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24分鐘前
與男友在一起4年,原打算今年結婚。
然而前不久,公司來一位新同事,一見鐘情認,識一個月就喜歡上彼此。男同事是外地人,顏值非常高,有良好的家庭和教育,豐富的情史,曾經戀愛都不超過半年。
最初沒想過和他有交集,純屬欣賞。但他的熱情追求全公司都知道了。情人節時,他表白,我沒扛過誘惑,答應了他(現在一起兩個月,只是接吻)。
他的未來目標是去外地工作,并獨立創業。和我在一起后,他斷掉了所有的異性接觸,并把我介紹給了他國外的父母和朋友。我感受的到他的認真,但跟他在一起有沒有未來,很難講。
他表白之前,我也很猶豫和掙扎,內心就當一個夢,想著試試戀愛的感覺后,就果斷分開。但這兩個月相處,我知道我動心了。
要我現在和他分開,我開不了口,和男友結婚,我也遲疑(很渣女)。我自己也很自責愧疚,人性多面又復雜,禁不起考驗。還能不能和男友帶著平靜的,專一的心步入婚禮?男友究竟是不是我要的?我內心很迷茫。
曾經的我很愛男友,4年的感情,如今卻如此輕易對別人動心,該何去何從……
珍大戶1分鐘前
之所以選這篇回復,是因為,這篇的提問,提供出了有效的、可供分析的信息。
平時在公眾號后臺及微博,都能收到不少提問。但是很多人的提問,讓我感覺到有些像是情緒化的碎碎念……TA哭了、笑了、做了什么……在幾百字的細節描述中,很難提煉出足夠的、可供分析的信息。
我的觀點一直很明確,無論是戀愛,還是結婚,最關鍵的因素都是——人。深入的分析自己,分析對方,再判斷自己和對方是否“適合”。
而能夠分析的基礎,是建立在,通過行為推斷其背后的價值觀,尤其是對重復行為(可歸類的事情),再進而與自己的價值觀進行比對。
這個求助,可以推理出以下跡象:
1、“豐富的情史,曾經戀愛都不超過半年。”——從一個人過去的行為,能推測出TA的三觀,而多件類似的行為,推斷出的結論就較為準確了。
一段不超過半年的感情,可能由于很多種原因。但如果很多段,做為驗證的話,就能得出結論了——這位的感情觀念,并不是追求長久型的,而是更加地隨心而定。
(PS:有點類似于愛情成長論 | 面對1億死亡保險,你盼著我早點死嗎?中描寫的,在萌芽階段,反復開始新戀情的行為模式)
所以,如果提問者追求安全感,追求長久的感情關系,他并不是合適人選。但如果提問者也是追求隨心而動的人,那么也可以選擇跟他開始。
2、“他斷掉了所有的異性接觸,并把我介紹給了他國外的父母和朋友,我感受的到他的認真”——因為有上一條做參考,說明,他對介紹給家人朋友這件事,并不是很在意。
不應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推測別人。如果你認為,把戀人介紹給家人,就能說明對感情慎重了,這就是在用自己的觀念套用別人。但每個人的觀念都是不同的。
(可參見我寫的這篇文章:同人不同命,同命不同價:你該懂的估值理論)
3、“他的熱情追求,全公司都知道了”——有些人追求別人時,搞的場面很大,有些人追求別人時,靜悄悄,只有兩個人彼此才知道。
相對來講,把場面搞的越大的人,會更加的自我一些,會更有可能是較少顧及他人感受的自私人群。(想象一下,如果你深愛你的男友,對他完全沒有感覺,但他還在公司里公然追求你,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困擾?)
較少考慮別人感受的人,在追求期間可以搞出轟轟烈烈的事件,讓你難忘,但到你們相處之時,就未必有愉悅的體驗了。
4、“情人節時,他表白”——我依舊主張,用行為推測價值觀。
在你已有男友,即將結婚的情況下,他還如此行為,說明他是缺少內在(道德感)約束的人。這樣的人,在婚后,婚姻對他的約束力也相當有限。
婚姻中,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力。
一種,是追求新鮮感的內心蠢蠢欲動。
與之相反的另一種,是克制力(或叫自制力,約束力等等)。克制力是由多種因素,共同結合在一起產生的,包括:現有的愛情很堅固;內在約束力——道德觀念+愛情觀念是向往長久、追求穩定等;外在約束力——名譽、家族壓力、社會法律約束、婚前協議出軌凈身出戶、離婚壁壘、財產分割壓力等因素,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帶來的克制力。
這兩種力,想像一下,就像是加熱與制冷情況下,對分子運動的影響。加熱的時候,內心蠢蠢欲動到沸騰,無法克制;制冷的情況下,內心如冰,一點不動。然而無論是極冷還是極熱,都不是一種太好的現象。
極冷,實則為極端的壓抑內心時,就會像
熒幕中的愛情觀 | 周星馳最自殘,人民的名義最寫實!這篇文章中,周星馳反映出的愛情觀,十分的壓抑與反人性。
相反的另一個極端,是過于放任內心,不做約束(e.g. 追求一時的愛情觀;薄弱的道德感;全靠荷爾蒙驅動、不做任何投入與經營的情侶關系;婚前協議無夫妻共同財產,婚后清晰AA,財產極易分割等等)。
所以,對一個即將結婚的人表白,說明其內在約束力較低。然而,優缺總是并存的,這樣的人,會給提問者帶來較強烈的刺激感。所以,問題的核心就變成了,提問者更需要什么?
5、“他的未來目標,是去外地工作”——你是否有此打算?這是考驗你們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否一致的時刻了。
具體請參見:當我們說三觀時,我們在說什么——認識自己(1)
6,“他的未來目標是獨立創業”——當你聽到這句話時,很可能會覺得,對方是一個有理想的男生。
然而實際上,這句話背后,其實是有三種可能:A 討女生喜歡的技巧;B 未經思考的、難以實現的夢想; C 經過深思熟慮、并做實施規劃的理想。
因為對于一個情感經歷豐富的男生,他很可能非常了解自己“說什么話”會給女生留下什么印象,所以,交談永遠不要流于表面,而是要深入的分析,他這句話究竟是ABC哪個選項。
記得在《非誠勿擾》中,有一期的一個男嘉賓,是紅酒代理商,在自我介紹的短片中,他介紹了自己的生意,不經意地展示了豪車和豪宅,然后再繼續說,自己的理想是,三年內做到全國第一,利潤過X億,上市。臺上的女嘉賓都沸騰了,覺得是個潛力股。然而,如果結合他前面的介紹,就會發現,他的生意模式,不可能做成全國第一,也不可能做到利潤過億,所以那個男生,如果不是故意討女生喜歡,就是無腦地定夢想而已。
(PS:具體細節有些記不清了,如果能找到那一期的《非誠勿擾》,我會再單獨截圖寫出來。)
寫了這么多,最后結論:
雖然我在上面的分析中,透露出了很強的傾向性——我并不看好一見鐘情的愛情(理由如下:愛情成長論 | 面對1億死亡保險,你盼著我早點死嗎?);我更傾向于,選擇具有較高內在約束性的人。
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最核心的邏輯,依舊是先確定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才知道什么樣的人更適合自己。
當涉及到感情問題時,如果只用道德感去批判,得出劈腿可恥的結論,未必是最好的結果,反到可能因為嫁了不愛的人,害了自己男友。提問者應該慶幸于,這個考驗愛情的第三者,出現在結婚前,而不是出現在婚后。四年的戀情,又無法克制的愛上別人,說明原本的戀情,可能也就是一個“找個靠譜的人嫁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