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地: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風景區
2、預算
500元
3、時間
4、行程安排
5
、景區介紹
最高峰:玉皇頂
海拔:1545米
特點之四大奇觀:日出、晚霞、云海
最佳觀賞時間:5:11(落地確認)
火車站——泰山景區路線
上山路線
下山路線
日出觀看點
6、景點介紹
故事——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東岳為首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溘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汗水變成了江河。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祖先,他的頭部變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沿線主要景點介紹:
十八盤:從對松山谷底至南天門的一般山路叫“十八盤”。全程79盤,共計1633級,不足一公里,垂直高度卻有400余米。前393級稱慢十八盤;中767級為不緊不慢十八盤;后473級為緊十八盤。
當地有“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順口溜。會當凌頂,白云為你擦汗,山風為你清心。天地之悠悠,峰峰之空翠,會使你疲勞頓失,至情不自禁吟頌起李白的千古名句:“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日觀峰:位于泰山玉皇頂東南,與玉皇頂相距不遠,兩者中間為一較低的山梁。日觀峰古稱介丘巖,因可觀日出而名。每天早上都有成千上萬的觀日大軍蜂擁至此。如今已成泰山的重要標志之一。
宋代著名學者范成大在《日觀峰》一詩中有“岱岳東南第一觀,青天高聳碧碧巑”來贊美泰山日觀峰的高聳挺拔。
南天門:它建在飛龍巖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元中統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張志純創建,門為閣樓式建筑,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墻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側有楹聯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志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里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摩崖石刻:泰山上最為著名的摩崖石刻,在此攝影留念的游客絡繹不絕。《紀泰山銘》刻石刻于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頂大觀峰崖壁上。摩崖高12.3米,寬5.3米,碑文書24行,滿行51字,現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書”4字和末行年、月、日為正書外,其他均為隸書。額高3.95米,隸書“紀泰山銘”2行4字,字大45×56厘米,書法遒勁婉潤,端嚴雄渾。碑文為唐玄宗李隆基東封泰山時親手撰書,相傳由燕許修其辭,韓史潤其筆,文詞典雅,對研究唐代歷史、書法、鐫刻藝術均有重要價值。
中天門: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此處為登頂半程,上下必經之地。中天門建于清,為兩柱單門式石坊。泰山古時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廟祀黑虎神,現廟內塑財神趙公元帥執鞭跨虎,東為仿古茶樓,西南為中溪賓館,西北為中天門索道站。
紅門(一天門):位于岱宗坊北,在泰山腳下,是中線登山的起點,因嶺南崖有紅石如門而名,創建時間無考,明清時重修。紅門宮是泰山中溪的門戶,實際上是一組廟宇式建筑,呈半封閉凹形空間,再加宮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構成一組高低錯落、色彩鮮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
孔子登臨處:位于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文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圣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年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的“天階”坊。
望人松:在泰山五大夫松之上的山崖上,有一株蒼翠的松樹,亭亭矗立,別具姿態。她一枝向東南伸展著,仿佛是熱情的使者,伸著長臂,邀請八方的游客進山;仿佛是好客的主人,面對進山的游客,伸著長臂,殷切地去握手致意;又仿佛是多情的女子,伸著長臂,要急切地去擁抱她的情人……望人松那婀娜的風姿,常常令人留連沉吟,心馳神往。多情的人,更是為她所激動、所陶醉,心動神移;有的人還欣然命筆,題詩作畫。
