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水的顏色
? ? ? ? ? ? ? ? ? ? ? ? 【一】
? 7月28日上午
01
雖然曾經有看過正面管教的書籍,但昨天是第一次參加正面管教的線下課程,很震撼,打破了許多我曾認為正確的觀念!
課程以“一個孩子在大人吃飯聊天時,打碎一個碗,做為父母你會怎么做?”來引入,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讓我們這些學員以自己的口吻介紹自己的孩子及自己,并說一說孩子和自己最喜歡的三件事和最不喜歡的事情,從中得出“我們要給人所需,不是給我們所有”的結論,引人深思。最后,以孩子的口吻說一說“孩子希望你在這兩天的課程學到什么?”讓我們帶著明確的學習目來學習,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 接著助教上場,讓學員想一想,我們學習這次課程的班名,及自己領任務“這個班需要大家做什么?你能做什么?”其目的顯而易見,希望我們多積極參與課程體驗,讓本次課程更有儀式感。
彭老師讓我們在便簽紙上寫下:育兒過程中遇到最困惑的事情。寫完助教便把便簽紙收上去了。我們也不懂彭老師意欲何為?(原來,這是彭老師給我們埋下的伏筆。當我們把這兩天的正面管教課程學完后,再把我們寫下的困惑,拿出來看,已經不困惑了。)
02
接下來彭老師繼續給我們介紹正面管教的理念。
什么是正面管教呢?簡單來說,正面管教就是“和善而堅定,既不驕縱也不懲罰”地教育孩子。和善而堅定是同時進行的,不是一會兒寬,一會兒嚴。
? 孩子首要的心理需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是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什么是歸屬感?歸屬感就是無條件被愛與接納。無論孩子優秀與否,父母依然愛孩子。價值感就是讓孩子被需要。比如:讓孩子幫忙倒垃圾,洗水果等等。
這讓我想起在《媽媽是超人》的真人秀節目中,霍思燕教育她的兒子嗯哼的情景。嗯哼幫霍思燕盛洗腳水,幫她買東西,價值感爆棚,儼然成為媽媽的小幫手、小暖男,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贏得觀眾的喜愛。
? ? 孩子感覺好的時候,才想表現更好。教育的本質是鼓勵成長,不是糾正錯誤。錯誤是越糾越多的。
接著彭老師讓我們說一說,目前孩子存在的問題(目前的挑戰)和我們期待孩子擁有的品質。我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了如下圖這么多的問題與品質。我們紛紛嘆息,孩子與我們的期望是迥然不同啊!
緊接著上一個活動,彭老師讓我們分成三組,分別在紙上寫下我們曾經的教育模式,并一一對應寫下孩子從此種教育模式中學到了什么。
當我們寫完以上內容后,彭老師讓我們對照PPT上顯示的“正向養育的五個標準”,看看我們的教育模式是否符合?
我們小組討論后,一起站上講臺上發言。我們發現我們目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數不符合正向養育的五個標準。我們無不為之感到慚愧與著急。
接著彭老師談到成龍,有一天成龍去學校接房祖名。從中午一直等到下午五點多,學校的門衛實在看不慣了,說“你的小孩現在讀初中了,你還來小學接他!”
難怪在記者采訪房祖名對爸爸的評價時,房祖名說,“不怎么熟。”
所以說,最好的名校是:家長自己。
03
當你經歷一天倒霉的事情,心情煩透時候,這時有個快遞送來四個包裹,你最不喜歡的是哪一個?包裹內容如下圖:
經過思考,學員們紛紛做出了選擇。原來每一種選擇代表著一種性格類型。1.拒絕和拋棄,屬于取悅型;2.壓力和痛苦,屬于安逸型;3.批評和羞辱,屬于控制型;4.無意義和無足輕重,屬于力爭優秀型。每一種性格類型都有屬于它自己的吉祥物。它們的吉祥物依次為:變色龍、烏龜、老鷹和獅子。吉祥物更形象生動地詮釋了每一種類型的性格特點。
緊接著彭老師讓我們按性格類型分成四組,分別寫下我們性格類型的優勢、劣勢、孩子從中學到什么、我們的改進措施和我們的口號。
當彭老師說時間到時,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吉祥物是獅子的力爭優秀型最先寫完,吉祥物是烏龜的安逸型最后完成。這簡直太神奇了!
然后彭老師讓各組分別上臺說一說自己組性格類型的情況。
彭老師還讓我們判斷西游記里,唐僧師徒四人各屬于什么類型?我們能迅速判斷出,唐僧屬于控制型,孫悟空屬于力爭優秀型,沙僧屬于取悅型,豬八戒屬于安逸型。這樣我們馬上想到我們的伴侶屬于哪一種類型,我們如何取長補短。因此,通過上方卡的檢測讓我們覺察到自己的性格類型,從而更好地接納別人,更好地與人相處,更好的揚長避短地教育孩子。
04
什么是“和善而堅定”?
