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家長,我很認真的觀看了鄭老師的演講,也非常贊同鄭老師的觀點和方法。坐在同一個教室,同時聽同一老師講同堂課,為什么學生的成績會有差異呢?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因為每個學生的智能表現領域不同,數理邏輯不同,語言能力不同,領悟能力不同,所以他們的成績就會有所不同。這些先天方面的因素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加一引導,慢慢的培養習慣。三歲以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從一個字到一個詞,再到一句話,我們在教孩子張口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有的家長感覺自己的孩子嘴巴笨,不會說話,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我們有沒有再多一次教他們?有沒有幫他們糾正?我們的放任可能無意間給孩子養成了壞的習慣,長大后她們所體現出的缺點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的習慣的培養真的很重要。學生用不用功,努不努力學習也很重要,勤能補拙,方法正確,事半功倍。方法不對,全都白費。鄭老師講了朗讀的方法,眼睛看,耳朵聽。嘴巴動;理解和機械記憶法相結合的方法;圖像,用表格,思維導圖來串聯知識點;擴散思維法。小學是知識快速積累的時間段。每升一個年級,知識點就會加深一點,就好像一個小圓點,一圈一圈的向外擴散,每個知識點之間的交接,聯系,都需要學生去根據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知識量決定人與人之間接受事物能力的差異。有了好的方法,有了好的榜樣,我們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們是怎樣學習的?他們上課都在干什么?課后又做了什么?我們又應該怎樣做呢?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雖然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的,但是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時甚至起到決定性的因素。一個學生的性格體現了他所生活的家庭環境,有活潑的,很開朗,很大方,脾氣也很好,懂禮貌,父母和老師都喜歡;有調皮搗蛋的,專門搞破壞,小動作不斷,整天一副耍帥耍酷的樣子。我們不難想象她們生活的家庭是什么樣的,人的精力有限,學習方面用的多了,別的就少了;別的方面用的多了,就沒有那么多精力放在學習上了。家庭影響了心緒,間接的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性格。可見,一個和睦的家庭對孩子的學習和習慣的培養同樣重要。
希望我們都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對孩子負責,幫助他們學習和培養好的習慣,讓他們在一個充滿溫暖的家庭里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