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網友在網上吐槽了自己的假期經歷:“放假玩得好好的,分管領導突然來找我,說十一假期選兩天值班,非常突然,好像是說有個人臨時有事,要頂上。可我已經有行程安排了,我說我不在家,出去玩了,領導竟然說公司大于個人,把行程取消!我火氣一下就上來了,直接開懟,說不干了…感覺這是我最近最硬氣的一次了。
看到這樣的消息,很多人是不是都在感慨,現在的年輕人(經常指的是90后)啊,真真是太“剛”了。只從網上只言片語,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一、分管領導直接要求把行程取消,這本身就是對員工的不尊重。員工工作時間當然要遵守公司的制度,但是在休息時間,臨時安排工作,就算要求對方取消,是不是也應該在尊重的前提下好好商量呢?而且取消行程產生的損失誰來承擔?對這點仿佛領導是自動忽略了。這是第一宗罪,明顯就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的節奏。這樣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了。
二、值班本來是有人選的,但是該員工臨時有事,那這個人究竟是遇到了不可抗力,還是領導給開綠燈呢?不得而知。同時也反映出安排值班這項工作的負責人,沒有考慮突發情況,這相當于讓這位發貼的年輕人為公司相關人員的工作失誤買單。而該員工因為已訂好行程,不能接受臨時的安排,卻被教訓公司的利益大于個人利益。這是第二宗罪,總是希望員工都以股東和合伙人的心態去工作,只會讓你感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作為員工,需要有自動自發的工作態度,但是作為管理者,也要充分考慮權利與義務的對等與平衡。管理者總是希望員工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考慮過員工的利益。
古人語: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也是為什么稻盛和夫先生把“敬天愛人”作為公司的經營之道。如果一個管理者把員工作為一個合作者來平等看待,給予他們最大的尊重。提供相對公平及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在嚴格執行公司制度的同時,輔以不可或缺的人文關懷。
當公司與員工形成了很好的粘性。員工也能回饋你“士為知已者死”的狀態,那時還用搬出公司利益與個人利益誰更加重要嗎?你怎么會因為小小的加班問題與員工爭個面紅而赤,導致員工辭職嗎?
小李前一段辭職了,其實他是工作主動性很強的一個人,工作能力也沒有問題。只是公司比較小,老板讓他身兼數職,他都做得井井有條。本來說的是先兼任一下,馬上會招人,只是看他把工作都做的挺好,工資只支付他一個人的,也就“難得糊涂”起來。于小李來說,不好意思說不,只是有時幾個工作撞在一起,難免分身乏術,顧此失彼。有一天,休息日小李正帶孩子在醫院看病,老板一個電話打來,就讓他馬上去公司處理一件緊急的工作。小李這次確實沒有辦法,無奈只得拒絕。老板就認為他不把公司當回事,從此經常給他臉色。
小李感覺挺寒心,打算換個工作,終于在某次老板又無故發脾氣的時候,提出辭職。小李當天就辦理了離職,他對老板說:我再找一份這樣薪資的工作并不難,但你再想用這點工資招到同時做這么多工作的人,真不容易。果不其然,他走后,他的工作分給其它部門一部分,還另外招了兩個人。相當于付出了小李工資的一倍還要多,老板也有些懊悔,但事已至此,覆水難收。
作為領導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看待問題。你都錙銖必較,怎么好意思抱怨員工工作不給力呢?總希望以最少的付出換取最高性價比的員工,這本身就是一種短視的行為。
有人說過:工資最高的時候,成本最低。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另外,有些領導就喜歡聽話的員工,在潛意識中認為聽話的員工才是好員工。我讓你干嗎,你就干嗎,不要表達自己的主張,否則就是忤逆我。醒醒吧,公司與員工本質上就是一種合作關系。不要老存在著我發你工資了,你就要對我言聽計從。相信吧,如果員工只會說好好好,是是是的,不能提出自己的主張。只知道迎合,那不是每天上演皇帝的新衣嗎?
在職場中,大多數能力偏差的人,才會聽話。因為能力不強,更在意這份工作,怕失去,所以要表現的聽話。而反觀那些不聽話的員工,能力可能更強,他們不怕離開,因為他們擁有隨時可以離開的能力,所以更勇于說“不”。很多時候,只有能力差的人才不得不選擇委屈求全。有些管理者還想法設法排擠所謂不聽話的員工,只要你不聽我的,我就想辦法讓你離開,甚至找個理由辭退你。
當一個公司這樣的人身居要職,這個公司就非常危險了。
當今社會,越來越細分的職業領域,讓人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沒有誰會就非得賴在一家公司。特別是年輕人有更多的來日方長。
三、最后一句說這是最硬氣的一次了,那說明在工作中遇到過不合理,但是一直處于壓抑狀態,這次終于爆發了。沒有偶然,所有風淡云清的偶然都是必然。
世間所有看似毫無征兆離開都是“蓄謀已久”。
不必給90后貼標簽,不然我們也成了魯迅先生文中的九斤老太,天天喊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
時代在發展,每個人、每代人都在變。難不成非得逆來順受才能在職場中生存嗎?
作為領導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
真的是90后都太“剛”,一言不合就離職嗎?未必。
做為領導者,你都做不到“不離不棄”,就不要強求別人“生死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