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這幾年不管是全球經濟還是國內經濟總有一種很不穩定的感覺,而各種的大佬的‘點評’經常充滿了專業名詞讓人晦澀難懂。個人覺得這就是馬克思所謂的“資本家的剝削是對生產資料的壟斷,先入行者通過行業壟斷,制定嚴格的標準來限制新入行者”。在高大上的金融行業,顯然金融業本身并不產出生產力,它的本質是一個通過對信息來市場進行判斷,從而投機的獲取資本的收益。那么信息和基于信息對獲利模型這兩部分就成為了金融行業主要的生產資料,入行者不希望新入行者輕易的獲得他表達的內核信息這一行為就顯得容易理解了。
但是作為普通的老百姓也有一顆不甘心當韭菜的心,因此就產生了自己來理解金融市場的想法(俗稱半路出家)。由于金融是經濟體的依附,因此首先要理解經濟概念和其運作方式,如什么是市場,什么是信貸等問題。這篇內容主要包括了基本的經濟概念。
2.市場是什么
市場,這個詞幾乎都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最常聽到的一個詞匯,但是好像很少有人(反正我從沒有)會去想究竟什么是市場。
簡單粗暴的說,市場就是所有交易的總和,用數學方式來表達就是:
這一概念符合市場整體,也符合于各個細分市場的構成,如筆記本電腦市場就是所有筆記本電腦的交易總和,股票市場就是所有股票交易的總和等等。
那么,什么是交易?從wiki上很容易找到答案
交易,又稱貿易、交換、互市,是買賣雙方對有價物品及服務進行互通有無的行為。可以是以貨幣為交易媒介的過程,也可以是以物易物,例如一隻黃牛交換三隻豬。
大維基百科就是簡單粗暴。但是又很值得推敲,它提到了兩種交易方式,即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和以貨幣為交易媒介的交易方式。看上去這兩種方式都很容易理解,但是事實上正是人類在交易中的演化(使用貨幣)讓我們如今的經濟變得如此復雜。因此我們就直接穿越歷史,跟著人類歷史發展的歷程來看交易的發展歷程,以此來更好地理解貨幣,以及市場。
3.貨幣的產生和發展和價格
首先提一下等價物的定義:一般等價物(universal equivalent)是從商品界分離出來的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
在原始社會,這時候的人類是生活是怎么樣的?每天都需要出去打獵或者種田來維持生計,這時候人類的自身的生產力相當的低下,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但是隨著人類高于普通動物的智商,人類發現了各種奇技淫巧來提高自己的生產力,比如說會磨制叉子或者使用火來幫助狩獵,又比如馴化牛來幫助耕種。總之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開始有足夠的生產力來追逐除了基礎生存需要的物質。
與此同時,人類的另一個特性促進了原始市場的形成:社會分工。可以說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社會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勞動產品。勞動產品在滿足本部落的共同消費之外,還出現剩余。進入交換的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增加了。一些氏族部落首領開始把剩余產品據為已有,私有制產生,氏族部落共同體開始瓦解,在此基礎上,奴隸制社會隨之產生。而隨著其他行業(如金屬冶煉)的逐漸發展,這些奴隸制社會開始分工一部分生產力用于自我保護和內部通知,即原始軍隊。這一發展趨勢也促進了早期文明的形成等等。好像扯太遠了
總之,社會分工和生產力提升使得勞動產品產生了剩余,人類把自己剩余的產品用來交換別的產品,這就是早期的交易,當然他們都還是以物換物模式的。這些交易的總和,即為市場。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可用于交換的產品越來越多,市場這個概念也越來越普遍,但是原始的以物換物交易方式給人帶來了問題。交易必須要雙方同時擁有需要交換的產品,即交易雙方同時持有對方需要的產品交易才能發生(注意:此時所有的交易是瞬間發生和完成的)。另一方面其他限制也很多,比如我今天背著一百集米去市場上換一頭豬,而今天市場上沒有豬要被換成米,我就還得把這100斤米背回去。
這時候,原始的等價物出現了。人類開始認為某種不易獲得(因此市場上數量基本是恒定的)的東西為等價物并在交易中開始使用等價物來清算交易。比如最早中原的人們很少見過貝殼也不知道哪里有貝殼,那么這時候貝殼就很稀有,吃穿不愁的人愿意花費很多米來換一個貝殼。有一天一個賣米的提出用一百斤米來換這個貝殼,因為他知道它可以用這個貝殼去換成別的東西比如豬肉什么的,而且不用立即兌換,他想什么時候換就什么時候換(因為它確信貝殼是稀有的,不會憑空冒出很多貝殼來)。于是他下次出去買豬肉或者別的什么東西就不用再背著100斤米了,而是只要在褲襠里揣著這個貝殼就行。這種交易方法極大的減輕了人類的負擔,在大量交易的基礎上,人類也開始對某些特定的物品有了等價物的概念,比如貝殼,鹽,青銅,黃金等等,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是所處時代的稀有品或者不以獲得的產品,因為這確保了等價物的價值不會隨意發生改變。至此,最早的貨幣概念就出現了,雖然他們還不是以貨幣的形態。
