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心情
昨天有超級月亮,剛好也是爸爸離開我們100天。
嗯,我知道他很想我們,我也很想他。
早起讀書432天
閱讀書籍:《領導力與新科學》
作者:瑪格麗特·惠特利
譯者:簡學
閱讀范圍:P099-P114
平衡就是好?
也許是死路一條
我怕自己理解的“平衡”跟作者想要表達的“平衡”不是一回事,特地百度了一下。
結果發現,解釋跟作者的意思是一樣的,即所有起作用的力的合力為0的一種狀態。
我一直以為平衡是一種良好的狀態,比如情緒平衡等。但在組織里,“平衡”卻是不太樂觀的。作者更是以自己多年研究組織的經驗,放狠話:追求組織平衡,必然是死路一條。
平衡是物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結果。(此處可以去自行百度),也稱之為“懶惰定律”。在古典熱力學里,平衡是封閉系統變化過程的最終狀態,即系統消耗了所有用于交換的能量來做功,將能量轉化為沒有價值的熵(什么是熵?自行百度哈)。感覺就是硬剛在某個位置上,也不上去也不下來,沒有輸入沒有輸出。
熱力學第二定律適用于封閉系統,比如機器。在平衡狀態下,系統什么都不用做,也不能再產出任何能量。我們收到古典熱力學中衰退觀念的影響,認為宇宙正在走向滅亡,生物學家洛夫洛克認為,熱力學定律就像“但丁大門上的告示”。這種悲觀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認為保持平衡是一種防御手段,認為我們不需要改變。嗯,待著就很好。
但生命與機器相反,屬于開放系統,與環境相互影響,并不斷成長和進化。如果我們沉迷于平衡,就沒辦法去了解維持生命成長的全部動態過程。
過去,系統分析家對于系統的研究一直集中在結構上,忽略了其實變化和成長的過程才是讓系統保持生命力的原因。為了維持穩定性,人們通過負反饋來觀察系統的工作情況,即當前狀況與目標狀況的差異。對于希望維穩的系統,正反饋是危險的,因為正反饋表示著有新情況出現了,并要求系統做出改變,一般會選擇將它們扼殺在萌芽狀態。但對于開放系統而言,正反饋卻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可以刺激生物體建立適應和變化能力。
生命系統的終極目標不是平衡,它們要與環境共存。因為它們具有不斷地從外部吸取能量和對外輸出熵的能力,它們就是利用不平衡狀態而避免自身退化的。自然界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都是這樣做的。否則,種子就不會發芽了。
有生命力的自組織
普利高津將時間因素引入熱力學,,科學家們才將興趣從系統結構轉向熱力學。研究結果發現,不平衡是系統成長的必要條件。這種系統散耗或放棄有序形態,建立新的自我的形態,被稱為“耗散結構”。干擾信息越強,這些系統就越有彈性,進行自我組織的能力,隨環境改變,所以,它們也被成為自組織系統。
傳統系統的主要精力是放在防御體系上,傾向于將自己與環境分開,保持已經建立的穩定狀態。仿佛穩定和開放是一對矛盾體,運行存在著二元性。
而自系統因為要面向千變萬化的環境,從而有著很大的生命力和彈性。它采取的是過程式結構,可以重組成不同的形態,以便于最佳地去適應當前情況。
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由傳統系統向自組織系統學習,以便于讓組織發揮更大的靈活性、運轉更有效。它們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角色的種類,推到了傳統限制的圍墻,讓思想信息可以更加自由的流動。
如果一個組織要發展為自組織,就要千方百計的開放自己,特別注意收集新的信息,尤其是干擾信息。開放組織對讓人愉悅的信息是不感興趣的,他們會有意去尋找可能會威脅到組織的信息,并通過開放完成成長。
開放并不意味著不穩定,自系統的穩定性來源于自身的本性,由于大量信息的匯集,它知道自己是誰,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在當前的環境生存下去。
這一點上,仔細去觀察自然界的生物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毛毛蟲到蝴蝶,每個過程的形態都不一樣,但每個過程都不會因為畏懼改變而停滯不前,它知道自己是誰。
同一性和自主性
自參照是自組織系統的第二個基本過程。即當環境發生變化,組織意識到自己需要變化時,總是根據與自身相一致的原則進行改變。選擇通向未來的路線,要保證與他曾經的形態保持一致,即強調同一性。
強調同一性的組織通過自參照過程,實現了更強大的自主性和穩定性。現實世界中,這樣的組織不會因為有新的趨勢或者時長流行去趕時髦,它們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規劃目標,專注在核心能力上,知道該如何應對環境的變化。
在變化無常的環境下,自參照對促進有序變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對于個人也一樣。價值觀、文化背景、愿景、經歷、能力、文化等都是自參照的重要因素。當環境需要組織作出相應,自組織就會根據這些因素進行分析,哪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避免了猶豫不決和重組的消耗。
有一個聽起來比較自相矛盾的特征,就是長期穩定性。自組織的穩定是指整個系統的穩定,而這種穩定是通過另一個自相矛盾的過程實現的,就是若干局部的變化和不穩定。類似于,一個部門在遇到新問題時立刻做出反應,各種觀點碰撞,看似是不穩定,但對于整體而言,這是維持公司活力的好的一面。
傳統觀念認為自主和秩序是對立的,但實際上有效自系統離不開清晰的同一性和自主性。在一個組織內,人們在清晰的同一性指導下,知道自己要前往什么樣的目的地,并通過自參照過程實現自主決策,這樣的組織系統更有生命力,更有秩序。毛毛蟲知道自己就是要變成蝴蝶,那在毛毛蟲階段的任務就是玩命吃葉子儲備能量,不會因為小螞蟻喊我玩就忘了正事兒。
在自組織里,環境與系統之間的密切關系非常有趣,一方面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另一個的變化。環境和系統是一種共同進化的狀態。在變化無所不在的世界里,生命都以非平衡狀態存在。而正是變化讓我們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世界就是一種看似變化卻有著自主秩序的狀態下發展著。
其實多看看動物世界你就明白了,人為地去干擾大自然去維持某種平衡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失衡。比如消滅狼群會讓麋鹿數量增加,帶來對樹木和灌木的傷害,然后會造成植物生態的不平衡,從而導致更多的問題。
以上是我今天讀書所得, 與你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