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記得多久前買了陳果老師的一本【好的孤獨】,正好在抖音上看到了她的一個視頻,順手給她留言回頭去看看這本書。早上起來,她給我點了個贊。
拿起這本書出門,在凱旋門的陽光下翻閱了起來。
之前那個書簽被取了出來,因為早就記不得讀過的東西是什么了。能夠記得的就是,讀這本書的時候,老感覺自己停留在表面上,總是很難讓自己進入狀態,于是就放棄了。
今天再次拿起這本書,狀態還是差不多,不禁感嘆這樣的狀態到底持續了多久?拿起一本書,已經難以好好讀下去了。
少年你怎么看?
少年表示應該是被頻繁大量的即時反饋提高了閾值,從而難以專注閱讀。
貓和狗所見略同。我也是這么想的。可是,真的超可怕,自己一直知道這件事,在我提出這個問題前卻從來都沒有意識到。
2.
這時候的認知水平和經歷串聯在了一起,明白了兩點東西。
-對于即時反饋的渴求,已經讓我無異于癮君子
Scalers的【刻意學習】出現的時機也是很好,就在前兩天開始我開始讓自己刻意專注下來去讀它。書里一個概念在我讀目錄的時候就已經抓住了我的眼:即時反饋是一種毒品,依靠它作為驅動力就是把自己的動力交給了不確定的外界,從而失去了對自己的主導權。
為什么說“道理懂得再多,該摔的坑一個都少不了”,這本書上給出的答案就是自己想明白的東西是從自己的知識體系里生長出來的,而別人說的哪怕再正確也不過是書上的寫寫畫畫。這就有點類似于讀書的時候,讀不進去讀完的東西吧。
在和少年把這個問題說出來以后,終于明白,自己該好好正視這個問題了。
讀一篇長文很少有耐心讀下去,除非正好是處在自己學習區的略微燒腦的干貨;電子郵件都是一目掃過不想再讀,更別說逐字逐句讀完它。反而這樣子的讀與不讀沒什么差別,白白消耗了時間。
少了耐心,很多事情再持續做下去,而一旦少了“堅持”這個最偉大的力量,怕是難以做成什么事了。
我和少年說,戒斷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了。 類似于在耳機音樂放到了最大,沒辦法去適應一般音量的音樂。那我就把音量放到最低,先適應一段時間,再接著放到一半就更容易接受。但歸根結底這不是一個治本的方法,因為在這個時代,幾乎沒人能夠脫離信息洪流。
少年表示是內驅力不夠造成的,而我表示應該是認知不到位造成的。二者其實并不沖突,因為如果我無法把現在做的每一件小事和我心之所向的長遠目標結合到一起,自然就無法給自己以內驅力。
-持續行動,堅持、專注和努力是最重要的廢話
在書里,表明了一個一開始可能有點難以接受的觀點: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一勞永逸的方法,類似于“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的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假象。 這個階段在他書里劃分的行動者層級中,甚至還沒有到達第二階。通常在完成了所謂的21天之后都會墮落回去,因為你不過是想要一勞永逸。事實上,想要成為一個行動上的巨人就要每天都去行動,并且持續行動。
前天的某一刻我決定了,要做一個持續堅持者。忽略外界的反饋,讓“堅持”這種最偉大的力量為我的成長和目標助力。
回望英語的學習歷程,總有很多方法可以跟朋友們分享,但是到頭來我發現,原來這些都是表面上的假象。最底層的東西不過是:堅持、努力與專注。確實自己有獲得成果的任何一樣技能都跟堅持脫不了干系。而在這個堅持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即時反饋這種“毒品”的力量。
并不是說“即時反饋”本身不好,而是把自己內驅力外化,變成了一件不確定的事情這樣容易墮入深淵。
當然,也并不是一切即時反饋都不好。見山還是山的境界就是,如果我可以做到不刻意逃避即時反饋,讓它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推動力,不過量那也是一件好事。
反饋總是要有的,但要學會延遲滿足,這樣才能夠在一件事情上有更多的耐心和堅持。
綜述
淡化外在動力的影響,漸漸地把重心放回自己內在。
堅持是最偉大的力量。當內在的力量所向披靡,就可以依靠自己內在做到長時間的堅持、努力、專注。
在此基礎上,自己對一件事情越相信、越渴望就越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