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水面,面還是前面“長面”的制法,但漿水卻獨具特色。經(jīng)驗豐富的主婦用新鮮的芹菜煮熟之后,加入原漿盛入干凈的陶瓷缸中,經(jīng)過數(shù)日發(fā)酵而成。稠的稱酸菜,稀的叫漿水,清冽芳香。
煮面之前,酌量小心舀取清冽漿水,先在鍋中熱油,次投"地艽",來熗漿水。"地艽"是一種長在野外,盛開著小藍花的草本植物,有著誘人的獨特香味。
投,就是速度要快,“刻齊麻查得”,“撲哧”一聲立即澆入漿水,否則真的就焦了。鹽,要后放,不然熗出來的有點苦澀。其他地方用蔥,唯有通渭農(nóng)村用"地艽",其味十分上口,香飄幾百米沒有任何問題,從汽車站能飄到加油站,過幾年能飄到高鐵火車站了。
細細的面條煮熟,撈入碗中,澆上晾涼的漿水,一碗清冽酸香、筋道爽口的漿水面便做成了。再炒一兩個小菜,如咸韭菜、青辣子、黃蘿卜條,或者土豆絲等,盛夏炎炎,吃一碗漿水面,可使人神清氣爽,精力旺盛;外出干活或出門遠行,吃一碗漿水面,可使人終日不渴,體力頓增;即使春節(jié)食葷膩味,吃一碗漿水面,可使人腸胃清爽,渾身舒坦。
秦安人把麻子用小酒盅作為計量器具來出售,賺起了大價錢;隴西人種麻是為了獲取大麻絲,遠銷各地。通渭人實誠,麻桿自己拈了麻繩,麻子就做了這個麻腐。
這是一項快要失傳的特色小吃,做法繁復。將洗凈的麻籽放在碾盤上反復碾壓,然后將雜質(zhì)過濾,如同點豆腐一般點成麻腐。然后將麻腐放入發(fā)面中,入鍋烙成金黃,外焦里嫩,口味極佳,滿口溢香,入嘴即化,軟軟的,細細的,粘粘的。因麻的種植面積很少,麻籽珍貴,現(xiàn)在可能很少吃到百分百的麻腐包子或麻腐餅,偶然遇到的不見麻腐只有土豆絲。
油餅子,則是用烙的方式。發(fā)酵好的面粉搟成圓形一大張,熱油鍋滑入,轉(zhuǎn)動,然后再翻再放油,中間依個人喜好雜入綠色如蔥等等,色相極佳,出鍋之后一切為四,層層疊起,金黃色發(fā)亮,卷起一大角,真是美不勝收。
相比油餅,較為家常,平常出行,即以此食。吃了通渭的油餅子,到外面見著那些大餅,真是讓人眼睛都懶得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