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中學生學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寫作一直是讓學生頭疼的事,寫作指導也是老師覺得難以著手又見效很慢的事。進入中考復習階段,每個星期都會讓學生做一套模擬試卷,以保證學生做題的速度。我發現,這些試卷就是我們身邊的好資源,可以充分利用來進行寫作指導。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淺顯的看法。
一、學會詩意表達
不論是寫人還是寫景,不論是描寫還是抒情,我們都希望學生能夠在寫人記事類的散文里用詩意的語言進行表達。中考沖刺階段,學生大量接觸“積累與運用”中語言充滿詩意的文段。可以指導學生分析這些語段找到自己學會詩意表達的密碼。比如:
“一切生活皆語文”。春日融融,語文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生機;夏日炎炎,語文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絢麗;秋日高遠,語文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情;冬日浪漫,語文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唯美。語文就在你身邊,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不需要妖燒的裝扮,它是那種“小橋流水”的靜謐,是那種“大江東去”的浩蕩……一切景語皆情語。語文的風鈴敲開了我們的心扉,讓我們一起去踏尋語文的足跡吧!
這一段中引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古詩,體現語文的特點;引用馬致遠的“小橋流水”和蘇軾的“大江東去”表現語文的特質,讀來詩意盎然。我引導學生發現這段文字的特點,并帶領學生在集中進行古詩文復習的階段,把古詩文進行分類整理。比如,鄉情:《次北固山下》《春夜洛城聞笛》《天凈沙秋思》《渡荊門送別》《黃鶴樓》《無題》《月下獨酌》《回鄉偶書》
友情:《過故人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友人》《約客》《江南逢李龜年》《送元二使安西》《峨眉山月歌》
志向:《觀滄海》《龜雖壽》《論詩》《望岳》《長歌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行路難》《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贈從弟》《登飛來峰》《江城子密州出獵》《卜算子詠梅》
景色:《錢塘湖春行》《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山中雜詩》《竹里館》《滁州西澗》《使至塞上》。當然,分類標準不同,結果也會有所不同。不論如何,教師應該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整理。這樣既加深其對詩歌的理解,又增加其寫作運用的可能。
二、學會嚴謹表達
中考作文以寫人記事為主,我們常要求學生寫作時要能具體、形象且生動地進行描寫。可是,有些學生常常詞不達意,語意不明,啰嗦混亂。試卷的“積累與運用”中常有“詞語運用”“病句修改”“句子排序”之類的題目,在講解的題目的同時教會學生準確嚴謹的表達。
分析“詞語運用”題目的時候,著重強調以下幾點:看詞義,忌望文生義;看色彩,忌貶褒顛倒;看謙敬,忌詞語錯位;看對象,忌張冠李戴;看表達,忌重復贅余;看邏輯,忌自相矛盾;看意思,忌正反不分;看程度,忌輕重失度。這些既是完成“詞語運用”需要掌握的知識,更是學生寫作時語言運用需要注意的要點。
分析“句子排序”的時候,告訴學生,寫作時不可隨意,得看結構是否相照應,看語境是否相符(這點尤其要強調),還要看事理是否相承。
這樣通過“詞語運用”“句子排序”等內容的反復訓練,可讓學生學會更嚴謹的表達。
三、學會布局謀篇
這段時間學生大量接觸閱讀理解的優秀文章。這些篇章都是出自大家或主流媒體報刊雜志的文質兼美之作。其實文無定法,語言表達自然也無定法。以閱讀理解原文為學習范本不過是最大限度利用手中資源,豐富學生語言表達的技巧,更是激發學生“讀文章”的意識。
現代文閱讀中常有這樣的考題:1、文章的標題有何特殊含義?作用是什么?2、文章開頭段(結尾段)的作用是什么?3、文章中間某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4、文中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5、刪掉文章的某幾段可以嗎?為什么?縱觀這些閱讀理解的題目,其實都可以指向寫作。比如,分析“文章標題的作用”,要了解文章題目的深意(比喻意、引申意等),可以教給學生在面對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時如何擬題。在分析“某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時,要求學生掌握開頭的多種方式和作用(開門見山、設置懸念、以事例開頭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引用名人名言開頭增強說服力等等);中間的段落往往是在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突出強調主旨;結尾段總結全文、點名主旨、升華或深化主題、留白以給人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等等。這些閱讀理解題的分析,都可以指向寫作指導,教給學生寫考場作文時怎樣布局謀篇。
再比如,議論文閱讀常考:這一段是什么論據?有何作用?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論證思路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分析,也可以教給學生:在寫議論文的時候,要結合事例(事實論據)引用名人名言(道理論據)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使用恰當的論證方法使讀者更易于接受自己的觀點;寫作之前先擬好提綱,明確寫作思路,不至于邏輯混亂等。
當然,寫作教學的源頭是生活本身,寫作教學要奔向的那個目的地也還是生活本身。但這并不排斥某些具體的寫作方法的指導。在中考復習沖刺的最后階段,在講好每一張試卷、分析學生優劣得失的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身邊的資源,助力寫作指導。這樣一舉兩得,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