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加入了一個讀書群,看到群里有書友在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感覺很不錯。于是,自己也從淘寶買了一本,一睹為快。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原本開朗活潑愛笑愛鬧每次外出都會精心打扮的蛤蟆先生,一反常態的變得郁郁寡歡,每天一個人躲在房子里,提不精神做任何事情,在好朋友鼴鼠和河鼠的幫助下,去找看心理醫生的十次經歷。在心理醫生蒼鷺不斷的提問和引導中,蛤蟆先生逐漸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并分析了童年經歷對人一生的影響,還有人的不同狀態。
書里是這么描述抑郁后的蛤蟆先生的狀態的:“隨后的一周,蛤蟆覺得日子過得特別慢。他無精打采,總是很早就醒,腦袋里還常常出現悲哀、病態的念頭。在悠長的白天里,他通常感覺好受些,可一到晚上,他就開始焦慮起來。他強迫自己每天都要去散步,可即使沐浴在冬日暖陽里,他所看到的一切也都像黑白照片一般,失去了往日的色彩。”,這段話,共鳴感特別強。在和蒼鷺的十次來訪對話中,蛤蟆先生慢慢的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嚴肅的爸爸,完全聽從爸爸的媽媽,和自己現在有這樣不自信感受根源。
蒼鷺醫生和蛤蟆先生一起探討了成年后人在不同情況下會展現出的不同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快樂、深情、憤怒、悲傷、恐懼”,在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下,就會切換到兒童自我狀態,像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但這個狀態的形成過程中有父母等其他因素參與進來,所以其中又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適應型兒童有“同意、取悅、道歉、依賴”等情緒特點。經常處于適應型兒童狀態的人,可能會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很多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抑郁的蛤蟆先生,就總是處在兒童自我狀態,蒼鷺稱他為男孩里的男人,男人里的男孩。
父母自我狀態是人在一定場景下表現的像自己的父母,包含了我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有價值觀、道德觀和對生活的評判標準,其中很多人處在父母自我狀態時會是挑剔型父母狀態,有“愛批評人、憤怒、嚴厲”的特點,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
成人自我狀態是指我們用例行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可以計劃、考慮、決定、行動自如的應對當時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理性而合理的行事;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為自己所用,不會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
在成功的人生里,三種狀態都很重要,不過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時,才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也更需要自己思考;而進入成人自我狀態只能靠自己,能幫助自己,旁人包括心理醫生都只能起鼓勵的作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蛤蟆先生也逐漸從兒童自我狀態居多轉入到成人自我狀態居多的狀態。
另外,書里還有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人生狀態”和“自證預言”。每個人都會選擇人生坐標里的不同狀態,我們在童年時期不知覺中選擇了用哪種態度和觀點,并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然后不斷的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最終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就像喝醉酒的必然后果就是宿醉頭疼,當生活不快樂的時候,我們用“喝醉”的方式來印證我們的明天確實很悲慘的預期。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天氣在逐漸變好,蛤蟆先生也重新開始他最愛的劃船,再次開始打理自己,朋友們也感受到了蛤蟆先生的變化,但改變,總是有好也有壞。
故事的最后,蛤蟆先生最終走出了童年帶來的影響,選擇并進入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狀態,鼴鼠、河鼠、獾都有了自己新的方向和規劃,即將開始新的未來。
這是一本科普性的心理書,跟隨著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詢,我們也一起體驗了跟蛤蟆先生一樣的心路歷程,完成了一次心靈療愈。
原文摘抄:
“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p>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自己發問。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嘛?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嘛?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