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純:憑什么我要討好全世界?
你身邊有沒有卑微的爛好人?
可能你自己也是,只是你沒發現,你總是迎合別人,討好別人,以期待獲得別人的好感、認同,總覺得,自己退一步,這個世界就更美好,你有沒有過這種想法?
這兩天,網上全都是批判馬思純找了個垃圾男友的事兒,全部勸她趕緊分手,快點跑的話,我就想知道,她憑什么聽你們的?談個戀愛還得迎合全世界的喜好嗎?
其實馬思純,一直就是個卑微的爛好人,從小到大都是
1
馬思純出生在安徽蚌埠市,在她出生這一年,她的小姨蔣雯麗,走上了演藝之路,從那天起,就注定了她也要進娛樂圈。
她爸爸是警察,工作繁忙,她媽媽給小姨蔣雯麗做了經紀人,長期定居北京,陪伴她的是外公外婆,和一只狗,這就埋下了她內心缺愛的種子。(個人認為,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能缺席的,無論多少金錢和別人的愛,也抵不上父母的陪伴)
后來她母親想把她打造成第二個蔣雯麗,7歲的她,就開始在銀幕上活躍起來,但是這是她想要的嗎?可能剛開始不太明白,后來卻發現,這不是她想要的。
2
因為從小喜歡運動,所以青春期的時候,她有點黑,也有點胖,看起來是那種壯壯的女孩子,加上年少成名,又有蔣雯麗這個小姨珠玉在前,她漸漸開始自卑。
而且她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你要乖,要讓著別人。
以致于后來,遭受校園暴力的時候,竟然不敢反抗,選擇息事寧人,很多沒目睹過校園暴力的人,都不明白,為什么不反抗?為什么不求助于大人呢?
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開端,你可以試想一下,假如你青春期正在遭受校園暴力,周圍的人都覺得你丑,覺得你好欺負,你一忍再忍,對方卻變本加厲,你向家人求助,家人卻說,為什么他們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因為沒有大人重視這件事,你自己又反抗不了所有人,這個時候你想的肯定就不是怎么反抗了,你想的肯定是,為什么呢?可能是我做的不夠好,那我忍一忍吧,這么一忍,就是整個青春時代了。是不是挺悲哀的?
3
這種極度不自信的討好型人格,伴隨著她整個前半生,工作以后,也是這樣,幾乎跟她合作過的所有人,對她的印象都是“隨和”。
在一期節目里,關曉彤的頭繩打到了她,能看出來她已經疼到流眼淚了,但還在為對方解圍,那一刻是有點心疼的。
與歐豪戀愛時,心里眼里全是她,發朋友圈:七月是歐豪的
由此可見,在她的世界里,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先是別人,后是自己。
還有就是,因為身材原因,演的作品,一直被黑,出演《第一爐香》,被嘲是《第一爐鋼》。與周冬雨演《七月與安生》之后總是拿來比較,吐槽她各種演技差,身材壯。
然后就是一直焦慮、失眠,可能很多人覺得,被黑和抑郁癥沒什么關系,但是你可能不了解,抑郁癥的誘因是什么?就是情緒低落,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意志活動減退。
4
所以馬思純后來換上抑郁癥,和她的討好型人格有很大關系,換句話說,討好型人格和抑郁癥僅有一墻之隔。
她在公眾視野中消失197天,與抑郁癥獨自抗爭,回歸之后,竟然被拍到和一個垃圾男過夜,吃瓜群眾看完熱鬧之后,就又開始新一輪的討伐:
扒這個男的人品有多爛,有多渣
質問她,為什么要和這個垃圾在一起?
為什么要去垃圾堆里找男人?
越來越討厭馬思純,為什么喜歡垃圾男人?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為了她好,但是她的父母、家人,從小也是為她好,她的同事、朋友也曾打著為她好的旗號,逼著她退讓、放棄過,所以才形成討好型人格,才患上抑郁癥!
5
她是個成年人,有戀愛的自由,也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人家談個戀愛,觀眾湊什么熱鬧呢?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曾提出過:“自由就是被人討厭!”掙脫束縛,不討好別人,就是尋求自由的開始!男方人品如何,我不做評價,但是邁出這一步,可能是馬思純的一種自我救贖,希望大家用開放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這段感情!
不要讓她陷入新一輪的自我否定中,去因為別人的想法,而放棄自己的需求,隱藏自己的不滿,改變自己的決定,從而加深她的討好型人格。
當然,更希望現實中的我們,都能遠離討好型人格,正視自己的需求,釋放內心的情緒,通過實力獲得別人的認可,而不是通過討好他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討好型人格呢?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而非人格障礙。
來看看這樣的性格特征在生活中有什么樣的具體表現:
.從不表達自己的需求
.從不表達自己的不滿
.從不敢說“不”
. 從不知如何在被侵犯時保護自己
. 從不顯露自己的價值
請對號入座,看看你或者周圍有這種人格的人,又或者周圍發生過什么事,讓你覺得自己或者朋友是這種性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