云步橋:快活三里北首的云步橋,是跨中溪而建的一座單孔拱形石橋。原來是木橋,叫雪花橋,民國年間改建石橋。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為云霧籠罩,因此楊承訓題名“云步橋”。 橋北大壑臨斷崖,飛瀑直下,景色絕佳,是游人駐足小憩的天然所在。
經石峪金剛經:刻位于斗母宮東北經石峪,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俗稱曬經石,明隆慶年間萬恭書刻“曝經石”。 經文刻于面積2064平方米的緩坡石坪上,自東而西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經刻歷千余年風雨剝蝕、山洪沖擊、游人踐踏、捶拓無度,已殘泐磨滅過半,現僅存經文41行、1069字(包括可認讀的殘字和雙勾字)。
瞻魯臺:在舍身崖上,上有巨石突兀,高約3.3米,石旁大書“瞻魯臺”,俗稱幡桿石,傳孔子曾登此瞻魯都曲阜。石上有趙樸初題:“造化鐘神秀”、周而復題“煙橫云倚”等諸刻。
一天門:坊位于紅門宮南的盤道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撫都察院李樹德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一天門則是天梯的開始,人們由人間已漸漸進入天堂。
斗母宮:斗母元君,簡稱斗母,也叫斗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斗母宮古名“龍泉觀”,它臨溪而建,泰山斗母宮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于宮門兩旁并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斗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
壺天閣:位于泰山中路回馬嶺下,明嘉靖年間稱升仙閣,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壺天閣,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閣樓。壺天閣跨盤道而建,為城門樓式。門洞上鑲石匾額“壺天閣”,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時所題。
北天門:自丈人峰順坡北下,至山坳處有石坊,原額“元武”,清末圮。1984年重立,雙柱單門石坊,額書“北天門”。是岱頂通往后石塢的必經之路。坊北是摩云嶺,自坊前順坡東下至勺形谷底是“亂石溝”,過溝是獨足盤,再前行可至后石塢諸景點。
天燭峰景區:在泰山的東北麓,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登山路直達岱頂。沿著這條路可見天燭峰景區的景致。這里,奇石能言,清泉有聲,大小天燭朝天立 懸崖巨壁夾谷行。將軍山如大將軍披甲,羅漢峰似眾羅漢疊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嘆為觀止。這里,藍天高遠,大山空曠,松濤陣陣白云悠悠,是尋古探幽的好去處,只有到這兒來,才能領略到山林野趣的真諦。
大天燭峰:后石塢古松園就在這里,還有三池碧水。南為鑒池,傳說為元君梳洗映容之處,又名玉女洗頭盆,北為鳳凰池,東北為飲虎池。大天燭峰下為溪里峪,舊傳有魔女坐化于此,又名風魔溪,溪中有天燭瀑。
月觀峰:位于南天門西的月觀峰,因與日觀峰東西對望而得名。古時人們說可在這里望見越國,所以又稱越觀峰。在天晴氣朗的夜晚可以在這里看見濟南萬家燈火,又稱為望府山。山頂有月觀亭,月明星稀之夜,在這里但見皓月當空,天地蒼茫,實為世間少見的美景。
云橋飛瀑:
對松山:位于朝陽洞北。又名萬松山。雙峰對峙,古松萬株,蒼翠蓊郁,層層疊疊,又名萬松山、松海。云出其間,天風莽蕩,虬舞龍吟,松濤大作,堪稱奇觀。李白有“長松入云漢,遠望不盈尺”的詩句。乾隆則稱“岱宗窮佳處,對松真絕奇”。
舍身崖:位于日觀峰南,又名愛身崖。三面都十分陡峭,下邊就是深淵。古時常常有人祈求神靈,顯其誠心,跳崖獻身,以求神靈祛父母病災。崖上有一塊巨石,高約3.3米,石旁大書“瞻魯臺”,又稱幡桿石。傳說孔子曾登上這里遙望魯都曲阜。石上有1983年趙樸初題的“造化鐘神秀”、周而復題“煙橫云倚”等題刻。
7、攜帶物品
1)裝備
手機+充電線+充電寶、身份證、現金500、濕巾、紙巾、筆紙、創可貼、魔術頭巾、手套、保溫杯、登山杖、太陽帽、太陽鏡、冰袖
2)食物:
(多帶水,少帶食物,上山可買)
酸奶/功能飲料、口香糖、蘋果+黃瓜、堅果、壓縮餅干+薯片、火腿腸
3)軟件:
(放在一個文件夾內)
指南針(指明方向)、測量高度、速度測量、高德地圖、手電筒
酷狗(聽音樂)、優酷/愛奇藝(電影2部)
8、TIPS
1)上山時確定日出時間以及下山路線
2)大衣臟
3)3點找到地方,等候,吃東西補給
4)出行前注意將裝包東西拍照,回來時對照照片檢查,以免落下東西
5)返回火車票直接去車站購買
6)存檔并且打印
7)爬到山頂,來一張一覽眾山小+海拔高度截圖,齊發
8)沖鋒衣待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