彭老師讓我們通過情景演練來體悟。
彭老師讓我們當中一個人扮演孩子,6個人扮演家長,每個家長照著老師發的字條對孩子說字條的內容。說完后,讓“孩子”談一下聽完家長的話的感受以及家長說一說自己對“孩子”說完這些話的感受。
這樣的活動經過了三輪,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與孩子互動方式類型不同會培養出不同類型的孩子。也就是孩子的類型是由家長與他互動的方式決定的。
那怎樣才能做民主型的家長呢?就是要高和善高堅定地與孩子互動。
最后,彭老師帶領著我們進行和善而堅定的語句練習。比如:超市里,孩子正在亂跑。家長可以這么說,孩子,我給你個選擇,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購物車里,你來決定!……
? ? ? ? ? ? ? ? ? ? ? ? 【二】
7月28日下午
01
對于習慣午休的我,中午沒有午休,下午準備上課時,我困得無精打采的。原來彭老師和助教早有準備,她倆在開課前,與我們一起玩一個“大風吹”熱身游戲。短短七八分鐘的游戲時間,讓我徹底從困倦中蘇醒了過來。
上課伊始,彭老師給大家看《我是演說家》的一段視頻《一代的鄉愁》。看完這段視頻,彭老師讓大家談一談感受。
我們感慨我國留守兒童之多,留守兒童的可憐,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陪伴與關愛,留守兒童嚴重缺乏安全感,教育需要大環境……
彭老師問,你們覺得留守兒童與你們有關系嗎?我們想了想,我們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的。但是,留守兒童數據如此龐大,你能保證你將來的媳婦和女婿不是留守兒童嗎?因此,留守兒童與我們還是可能有關系的。
接著,彭老師分析留守兒童容易出現問題及可能形成的原因。
(1)孩子膽小不自信,可能是0-3歲依戀期家長撫育不當、撫觸不夠,造成安全感缺失;也可能是3-7歲被限制、被控制多,自主機會少;還可能是孩子經常被懲罰、負面評價或期望過高。
(2)孩子拖拉、磨蹭、不主動,可能孩子經常被說教、嘮叨、督促;也可能是孩子經常被管制與、懲罰。
(3)孩子愛講條件,說話不算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常被獎勵、利誘或威脅。
(4)孩子抗壓、抗挫能力差,可能是孩子常被贊美,孩子被照顧過度,孩子缺乏安全感。
02
和善而堅定:處理好情緒是關鍵!
情緒是什么呢?
彭老師讓我們判斷對錯:
1.男孩有淚不輕彈;
2.情緒有好壞之分;
3.情緒會傳染;
4.孩子是情緒的雷達,敏于感受,拙于表達;
5.孩子很容易將父母的負面情緒歸于自己的原因。
其實,情緒每個人都有,且時刻存在,需要我們留意。每個人的情緒可能相同或不同,所以不要反對或批評指責,它需要尊重與接受。情緒需要被明白、需要抒發出來,能量才能流動起來,它需要我們理解與共情。
彭老師拿她五歲的女兒舉例,現在她每次出門都會跟女兒打招呼說再見,女兒不但不吵不鬧還開開心心地說再見。這緣于小時候,彭老師每次出門前都會去拿鑰匙搖一下,并跟女兒說,“寶貝,媽媽要去上班了,晚上會回來的。”開始幾次,她女兒也會哭鬧。但是幾次后,只要彭老師一拿起鑰匙,她女兒就知道她要出門了,也不哭鬧了。
彭老師說,雖然大人出門時偷偷走掉,小孩當場沒有覺察,沒有哭。但每次一不留意父母就不見了,這會讓孩子很沒有安全感,對小孩的內心傷害極大。所以,社會上現在才會有這么多跟蹤男朋友或女朋友的人,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因此,情緒需要抒發出來,能量才能流動起來。
人有喜怒哀樂,實際上喜與樂皆是表達高興的意思。因此,在課堂上,彭老師把人的情緒分喜怒哀懼。喜時,我們會開心,會說出來,這是一種分享的能量;怒時,我們會反擊會逃跑,這是一種保護的能量;懼時,我們會后退,這是一種保命的能量;哀時,我們會難過會哭泣,這是一種療傷的能量。
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這跟女性會發泄情緒也有很大的關系。因此,男孩有淚不輕彈是不利于男孩的身心健康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情緒,都是一種能量。
03
和善而堅定,從管理憤怒開始;處理好憤怒情緒,從了解大腦開始。
舉起我們的右手,把拇指握在拳頭里面。如下圖所示,拇指我們稱之為中腦,也叫做動物腦。握緊的四指,稱為前額皮質,也叫做理智腦。當我們生氣、憤怒時,四指就會豎起來,這時是動物腦在運作。
我們回到家可以把掌中大腦的知識告訴孩子,等我們生氣時,請孩子做手勢,叫孩子提醒,“媽媽,現在你是動物腦在運作,請把理智腦蓋起來再跟我說話。”這樣我們大人就能冷靜下來后再與孩子交流。
當彭老師出示下圖這張PPT時,我們都紛紛跟著打起了哈欠。說明,人的情緒是會傳染的。同時也說明,行大于言。
04
關于孩子的情緒,家長應該知道:
(1)孩子的情感是完全敞開,全然吸收身邊人的情緒,大人的情緒會影響正在構建物質身體的孩子。
(2)孩子不善表達情緒,但很容易把父母的一切負面情緒歸為因自己而內疚。
(3)情緒安全的孩子更有創造力。
孩子有情緒,家長不應該做:
(1)以暴制暴:你再鬧,我要打死你。
(2)被孩子的情緒勒索:別鬧,媽媽給你買東西。
(3)制止孩子:男子漢,不許哭!
