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原因,經常要進行分享和授課,一些個人的小經驗。
熟悉內容的演講方法論
- 根據聽眾構成進行內容裁剪與編排。
假如某一領域是自己擅長的部分,臨近分享前必然腦海中會涌現許多想法,而過去成果的演講經歷也積累了大量素材。從這大量內容中進行篩選,要根據聽眾的年齡、專業結構,以及本次演講對方最大的訴求期待,分先時間等維度,精心挑選內容,形成個性化裁剪的演講版本。
- 吸收最新進展動向,為演講注入新意。
如果演講中涉及領域進展的動向,規模產業數據等,均需要定期更新數據和描述,反映最新、最近的實際情況。比如全國大數據交易所,每月都在增長 。重要的ICT政策也會持續不斷地發布。此外,如果里面設計了些小段子,小故事,則可以根據近期熱點事件,更新內容。例如政務云采購的零元中標,風起云涌,昭示云服務市場的全面崛起?掌握最新動向,不抱殘守缺,可以讓你的演講內容永葆青春。
- 每次演講都突破一點,不斷攀爬新高度。
是不是每次都講一樣的內容就沒有任何挑戰了呢?這里可以學習古典老師的挑戰方法。他在新東方授課時,一人連續授課近2個月,要面向大量同學,重復傳授相同內容。每次開啟一個新周期的授課前,他會設立一個小考核,這次講課能否讓學生故障十次? 下次授課能否讓同學們大笑10次等。從相同的內容處找尋求新挑戰,刻意練習和攻克某個重點,是演講可以獲得快速成長的重要法門。
不熟悉內容的首次演講方法論
- 準備材料的數量遠大于演講所需時間。
首先要老老實實的準備素材,下苦功夫把基本材料和觀點準備完善。根據幾位老師,包括笑來、羅胖等,以及自己的以往經驗,初次準備材料時,準備可以演講的內容是實際演講內容的1倍到2倍,也就是分享30分鐘的內容,要準備1各小時甚至2各小時的素材。
- 以模擬演練,讓自己熟悉所有內容。
演講之前,一定要熟悉材料,至少應該通讀每頁ppt,對于頁面基本布局,邏輯講述路線做到心中有數。否則,現場臨場發揮容易丟三落四,講得并無邏輯性。另外,有一個很好的小方法,就是自我模擬,繪聲繪色給其他人講述,力求簡潔、提綱挈領的把總體內容5-10分鐘內講完。
- 自信大膽,在演講中尋求話語權。
由于首次演講人而言,由于對內容的把控,熟練程度等均處于初級狀態,往往會比較怯場。這個時候,要靈活運用元認知思維,即在演講過程中分身另一個自我,監控自我的演講節奏,聲音大小。通過時刻督促,形成字正腔圓的演講,可極大提高自信心,形成正向反饋,在演講中也持續提升氣場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