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朗讀者》已經播放了六期,作為一檔傳播經典文化和人文情懷的節目,《朗讀者》一直好評不斷,不僅彰顯了央視的風范,引領了熒屏新時尚,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細細品味六期節目,不禁心生感慨:這不僅是股綜藝清流,更是一座金礦啊。總結了六方面的收獲,分享給也愛《朗讀者》的你。
提升審美
說起《朗讀者》,不能不提到節目的主持人兼制作人董卿,太多人因為這檔朗讀真人秀被董卿圈了粉。
她既像這個人文綜藝的引領者,又像世間百態的朗讀者,在最適宜的時候,道出精煉、動人的觀點,用溫柔鼓勵的語言,去感受每一個朗讀者和作者的喜怒悲歡。
這方舞臺上的董卿,多次讓我們恍惚,覺得是不是在北京還被叫作北平的時候,或更早,在西安還被叫作長安的時候,真正的才女該有的模樣。
有人說,董卿骨子里散發的都是知性優雅的氣質,談吐間一顰一笑都秒殺現在的流水花旦和網紅。
是呀,眼里是清風朗月,心中是滿滿詩書,董卿這種“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子才是真正的美人。這個節目也讓我們明白,原來對一個女人最高的褒獎不是傾國傾城,不是艷冠群芳,而是氣質里散發著幽幽書香,骨子里植根著博大的胸懷和厚重的信仰。
愛上朗讀
朗讀是一件幸運的事情,讓我們能夠用聲音擁抱世界。
雖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但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寧愿欣賞不用思考的無營養綜藝,也不愿翻一翻放在墻角已落了灰的書籍。有圖畫就不愿意讀文字,有視頻就懶得看圖畫,愈來愈“娛樂至死”、愈來愈浮躁,《朗讀者》卻是一檔能喚起我們內心深處朗讀熱情的節目。
越過蕪雜的荒謬娛樂以及漫天的喧囂來到這里,安靜地一個人讀一篇文,多么純凈和美好。
有人問:即便讀了那么多書,還是早晚都會忘,讀書有什么用?
看到了一個特別好的回答:小時候我們吃過那么多東西,已經記不清吃的是什么了,但不知不覺中,它們已經成了我們的血和肉。
傾聽內心
正如《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所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內心的東西,書籍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朗讀者》每一期主題都引導我們去朗讀、去回憶、去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就像第三期的“選擇”,小到今天要吃點什么,大到人生關鍵時刻的決策,希望我們的一生,都能“follow my heart”。
還有第五期的“第一次”,生命中那些難忘又寶貴的第一次,讓我們從昨天走到今天又走向未來。
以及上周第六期的“眼淚”,回想生命中那些或軟弱或堅強,或羞怯或勇氣,或失敗或成功的眼淚,讓我們在顆顆晶瑩的淚水中,洗滌心靈,感受生命最真實的印記。
聽說第七期的主題詞是“告別”,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個清明節假期,聽聽那些關于“告別”的故事,回憶我們人生中的“告別”,也會很感慨吧。
品味文字
情感是文字的靈魂,文字是思想的體現。《朗讀者》將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用平實的情感讀出了文字背后的價值。
看了節目,我們知道了: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撩動心弦的“遇見”;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倆站著不說話”是安靜的“陪伴”;
“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于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是饋贈心靈的“禮物”;
……
文字是多么美妙,還記得“一封家書,抵得住千年烽火;贈一枝桃花,就遙寄了整個春天”,
《朗讀者》更把經典佳作和個人情感相結合,引起大眾的共鳴,掀起熱愛文字的思潮。
鼓舞力量
每一期節目,都有5-6位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傾情演繹精美文字,不管是嘉賓的訪談,還是文學作品背后的故事,都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
凍土科學家張魯新,將青春的腳印全部留在了青藏高原,多次與死神擦肩,仍奮戰在一線;導演陸川,克服重重困難將電影《可可西里》呈現在大眾面前,用電影禮贊生命,為藏羚羊擋住危險。
他們的故事讓我們懂得:把眼淚裝在心上,會開出勇敢的花。
96歲高齡仍筆耕不輟的翻譯家許淵沖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30年才圓夢音樂會的國家一級作曲家許鏡清坦言,“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有著燈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會永沉海底”。
他們的人生智慧鼓舞我們: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不忘初心
正是因為懷著一顆初心,去努力喚醒那個書香滿溢的年代,《朗讀者》才敢于獨辟蹊徑、跋山涉水,拋開嘩眾取寵的綜藝外衣,開拓出一條回歸精神關懷的人文之路。這條路既有鮮花亦有荊棘,但它的質感與厚度,隨著時間越來越受人認可。
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言,從事電視工作二十年,終于等到一個合適的時機回歸初心,去做一檔以文化為內容的節目。用有故事、有溫度、有情懷的聲音和文字去呼喚一個被封存在課本里的遙遠時代,讓遠去的文明在血脈里復興。
而且,在許多嘉賓身上也可以看到這種大無畏和小勇敢,他們不得過且過、不茍延殘喘,心懷信仰,用真摯與熱情去面對生活所賦予的一切。
正如塞繆爾·烏爾曼在《青春》中所寫,“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棄丟,方墮暮年”,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不忘初心。
漢語之雅馴,文化之寬廣,情感之豐厚,全都在《朗讀者》中不疾不徐的節奏中漸次打開,還記得第一期節目的開場,董卿直視鏡頭,溫柔又犀利地提問“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
希望,再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會說:對朗讀的熱愛,已刻進骨血了啊。
(系列文章,歡迎指正)
《朗讀者》(2):董卿攜《朗讀者》華麗轉型,越努力的人越幸運
《朗讀者》(3):斯琴高娃獻給母親的深情朗讀,是否也看哭了你?
《朗讀者》(5):帥到掰彎妹子的“瑜老板”,才是傳播國粹的真偶像
《朗讀者》(7):哪有什么和平年代,我們不過是生活在和平國家
《朗讀者》(9):娛樂&綜藝咖征文|《奇葩說》VS《朗讀者》,“老司機”與“小清新”的碰撞
《朗讀者》(12):見多了“假恩愛”,《朗讀者》告訴你,真正的愛情長什么樣
《朗讀者》(13):90歲老人身價千億卻騎自行車上班,《朗讀者》告訴你為什么
《朗讀者》(16):和“深圳四胞胎父親”相比,《朗讀者》中的他們才是民族的脊梁
《朗讀者》(17):同是80后鋼琴家,為什么《朗讀者》讓李云迪伴奏,卻邀請他朗讀?
文/翟桃子? ? ?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