(4)給孩子的情緒貼標簽:愛哭鬼,像個女孩子,這么粗暴。
(5)指責說教:我早說過了……
(6)制造孩子內疚:我已經被你氣得生病了!
接著彭老師讓我們當中一個人扮演小孩,一一走到扮演的6位家長面前說,“弟弟,搶了我的玩具,我要打他!”
這6位家長拿著彭老師提前準備好的字條答復扮演的孩子。大意分別是:你是哥哥,你應該大方一點;你是哥哥,你要謙讓弟弟;你把玩具讓給弟弟,我幫你買一個……
等每個家長回答完后,彭老師讓“孩子”談一談此刻的感受。“孩子”說,聽這些家長的回答,會覺得家長不愛自己,自己也不會謙讓弟弟,會打弟弟,并把玩具搶回來。
而我們這些扮演家長的學員,對這些話最熟悉不過了。因為,平時我們就是這么對孩子說的。此刻我們才知道,原來孩子聽了這些話是這種感受。那我們該如何回應孩子呢?
于是我們開始了第二輪的情景模擬。“孩子”對家長說一樣的話:弟弟,搶了我的玩具,我要打他!
同樣的扮演家長的學員也是拿著彭老師提前準備好的字條一一回應孩子。大意分別是:寶貝,我看到你很生氣,你告訴媽媽怎么回事?如果別人搶了我的玩具,我也會很生氣;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權利;你愿意對著玩具熊大喊一聲發泄一下嗎?……
同樣的等家長們回答完,彭老師問“孩子”現在的感受如何?“孩子”說,這輪的媽媽是愛我的,理解我的,我不會打弟弟了。
彭老師問“家長”這些話語你們熟悉嗎?你們說這些話時,有何感受?我們慚愧啊,大多數是不熟悉的。說這句話時,我們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能說出這些言語,說明我們家長是有辦法的。
05
其實,剛剛我們第二輪情景模擬,回答孩子的這些話語就是運用了正面管教里的“憤怒與3A”。什么是3A?3A即覺知、準許、接受。也就是我們要覺知孩子的情緒,準許孩子有情緒,接受并解決孩子的情緒。
孩子傾訴的時候是情緒釋放和找解決方法的時候。孩子的情緒被理解的體驗越多,理解別人的能力就越強。
因此,我們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當孩子有情緒,家長可以怎么做?
(1)糾正錯誤前,先做情感鏈接。
(2)理解孩子的感受——共情。
(3)抱抱法:爸爸/媽媽需要一個擁抱。
(4)積極暫停法:和孩子一起創造一個冷靜、舒適的空間。
(5)注意力轉移。
(6)反射式傾聽。
(7)冷靜太空。
接著是學員根據家里孩子的情況,根據剛剛所學,情景模擬,扮演孩子,助教扮演家長。
早上,家長叫孩子吃早餐。孩子問,吃什么?家長答,吃青菜炒肉片。孩子說,我想吃面條。家長答,可是沒有煮面條呀,我們能不能明天再吃面條?孩子搖搖頭就是不吃。
彭老師見況,說這次她來扮演家長試試看。同樣的情景,只是彭老師是這么與孩子說的,“寶貝,你想吃面條,我能理解。我也好久沒有吃面條了,面條好香啊!可是,今天媽媽煮的是青菜肉片,沒有煮面條,我們明天再一起吃面條,好嗎?”孩子欣然同意了。
可見,與孩子建立情感鏈接,與孩子共情是多么的重要。
當家長有情緒,又該怎么做呢?
(1)情緒撤離:深呼吸、積極暫停區、注意力轉移……
(2)與孩子表達真實感受。誠實面對情緒是用“心”交流,是成熟心智、自我認同的基礎。
(3)“我句式”溝通。例如:我感到特別難過,因為你埋頭在玩,一點也不想聽我說話,我希望你能停下來聽我說說。
接下來,彭老師讓我們學員間,倆兩用“我句式”互相練習練習。
最后,彭老師讓我們說一說,通過一天的學習,我們學到了什么?大家暢所欲言。
彭老師讓我們一邊聽著她的口令,一邊做動作來結束今天的課。請把你的手放在頭上,請把你的手放在眼睛上……開始,彭老師都是按著她的口令示范動作,但到最后一個動作時,她說請把你的手放在耳朵上,但她卻把手放在頭上,而我們也跟著她把手放在頭上。
她笑了笑說,記住:行大于言!
我才恍然大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