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與之前的六個心理發(fā)展階段相比,這一階段的跨度比較長,從25歲一直到了65歲,埃里克森認為這一段時期,最重要的就是繁殖與停滯的對立。
? ? ? ? 但是,并不是只有生育了下一代的人才能獲得繁殖感,這是一種更宏觀的概念,我們不應該用一個人是否有后代來評判他是否獲得繁殖感的標準。
? ? ? ?那到底應該如何理解這個繁殖與停滯?這一切對我們的人格形成又是怎樣造成怎樣影響的呢?
? ? ? ? 01
? ? ? ?成年中期(約25-65歲)
? ? ? ?繁殖 vs. 停滯
? ? ? ?這個階段發(fā)生在人生的二十五歲到六十五歲左右,亦稱成年中期,是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的階段。它是最長的,也是相對平穩(wěn)的時期,同時又是被研究很少的時期。
? ? ? ? 夫妻二人建立了良好的親密關系,就必然開始拓展興趣,關注社會以及社會關系他人,有了孩子后,開始聚焦于關心下一代。
? ? ? ? 埃里克森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很幸運地形成積極的同一性,過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會力圖把產(chǎn)生這些東西的環(huán)境條件傳遞給下一代。
? ? ? ? 這可以通過與兒童(不一定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過生產(chǎn)或創(chuàng)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東西來實現(xiàn)。
? ? ? ? 所以,繁殖在建立和指導下一代中是頭等要事,雖然有些人由于不幸,由于其它方面特殊的和真正的天賦,而不能運用這個內(nèi)驅(qū)力來為子孫后代造福。
? ? ? ? 02
? ? ? ? 繁殖這個概念包含了生產(chǎ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類更為通俗的同義詞的含義,但是這些同義詞都是不能取代它的。
? ? ? ? 這樣的活動有兩種途徑,
? ? ? ? 一種是直接關心自己的孩子,生育他們養(yǎng)育他們,樂于看他們成長;
? ? ? ? 另一種方式則是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給下一代去享用,即致力于發(fā)展人類的精神和物質(zhì)財富。擴展開來,他們在工作上就能勇于創(chuàng)造,追求事業(yè)的成功,而不僅是滿足個人需要。
? ? ? ? 生育有生和育兩層含義:生,是生物意義的發(fā)展長大;育,是社會意義的成長,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導和訓練,是指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類的自我復制。
? ? ? ? 生育感或繁殖感就有了“傳承”的任務,一個人即使沒有“生”孩子,但如果關心、教育、指導他人的孩子,也能獲得“育”的體驗。
? ? ? ? 如果沒有孩子可育,當個班組長,當個帶團隊的經(jīng)理人也可以體驗“育”和“傳承”的經(jīng)歷。
? ? ? ?如果以上這些條件都沒有,還可以寫一些東西發(fā)表,所謂“留得青史代代傳“,給自己創(chuàng)設這方面相關的經(jīng)歷。
? ? ? ? 沒有“生”、“育”或“傳承”經(jīng)歷的人,其人格可能貧乏和停滯。
? ? ? ? 這幾種經(jīng)歷中“育”的經(jīng)歷尤其重要,有的人即使有“生”的經(jīng)歷,可是沒有“育”的體驗,也可能成為一個過度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 ? ? ? 03
? ?人類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從“育”和“傳承”活動中體驗自我影響力從而獲得自我價值感。
? ? ? ? 這個時期是一個人從關心下一代或下屬的行為中,獲得自我力量的體驗,這是關心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最旺盛的時期,人們是在“生”、“育”、“傳承”的經(jīng)歷中,發(fā)展出關心和創(chuàng)造力的社會品德。
? ? ? 人的社會動機的規(guī)律性似乎也印證的埃里克森的理論,正常情況下,人的社會動機隨著年齡和閱歷的積累,從最初的親和動機到成就動機,再到后來的影響動機,是有次弟性的。
? ? ? ?這一階段發(fā)展不了的人往往是自己童年充滿挫折和空虛的人,這些人往往也沒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他們不懂得怎樣去關心孩子。
? ? ? ? 有些人以為了孩子和家庭的名義,埋頭于工作,一味追求事業(yè)上的成就,而無暇陪伴和顧及家人,反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奮斗的初心;
? ? ? ? 有些人過度“自我專注”,只顧及自我的感受,而不故他人的困難和痛苦,即使有創(chuàng)造,其目的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 ? ? ?自利是人的本性,但當自利行為妨害到他人或群體時,就成了自私。
? ? ? ? 這種人往往缺乏共情能力,不關心他人的疾苦,因為他們內(nèi)心存在固著或停滯,專注于自我感受,自戀而不自知。
? ? ? ? 04
? ? ? ? 正如埃里克森認為的,成年男女必須考慮使新的一代獲得關懷和滿意的發(fā)展。所謂繁殖不僅是指個人的生殖力,而主要是指對下一代的關切。
? ? ? ? 有些人從未作父母,但也深切關懷著下一代的成長,從而豐富了在感情上成熟的人格。
? ? ? ? 缺乏這種體驗的人會產(chǎn)生一種假親密的需要,實際上是一心專注自己而產(chǎn)生的停滯感。 沒有產(chǎn)生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滯和人際貧乏”為特征的 。
? ? ? ? 一旦一個人的繁殖(關心后代和他人)比率比停滯(自我關注)高,那么這個人就會以關心的品德離開這個階段。
? ? ? ? ?結 語
? ? ? ? 關心他人是一項重要的品德,這種關心需要通過照顧后代或后代替代(學生之類的)來產(chǎn)生,
? ? ? ? 這種對后代的關注,消除了那種由不可推卸的義務所產(chǎn)生的矛盾心理。
? ? ? ?隨著我們的年紀的增長,關心成為了促進伴侶間親密關系的重要元素,也讓我們成為一個值得下一代愛戴的長輩,在這樣融洽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將順利的走入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獲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