他還是表現(xiàn)出超人的勇氣,實現(xiàn)了年輕時的夙愿,當然,這也得益于他能接受心理醫(yī)生的幫助。接受心理治療,未必就會降低成長的風險,心理治療的價值,在于它能提供恰當?shù)募睿o予患者足夠的勇氣,讓他們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心智的成熟,除了愛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還需要什么條件呢?我在上面談到的所有事例,都涉及了這一因素:自尊自愛。原因是:首先,敢于追求獨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愛的體現(xiàn)。我尊重自己,才不愿得過且過,去維持在艾斯特中學的可憐狀態(tài);也正是因為尊重自己,我才不想忍受不適合我的成長環(huán)境。同樣,家庭主婦珍愛自己,才結束了限制自由、壓抑人性的婚姻。
有的人這一生很痛苦,但是他還不離婚,兩個人打的不可開交,甚至于互相傷害到了什么程度呢?有的人被打的滿身都是傷。是不是,但是呢他依然不離婚,這是什么問題呢?已經(jīng)變成了精神問題叫做受虐狂,對不對?
企業(yè)家懂得關心自己,才不再如過去那樣,凡事只為滿足母親的要求。這樣一來,他才沒有精神崩潰乃至選擇自殺。其次,自尊自愛不僅是接受挑戰(zhàn)的動力,也是勇氣的來源。作者的父母很早就傳達給他這一信息:“不管什么時候,你都是有價值的人。”他們告訴作者:“你是我們所愛的孩子,你是可愛的人。無論你做什么,無論你成為什么樣的人,只要你努力而且敢于冒險,我們始終都會支持你、愛你。”
所以呢你像他不上學了。他父母雖然不解,雖然勸他,但最后呢還會跟他說這樣的話。對吧?這很關鍵很關鍵的。就像我下海的時候,我媽媽跟我說的也有這樣的話。那么你既然決定了,她非常的支持,這很關鍵。
父母的愛給了作者安全感,教他懂得什么是自尊自愛。沒有這種自尊自愛的建立,他就沒有勇氣自主選擇前途,就會漠視需要,抹殺個性,一味被動地接受別人安排的生活模式。一個人必須大踏步前進,實現(xiàn)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愿望,敢于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活得自由自在,使心智不斷成熟,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我們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絕非僅僅為了滿足他人的愿望。放棄真正的自我,我們就無法進入愛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愛,必然是自由狀態(tài)下的自主選擇,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被動而消極地抗拒心靈的呼喚。
前幾天有一位朋友來問我,他說約了我很久了,至少半個月了,我在去南京之前他就約我。他只是想聽聽我的想法,什么問題呢?就是他的父母總是想讓他回到他的家鄉(xiāng)。但是他現(xiàn)在突然意識到那個有問題,也就是他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生活這么久了,再讓他他回到一個縣城或者是這個村里,他突然感覺這有問題,但這里面呢又涉及到一個孝與不孝的問題。
父母讓他回去,父母讓他怎么怎么樣,父母讓他不能遠嫁,那這個問題,我說呢,你只能自己去考慮。但是你要問我,如果我是你,我只能回答我自己,對不對?如果是你,那不可能。比如說像我的太爺爺,如果他不從山東農(nóng)村出來,哪有我現(xiàn)在的生活呢?大家想一想是不是?當時我記得我奶奶就跟我講過,我太爺爺雖然這是幾百年前的事兒,我太爺爺是從山東老家出來的時候,那是遭到了家里的不僅僅是反對甚至于斷絕關系的那種態(tài)度。
但是最終誰是孝順的呢?他是孝順的,因為他改變了家族的命運。那么在天上的所有的祖宗都會感謝他,包括他的父母,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那么任何一個人他都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輝煌,能夠過得好。大家同意嗎?對吧,所以,就像我爺爺他就娶了北京人然后到現(xiàn)在,你覺得大家想一想,我的祖先們是不是會特別特別感謝我這個太爺爺,對吧,所以我只能跟他說這個道理,是我太爺爺?shù)慕?jīng)歷,那我自己會怎么想,對吧?比如說像劉媛,從東北那個小地方,他落戶了北京。
所以生活還一樣嗎?作者這一段就是闡述了這個道理,這個父母經(jīng)常是由于他們的知識,他們的圈層的的界限限制了子女,大家同意不同意?所以呢也就限制了子孫的未來。所以他說他明白了,他要把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去怎么怎么,然后就像我太爺爺一樣啊,那么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呢?他的父母,包括他的兄弟姐妹全都進了大城市。
現(xiàn)在有的在哈爾濱,有的在北京,所以呢整個全變了,他的父母也過上了非常優(yōu)越的生活。所以大家想一想。現(xiàn)在也一樣,劉強東不從農(nóng)村出來,怎么可能造福他們全村?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作者今天講的這部分內容其實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那就是你怎么教育你的孩子,你是要限制他你還是讓他去快樂終身幸福呢?這是完全不同的,對不對?你被父母限制了,難道你還要限制你的孩子嗎?
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大家看到?jīng)]有,他都已經(jīng)成企業(yè)家,他還是內心這么崩潰,還是有可能自殺,有可能精神分裂,這是什么問題啊?所以我們很多人看到的所謂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身心靈都健康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大家同意嗎?所以我相信我們直播間一直共同書籍的人,你會是這樣的人。閱讀思人生,學識涵未來。
我們新朋友來到直播間一定要添加關注,那么你到這里停留一周感受感受,你的人生將會變得幸福。所以今天這部分大家認真的去讀,我再次建議大家如果沒有紙質書一定要擁有一本紙質書,把里面的重點畫下來,
里面的金句太重要了,你就告訴你的孩子,我書架上的書而且配有書單,都讀的什么書,每本書它的重點是什么?你告訴你的孩子,你的人生中遇到問題可以到書架上來,翻閱我曾經(jīng)讀過的這些書,他會解決你人生當中的絕大部分問題,對不對?所以紙質書說真的太重要了,好了,這是我們今天的內容。
感恩我們所有共讀書籍的朋友們,因為你們的成長不僅會使你自己幸福快樂,還會使你的子孫幸福快樂,最重要的是你還會幫助更多的人。幫助他人,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