人類的繼續發展逐漸了產生的“國家”類似的概念,并且國家或者統治者對于所轄的民眾是具有相當的公信力的(如果要問為什么請看歷史書,這里不跑題了),而這公信力就是最初的貨幣發行基礎。于是在我國大概商周之交的時期,開始出現銅貝來替代貝殼作為等價物。并于周朝后期的春秋戰國的時期,以各諸侯國為單位開始獨自鑄造脫離原始等價物形態的貨幣。
隨著人類交易量的擴大和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攜帶大量的貨幣也非常不方便,于是經過一千年的發展在終于于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這一最早的紙幣。
至此,貨幣的形形態基本接近于現代了。
在此我們幾點小結并提一下附屬的一些概念:
-貨幣具有等價交換物這一特征最早是由物品的稀缺性保證的,而后由于逐漸的轉到由政府、統治者或具有極大公信力的機構或個人來保證等價物的有效性(如紙幣本身價值幾乎為0,而由于統治者和全部交易者對于其的認可才具有價值)。這種認可即為經濟學中“背書”的概念。
-隨著貨幣的發展,一個新的概念出現了 價格。由于貨幣的逐漸標準化和商品價值的難以描述,人們開始用“一件商品值多少個貨幣單位”這種方式描述商品的價值,這便是價格。
-隨著價格的出現帶來來一個現象,由于信息的流通通常不是瞬間的,價格會波動與價值線附近而非精準的等于價值。而價格的波動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如在市場內一共兩個買豬肉。如果他們的分布于相鄰的攤位就可以認為他們信息是瞬間互通,因為一家交易的時候另一家可以看到。而如果他們分布于市場的兩頭的,他們顯然就不能瞬間獲得對方的交易信息。假設有一天張財主心血來潮要辦宴席而需要非常多的豬肉以至于整個市場都無法滿足。當他買空了第一家的豬肉時,在信息瞬間互通情況下第二家會漲價,因為他知道買家有需要而我是目前豬肉的唯一提供商,此時就出現了價格上漲。而第二天如果買豬肉的人少,為了更快賣光豬肉回家和老婆熱炕頭,豬肉賣家有可能就會減價銷售,此時價格就下降。但是宏觀的來說,在市場穩定的情況下,價格是波動于價值線的。
現代社會中,貨幣通常是由是地區所在的中央銀行統一發行的,在中國它被稱作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名幣),在美國則被稱為美國聯邦儲蓄委員會(發行美聯儲),即所謂的美聯儲。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手中的貨幣,即它是中央銀行對貨幣持有者的欠條。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賣出我們的商品,是為了交換別人手中的其他商品或者一般等價物(如黃金)。而在現代社會中,中央銀行幾乎集中管理了社會所有的等價物并對應的發行貨幣,因此可以認為由央行發行的貨幣就是等價物的替代品。這種環境下,我們說央行手中的等價物,或者說貨幣所對應的等價物資產為貨幣錨。
當一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增加而持有的等價物資產沒有增加,就會造成該貨幣的貶值。相反的,當貨幣減少而資產沒有增加,則會造成貨幣的升值。
這里需要重點提一下布雷頓森林體系。在這個體系框架下,美元替代了黃金在世界其他國家的作用,成為了世界各國的一般等價物。即美聯儲以黃金為錨來發行美元,而全世界其他央行以美元為錨發行本國的貨幣。這個體系建立了以美元和黃金掛鉤和固定匯率制度,結束了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為國際貿易的擴大和世界經濟增長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這個體系雖然由于多次美元危機和美國本身的經濟危機而瓦解,但是由于美元已經成為了事實上唯一的全球通用貨幣(跨境交易用美元結算而非黃金結算),他依然是當前世界金融秩序的基礎。各國央行存儲的錨定物普遍依然包含美元,并且是錨定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4.信貸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簡單的交易已經無法滿足了,于是現代社會最重要也是體量最大的組成部分--信貸出現了。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息息相關而卻最被我們忽略的部分。
信貸與貨幣不同,貨幣在當今社會只能由一個地區的央行發行,但是任何兩個人都可以憑空產生一筆信貸。
下圖就對比了使用現金和使用信貸進行消費時的不同,在這種消費情況下,酒吧的老板相當于貸款人,消費者相當于借款人。
對于酒吧來說,你的信貸成為了他的一筆資產,注意的是,當他需要使用這筆資產時,在市場上你的信貸并沒有和現金有什么不同。因為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我們使用的是信用卡消費,這筆資產實際上可以分解為兩部分,即你向銀行貸款(交易1),和銀行向酒吧老板使用現金(交易2,同使用現金交易過程)
同樣的,我們可以吧這筆交易推廣到房子等大宗商品。例如房貸時,消費者向銀行貸款一筆相對數額較大的資金,并承諾一定的利息,這是就消費者的負債,同時也是銀行的資產。而另一方面,銀行將這筆資產直接轉移到房地產開發商的銀行賬戶上。這筆交易得以完成。
