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如果你是渴望自己的文章既能為讀者帶來價值,又能讓自己獲得認可,并且想提高自己寫作功力的作者,那么你打開這篇文章是值得的!如果你寫作純屬于“自嗨”,想自個兒玩玩,并無心打麼自己的作品,那么客官,請你自便,君且隨意!
首先聲明,我不是寫作高手,也不是大咖,我只是個對寫作抱有虔誠、敬畏之心的普通寫作者。來到簡書已有七個多月了,總共寫了九萬多字(跟很多牛人比起來不值一提),目前有7篇上了首頁,其中有2篇閱讀量過萬。
作為寫作小白,從對寫作懵懵懂懂到略有點成績,我心里還是比較安慰的(我并沒有在炫耀,其實我也沒什么可以炫耀的,哈哈)。作為資深寫作小白,我只是想分享一些我在寫作中悟到的一點點心得。
1、寫作前先打草紙(尤其是新手)
記得我之前寫作,從來不打草紙,往往是想到哪里寫到哪,任思緒紛飛。直到一次又一次得無情被拒,我才硬著頭皮去請教我的師傅(目前已被簡書簽約),讓她幫忙指出我文章中的問題。
她說:“你的文章結尾有些倉促,內容不夠豐富,分析缺乏深度,并且中心思想不夠明確,看完之后我沒搞明白你究竟想表達什么?”
看到師傅很誠懇得一一找出了我文章中的問題,隔著屏幕我弱弱得問了一句:“那你是如何寫作的?怎么把文章寫的那么好的?我想參考下。”
“我每次在寫文章的時候都會在下筆之前打草紙想好我要說的那幾個點,然后開始謀篇布局,最后才是遣詞造句。”她回答。
看到她的回答,我聯想到了自己寫作的過程,我的過程與她完全相反。我每次重點是思考如何遣詞造句,然后才是布局文章。其實也不能叫“布局”,因為完全是邊寫邊想,所以文章毫無邏輯可言,寫出來的內容自然打動不了讀者。
從師傅的回復中,我明白了要想寫好一篇文章,首先就得學會打好草紙,羅列好自己要闡述的關鍵點,規劃布局好文章,然后再下筆,這樣條理就會更加清晰了。
2、標題要吸睛
讀者判斷是否要打開一篇文章,需要多長時間?只需要2秒鐘!
所以要想在2秒鐘之內成功吸引到讀者,核心在于什么?
核心在于標題!
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文章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更有利于傳播的話,那你就必須做個“標題黨”!
你可能想說:我痛斥標題黨,我認為文章的內容更重要。當然,我沒有說內容不重要,只是文章的標題就相當于一個人的“外表”。
楊瀾曾說過:“沒有人愿意透過你邋遢的外表來看你優秀的內在?!蓖?,沒有讀者愿意透過你垃圾的標題來看你優秀的內容。
你也可能會反問:“那古人寫書并不講究標題如何寫,有些書不照樣很受歡迎么?”
我想說:“如果現在讓你去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粗布爛衫,你愿意么?”時代不同了,現在這個時代是信息大爆炸、人人都可以當作者的時代,如果你想在眾多人才中脫穎而出,想讓自己的文章更好地傳播,那你就得學會在標題上下功夫。
所以,要想吸引讀者,你的標題就要“吸睛”。
(1)、引發讀者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探索是人類的本能,所以你的標題如果能成功得吊起讀者的“胃口”,那自然能吸引讀者的點擊。
這點,我們可以像咪蒙學習,比如她的文章:《大過年的,總要做點少兒不宜的事》、《那個愛裝逼的女同學,現在怎么樣了》……還有前段時間簡書上點擊率突破六萬的一篇文章《我是如何從土肥圓變為白富美的》,這也是利用讀者的好奇心成功得打造了一篇爆文。
(2)、觀點新穎
也就是說你能夠突破常規,從一個新的視角得出讀者前所未聞的觀點。
比如:之前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成功是成功者之母,失敗是失敗者之父》。剛看到這個題目,我心里就冒出個疑問:“平時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啊,他的有什么新穎的呢?”于是我就點進去看了這篇文章。
那這篇文章吸引我點開的,就是他打破傳統我們熟知的觀點,有自己獨特的視角。
(3)、設置懸念
設置懸念在小說中通常會用到,在標題中同樣也可以使用。
比如:《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屁嘞!》看到這個標題你首先會想到:“難道那個觀點不對么?這個作者的看法是怎樣的呢?”
于是通過這樣一問一答的標題,就會很好的設置懸念,讓讀者心中產生疑問:“為什么?我要看個究竟!”這樣也就吸引到了讀者的閱讀了。
3、排版要美觀
排版如外表,所以視覺上一定要美觀,舒服。
關于排版,我認為切忌每段篇幅過長,一般3-5行適宜,否則讀者耐不下性子去看你的文章。
另外,也要將你想表達的重點內容或者是關鍵點去加黑或放大字體,這樣讀者視覺上就不會太疲勞、厭倦。不過切記不要大面積得加黑或者放大字體,這將會失去意義。
4、注意句子的節奏
很多新手認為,文章句子通順即可,往往會忽略句子的節奏。
但是如果句子冗長,缺乏節奏感,那么讀者就會產生放棄繼續看下去的念頭。
試想一下,古往今來,所有流傳長久的詩歌、文章,哪個不是讀起來朗朗上口呢?所以句子的節奏也非常重要。
說到這里,就要提示下大家一定要謹慎使用形容詞、副詞了。雖然它們的出現會讓文章更加生動,但是使用過多,就會影響句子的節奏感了。比如:“她說”就比“她高興的說”、“她傷心的說”表達更為直接,更有節奏感。
5、揣摩讀者心理
這就需要與讀者建立同理心,也就是共情。即你能不能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想他所想。
比如:在我寫《我是如何通過健身讓自己更加美好的》這篇文章時,我就在想“究竟是先寫我是如何健身的呢?還是先寫通過健身我自己的變化呢?”
