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觸心學往往從涉及心學的某段話或涉及王陽明某個故事開始。由興趣引發探索,或者是從王陽明這個人的事跡開始,或者是從《傳習錄》這本書著手,從而走上了心學探究之路。
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我們對陽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主要觀點會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再結合他人各種解讀評述文章和自己生命體驗,會在自己頭腦中形成一個大概的理論框架。于是便會認為,我對心學知識理解掌握了。
這樣就萬事大吉了么?
我們返回頭來看看陽明先生的話,“知是心之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b>
見“孺子入井”和起“惻隱之心”只間,需要你經過理性思考,深思熟慮才得出么? 或者按照我們那套理論體系,制定一個行為規范才生起的么?
“良知”是什么?良知既不是頭腦中的什么知識也不是什么理論。良知是當下呈現的生命本真和心靈直覺。
今人把心學當成一門知識來學,誤會陽明“心即理”之說,以為要在頭腦中尋出個“理”來,依照某種邏輯框架設計一個行為規范。這不是真心學,這只是人們思維中“心學”的幻影而已。
心學,是直指人心之學。重點不是在思維層次的思考,而是在心靈層次的錘煉。
圖片發自簡書App
良知,如此而己。莫在名相上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