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迎花燈,是全國著名僑鄉福建永定下洋鎮一年中最重大的民俗活動之一。20世紀80年代,福建電視臺多次拍攝、播放此民俗盛況。去年制作花燈的新聞還被央視報道。
中川村制作花燈的技藝,據《中川史志》記載是清代從蘇杭一帶學來的。花燈主要有制作工藝較復雜的蓮燈和制作較簡單的鼓子燈、鯉魚燈、走馬燈、花籃燈等。在客家話中“迎燈”與“迎丁”諧音,含有期望人丁興旺的意思,所以中川人對迎花燈情有獨鐘。每年元宵節迎的花燈多達20多架(本地人說“架”即“伙”之義,一伙花燈有幾百只)。
中川村迎花燈可分為炒燈、寫燈、制燈、出燈、頓燈、走燈、燈祭、鬧燈、回燈、送燈、接燈、吃燈酒等幾個環節。
每年正月初五開“小正”后,村中各房派就有“熱心人士”共同推舉一人做“牽頭”。做“牽頭”既可顯示自己的組織能力,提高威信,又可顯示本房派財丁兩旺、興盛發達;如果是新婚青年,還蘊含“迎丁”之意,所以一般人都很樂意做“牽頭”。加之本村華僑往往會慷慨解囊大力資助,因此“牽頭”的勁頭更足。
“牽頭”要做的第一項工作是“炒燈”,要組織本房派的能工巧匠制作4只或8只竹篙燈(鼓子燈)和寫著各房派或樓名的“火牌”,在夜色初溶時分敲鑼打鼓“迎”到本村各大房派祖樓和外村胡姓聚居地去“炒燈”,就是要鬧得該房派眾人出來放鞭炮迎接,承諾做燈并一同迎花燈。經這么一“炒”,至少也有三五架燈(伙)應和行動起來,這年的迎燈活動就有戲了。
接下來就是“寫燈”。“牽頭”拿著紅單到本房或熟人中去募集燈資,把誰寫多少只燈,出多少錢,一一記下來,以便公布和送燈之用。寫一只燈要出多少錢,一般都有行情,大家心中都有譜。
“制燈”是比較費時的工作。“牽頭”根據“寫燈”數目,備辦紙、竹等材料,同一房派的各家都要派人參加做燈。竹篙燈制作較簡單,一般經過裁竹、剖篾、扎架、糊紙畫、飾絲絳子等工序,就可做出形狀各異的走馬燈、書卷燈、鼓子燈、鯉魚燈、花籃燈等,然后每四盞燈掛在一根六尺長的竹篙上,這竹篙一根根連接起來,并在竹篙接合處安上一支豎竿,迎燈時統一擎著走,像一條長龍,謂之“竹篙燈”。
蓮燈堪稱花燈中的精品。每架蓮燈由三種燈組成:“蓮花”33朵,“花蕾”72朵,“蓮蓬”(即“花王”)3個。每個花燈里面放牛油燈一盞,共108盞。其中“花王”最為講究,需工藝水平最高的人來制作。整架蓮燈上有“寶蓋”,上面寫著“景賽西湖”,“寶蓋”下面是“花缸”,既可插花燈,又起穩定的作用。
“迎燈”是整個元宵活動的重頭戲,一般在正月十四晚上試迎,十五夜才正式登場。“迎燈”路線是:從各祖樓出發,匯集到村中心“和好坊”,再至水口壩、江仔下、南片角,最后集結在胡氏家廟廣場上。
“迎燈”又可細分為出燈、頓燈、走燈、燈祭、鬧燈、回燈、送燈、接燈等環節。夜幕降臨,“三把連”響過三聲,便可“出燈”了,各架燈都有火牌、鑼鼓作前導。各路花燈匯合到“和好坊”后,停下來讓觀眾賞燈,并按祖上的規矩調整好各路花燈的行進次序,趁機護燈換燭,謂之“頓燈”。
然后一路向水口壩迎去,謂之“走燈”。 “走燈”時最艱難又最引人注目的是迎蓮燈了。兩名身強力壯的大漢一前一后擎起整架花燈,走“八字步”,一步一步向前挪進,這叫“執頭船”;前后各有兩人持竿成交叉狀作助手,另一人用裝有鐵叉的竹竿在前面幫助扶架,謂之“帶路叉”;再著兩人在花缸左右充“護衛”,保護花燈不搖擺;還有一人擎高凳,一人挑牛油,以便沿途加油,保護每盞燈光彩奪目。
花燈隊伍到江仔下后,鄉賢第、世德堂、永盛樓、奮躍堂、富紫樓、慶余樓、慶昌樓、馬山樓、長盛樓等行素房各架花燈,就沿著一條蜿蜒崎嶇的山路爬上獅形崗,到行素公夫人墳地行“燈祭”。燈祭下來,迎燈隊伍經過南片角,向胡氏家廟進發。
這時胡氏家廟早被幾百只彩燈裝飾得金碧輝煌,高聳林立的石旗桿上安放著煙花,廣場上人山人海,等候“鬧燈”高潮的到來。“鬧燈”要經過穿燈、擺燈、賽鑼鼓、舞龍、戲獅、裝醮、燒花幾個階段。每隊花燈都要在家廟廳堂、天井、過道、巷間穿來穿去,燒香祭祖放炮,謂之“鬧丁鬧財”。穿過三五回合后,花燈在后山、廣場上擺開展覽,比誰的燈做得精巧,誰的燈做得漂亮,觀眾評評點點,拍照贊賞……
此時,在胡氏家廟的天井中,賽鑼鼓更是爆熱,三五伙人各占一隅,鑼鼓敲得鏗鏗鏘鏘,咚咚震天,時而鼓聲大作,時而漸響漸遠,時而戛然而止……作鼓板的人也各具神態,各有打法,盡情表演,一撥剛走,一撥又來,敲得人心跳也加快起來。除了賽鑼鼓,還有舞龍、耍獅、裝醮。下圩的獅隊,下赤坑的龍隊,覺坑的裝醮,各有絕活,各有精彩,讓觀眾目不轉睛,癡迷不已。
“燒花”則是“鬧燈”的高潮,只見條條火龍從石旗桿上騰空而起,一聲脆響之后,各自散成火樹銀花狀,夜空頓時變成瑰麗多彩、幻化莫測的光與色的海洋。天上光華璀璨,地下歡呼雀躍,全都籠罩在硝煙和狂歡之中。“燒花”過后,“鬧燈”就結束了。
花燈隊伍敲鑼打鼓次第退去,回到各自祖樓廳堂,謂之“回燈”。 回了燈,“牽頭”要做的最后一項工作是指派人員分成幾個小隊去給寫燈戶送燈。“送燈”還有個“接燈”的規矩:寫燈戶須留一人在家接燈。花燈到時,要燃放鞭炮,向送燈人遞茶敬煙,互致吉祥,講究的人家還備辦酒席款待,謂之“吃燈酒”。送完燈,“牽頭”才算大功告成,他招呼理事人員吃花燈酒,扛燈的小孩則吃花燈粥。
至此,一年一度的元宵節鬧花燈活動才算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