然后我默默得問自己:“如果你是讀者,你想找看到什么?先寫什么會促使你更想看下去?”
站在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就很容易得出結論,當然是先寫自己的變化,再寫我是如何改變的。這樣一來,讀者就會隨著我的思路一口氣看到底了。
6、真誠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文章《因為“自卑”,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這篇文章超出我的意外,點擊量過萬,吸引了很多粉絲關注我,并且給我評論、點贊。有很多讀者留言說:“太真實了,我仿佛從中看到了自己?!?/p>
其實,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有點猶豫,到底要不要把我小時候自卑、抑郁那“丑陋”的一面娓娓道來呢?我需不需要刨析出那樣一個真實存在的、帶著悲傷的自己呢?
后來,我想一個作家,作品能與讀者的靈魂產生共鳴,不都是將自己最脆弱、無助的一面層層剖開,讓讀者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從而達到靈魂共鳴的呢?
雖然在寫那篇文章時,過去曾留下的傷再次“襲擊”我,讓我重溫了下從前的遭遇,我幾乎是含著眼淚寫完的,但是讀者透過我的文字,看到了我的真誠,也實實在在的打動了他們的心。
所以,從那一刻開始,我就明白,只要你的文字真誠,讀者都是能感受到的,他們更愿意接受真誠和讀者交流的作者。
7、用詞越精確越好
之前看到一個作者寫的一番話,很打動我。她說:“我認為,所有的寫作都是為了靠近真實,或者說真相,關于人的真相。語言在真實面前,就像是像素較低的一種相機。我們寫作者,都是在用語言攝錄人生的真實。為了提高像素,就必須鍛練語言的精準度。無論是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越精確越能抵達事物和人生的真實。”
尹沽城也曾提到過相似的觀點,并且說:“為了體現語言的真實、精確,多用‘小詞’,少用‘大詞’。”比如:“酒杯”是大詞,“高腰酒杯”就是小詞;“音響”是大詞,“迷你音響”就是小詞……
所以,在塑造人物、刻畫情節時,用詞越具體、越精確就會感覺更加真實。
8、感性與理性相結合,且感性多于理性
很多寫手認為文章的邏輯很重要,而我卻看到了一位作家他是這樣說的:“邏輯只是寫作的一方面,寫作的感染力來自倫理、情感和理性各個方面。在創作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比邏輯理性要強大的多。當感性的一面完全釋放出來,理性的一面也會自然流露出來,會真正的成長,成為深入自己心靈,也更加洞察普遍人性的作者?!?/b>
三毛的書我想很多人都看過,但是三毛的文字非常隨性、灑脫,論邏輯性大概她不是一個好作家,但是她的書卻非常受歡迎。原因在于,三毛很擅長調動讀者的情緒和情感,她描寫的《撒哈拉的故事》中有好幾個故事都使我熱淚盈眶,我想“感染力”正是三毛書籍的魅力所在。
我也經常會看到,有作者抱怨自己的文章明明上了首頁,閱讀量卻寥寥無幾。我看了下這些人的文章,除了與標題和選材有關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章缺乏感染力,也就是沒有觸發讀者的情感。
而閱讀量很大的文章,往往是由于里面有一句戳中讀者心窩窩的話或者一段引發共鳴的故事。
所以,要想打動讀者,你需要去釋放自己感性層面中的情緒、感受,引發讀者的共鳴,而不是干巴巴的推理分析。
9、多去“展現自己”
這就需要作者能轉換角色,能夠跳出作者這個角色,把自己當成一個演員、客體去展示自己,讓讀者從中自己感受主角的變化。
正如一位作者所說:“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讓讀者看到主人公的變化,讀者從這變化中汲取成長的經驗、感受或被理解,獲得力量與信心,以及學到重要的知識?!?/b>
比如:如果你想寫自己通過寫作變得更加優秀了,那你就可以向讀者“展示”寫作前與寫作后自己在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總結概括能力以及外觀上的種種變化,相信會比平鋪直敘地描述自己的改變更有說服力。
10、回頭檢閱
寫完文章之后,自己要反復默讀幾遍,看看文章的遣詞造句是否精確合理、句子節奏是否沉悶冗長、段落銜接是否不夠流暢。
其實說了這么多關于寫作的方法,不論是標題,還是排版,亦或是句子的節奏等等都離不開細心得去揣摩當下讀者的心理。
揣摩讀者的心理,明確知道他們的心理動態和需求,我認為這才是一個作者最該修煉的能力。
我們每一個作者都像是一個高倍顯微鏡,在字字句句之間去窺見讀者的心理,這樣才能寫出讀者需要、又能認可自我的文章。
我是充滿煙火氣的女王,一個倡導獨立、自主的女性。“以女王之心經營生活,以匠人之心對待工作”是我的追求。
愿我的文字能幫助到你,感謝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