而事實上,由于銀行的存在,我們在使用信貸來進行消費時和現金沒有區別,因為對個體來說,他們都只是銀行賬戶上的一個數字,沒有人會真金白銀的拿著幾百萬的現金進行消費。
在真實的經濟環境中,我們所謂的錢大多數實際上都是信貸。美國國內的信貸總額大約為50萬億美元,而貨幣總額大約只有三萬億美元。
我們知道,在市場環境中,我們的一筆消費是別人的收入。這筆收入又會變成他的支出,并成為下一個人的收入。以此循環往復出現一個無限的循環。 理所應當的,而當我們通過信貸使得自己的短期消費能力提升后,也會啟動這個鏈式反應。
在這里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信貸對經濟的撬動作用。假設銀行對個人貸款額度的限定為他現有資本的10%。張總原有一百萬元的資本,他通過向銀行貸款獲得了10萬元的貸款,并將110萬進行消費來向宋總購買資產。因此宋總獲得了110萬元的收入,它可以用這110萬元進行消費。于是宋總也向銀行貸款,獲得了11萬元的貸款,并將此消費出去。依此往復,就可以發現信貸可以大量的向創造“錢”。因此,有信貸的經濟可以是使得社會的收入在短期內遠遠超過生產力的增長,但在長期內并不是如此,因為貸款是要還的,而且還需要加上利息。而貸款的這個特點,也正是經濟周期的形成原因,經濟周期的部分,會在以后再分開講。
我們會問,既然貸款100塊,不僅要還100本金,還要換利息的話,人為什么要貸款呢?答案是因為貸款具有改變我們生產力曲線的能力。
我們想象一個人創造財富的效率用一條生產率曲線p來表示,而他在一段時間內所累積的財富總量,就是這條生產力曲線在時間上的積分。
當貸款不存在的時候,他的生產力曲線如黑色線p1(t)所示。而在可以信貸的環境中,假設在t=2的時刻他通過向銀行貸款買了一臺拖拉機提高耕種效率,他就可以瞬間提高生產力到藍色曲線p2(t)。顯而易見,藍色曲線下的的面積會比黑色曲線下的面積大得多。而多出來的這部分財富只要能超過貸款需要償還的本金和利息,這筆貸款對他顯然就是有收益的。
用我們最喜聞樂見的買房例子來說,在房市前景良好的環境下,銀行貸款給你可以讓你通過投資房地產賺的盆滿缽滿,銀行也能獲得所期望的利息。這筆貸款就是一筆“好”的貸款。因為他提高了你的生產力(賺錢的效率)。相反,如果你貸款只是用來買游戲機打游戲或者買一個幾百萬的車用來炫耀,而并不能提升你的生產力,最后你很有可能都償還不上貸款,這就是一筆“壞”的貸款。對銀行來說,無法按照約定償還的貸款就被稱作不良貸款。
5.簡單經濟周期
首先要提出一個很多人都有的誤區,很多人覺得貸款是向銀行借錢,其實不然。事實上貸款更應該被理解為向未來的自己借錢:提前預支自己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生產力來消費。
由于信貸能夠短期內迅速提升我們的支出,因此從宏觀角度來說,信貸能在短期內增加整個社會的支出總額。另外很容易理解的一點是
由于短期內市場內商品總量并沒有增加,而信貸導致了社會支出的增加,因此會造成整個市場的價格上漲,這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會導致居民的日常開銷增加。央行可以通過調高存貸款利率的方式抑制這一問題,因為貸款利率的提高會導致借債變的昂貴(人們需要償還更多的利息),因此愿意借債的人通常會減少。因此社會的支出額增加趨勢會得到抑制。通常來說通貨膨脹是經濟體在增長的標志,但是通脹率過高是不健康的,會導致很多問題,如引起出口商品的減少和進口商品的增加,匯率大幅波動而影響本國貨幣信用等等,因此高通脹高增長的模式不可能持久。
相反的,通貨膨脹對應的反義詞是通貨緊縮,當通貨緊縮來臨時,央行會降低利率來刺激貸款和消費,以此來刺激經濟發展。通貨緊縮通常被認為是經濟衰退的標志,因為通貨緊縮意味著市場上資金減少而使得貨幣的價值上升,此時人們會傾向于儲存貨幣而非投資或消費,長期以此會導致經濟完全失去活力而衰退。
因此央行需要結合環境不斷調節利率保證經濟環境的健康,這個不斷調節通貨膨脹--緊縮--膨脹--緊縮的過程就是我們平常所稱的經濟周期。
當然,真實的經濟周期遠沒有這么簡單。現實市場中由于單個國家內對某個行業的依賴性(產業結構),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影響,國內政策等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的周期。但是利率的變動而造成的影響是我們最日常接觸的經濟周期之一。
下次更新會開始涉及跨國市場,外匯,和金融產品等更復雜的概念,并開始結合市場現象說明。
Reference: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4%E6%98%93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8C%E6%9B%B8
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V7wdEX-Mo
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83%E9%9B%B7%E9%A1%BF%E6%A3%AE%E6%9E%97%E4%BD%93%E7%B3%BB
5.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A7%E5%B8%81%E4%B9%98%E6%95%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