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世代相傳,歷史悠久,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的進步有巨大的能動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直到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也對當今社會有著重要影響。但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化,我國目前進入了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經濟,政治決定文化,傳統文化出現在封建時期農耕經濟和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發展到當代免不了有其局限性。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在當今繼續發展下去,就要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本文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今的矛盾沖突中探究解決矛盾的方法,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在進程中發揮作用,由此得出:必須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來運用到當代社會的建設中。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現代化? ? 社會主義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的矛盾沖突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一直以來有較多爭論,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發展存在沖突。由于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古代的農耕經濟基礎決定的,而不是由近現代經濟基礎決定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發展中不免產生矛盾。具體表現在:傳統文化中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與科學價值觀的沖突;傳統文化中直觀思維方式與現代科學知識論的沖突,以及缺乏民主的傳統與現代民主精神的沖突。這些沖突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必須朝著理性,科學,人道主義的方向努力[1]。在當今社會,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正確處理二者關系,需要科學地在現代化進程中發展傳統文化,將二者結合起來。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運用
1.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從“評判——繼承——綜合——創新”這一思維模式思考探討是較為合理的。要有選擇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明確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 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2]
對于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我們要予以保留,并運用現代先進科技大力發揚,與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念相結合。立足實踐,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其做法可以有:①將優秀傳統文化運用到教育事業中來,讓中小學生從小就受經典的熏陶,從而促進其個人成長;②保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質,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國家加以宣傳和鼓勵,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③將文化與經濟相促進,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同時,在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要以科學的眼光來對待,實事求是,謹防陷入“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中。反對籠統地全盤繼承傳統文化,也反對全盤否定。
2.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對外開放,積極與世界文化交流才能找到傳統文化的弱點和不足,看到傳統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差距,從而借鑒并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明確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目標,促使傳統文化自我更新,不斷豐富和完善,進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當然,在吸收外來優秀文化時,也要防止“全盤西化”。全盤西化與固守傳統都是兩個極端,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僅要吸納西方文化的精華,也要繼承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3.立足實踐,創新文化
經濟學家熊彼特指出,創新是指以獨特的方式綜合各種思想或在各種思想之間建立起獨特的聯系的這樣一種能力。而文化創新則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和文化傳承的基礎上,依據時代的特征,構建文化的新理論、新內容、新制度、新技術,賦予文化時代性的變革,進而形成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文化[3]。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創新,就必須先與時代相結合。筆者認為,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考慮:①創新文化傳播的載體,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利用數字技術、影視特技制作、虛擬成像、三維動畫等新興技術大力開發文創產品。例如將靜態的《清明上河圖》通過數字圖像技術轉化為動態的效果,既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吸引了人們的興趣。②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發掘文化資源的商業價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的設計進行創新。例如故宮博物院等博物館積極發展文創產業,將文化與經濟相交融,把文物的元素運用到商品中去,不僅增添了趣味性,也給消費者以嶄新的文化消費空間。③文化創新要實現跨界融合,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和時代發展的趨勢。通過跨界融合,提升產業鏈價值,實現文化產業跨區域、跨行業式發展。通過跨界融合,文化產品的表現形式實現了從傳統的單一文化產品到多元、立體、高科技的文化產品轉型升級[4]。例如宋城,將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相結合,成功打造了“千古情”的品牌,并且將歌舞,雜技等表演藝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使古老的藝術重煥新生。
但在創新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注意不要過度消費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過度“商業化”,失去了優秀文化的內涵,也失去了傳承,創新傳統文化的初衷。在文化產業中,經濟效益要始終讓位與社會和文化效益。
三.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在過去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它創造了中國輝煌悠久的歷史。但由于決定文化的經濟政治的歷史局限性,注定了傳統文化會與當今社會產生一定的矛盾沖突。但是,只要我們正確科學地對待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博采外來文化的精華,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就依然能在當代繼續發展,適應當今社會并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1]程恩富.程恩富選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2011-10-25.
[3] 尹明明,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性開發利用[A]江西社會科學報,2015(11)
[4]邢華.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整合及其發展路徑探析[J].經濟管理,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