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期待已久的上海之旅,在一次失敗教練的體驗中,但獲得PCC大師caroline的深度點評后落下帷幕,深刻而豐盈。
爾后的一周里,心情久久未能平靜。有挫敗、有疑惑、有訝異、有發現、有警醒、有焦慮、有收獲。總結如下:
一、立場已決定輸贏
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來表達M1到M7的狀態,那就是“舒適”。接近一年的練習,多停留在教練的CDCA幾個步驟和幾個能力的應用,生搬硬套,自欺欺人。直至“實戰體驗”前仍認為化學會議只是形式上的,對一再強調化學會議時間為20分鐘這一要求不以為然,在雙方對教練的定義和期待沒有達成共識之前便貿然開始,結果注定以失敗收場。
取得共識,是有效推進目標的第一步。化學會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只有雙方都能發生化學反應,即有效發生連接,說明客戶有意愿并對教練有信任度了,才是可以開展教練的成熟時機。
當客戶表現出什么都無所謂、什么都不知道,把所有溝通的期待都推給教練時,作為教練,我沒能第一時間表明立場和原則,幫助她區分這一要求是不合理的信念。痛定思痛,之所以會失去教練的立場,正反映了作為教練者本身,自己未并正確地理解了這個角色。
教練思維同樣反映了我的工作思維。在處理團隊困局或沖突時,多采用了遷就和妥協的策略,忽略了自己該有的立場,表面是包容實質是包庇。每個崗位都應該做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只做想做的事情。當其做不到時,應該從根源上激發和推動其做到,而非代替。
每一個人都有其需要成長的地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看人之大,給其時間和空間,不逃避,不包庇,相信他會成長。
二、聽與聽到的巨大差異
“剝洋蔥原理”一直都不陌生,提升聆聽能力的內在驅動也不弱,但缺乏的是一個有效區分:是聽了還是聽到了。客戶所說的內容固然是重要的,但為什么要這么說,他之所以這么說的動機是什么,又或者代表著一種什么樣的價值觀才是更重要的。只有弄明白了這個“why”才算是聽到了。
抽離、客觀和中立是“聽到”的必要前提。在交流中我們除了保持對客戶說什么、為什么這么說等好奇之外,要暫時將自己抽離出來,關注客戶這個人,即他的情緒、狀態等在溝通過程中的變化,透過捕捉這些細微變化,去發現、去深入了解他的期待、信念和價值觀等,然后給予回應,幫助其區分或確認。這才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溝通結果。
三、客戶也是教練的一面鏡子
曾錯誤地以為自己已修煉的比較好了,可當面對著一個什么都說不知道的四號客戶時,竟一度陷入極力想腦補四號特質的焦慮。靜心體驗,對客戶的察覺不夠,原來是自省自知得不夠。我自己本就是3偏4的性格,被思維訓練得早已習慣用理性,卻忽略了由心而發的自然感覺本就是自己的強項,用感覺到感知客戶的內在需求會是最直接和準確的。
對他人的認識也是對自己的認識的投射,反之亦然。過往從未意識到這個邏輯關聯。或許這正是為何說“教練是一面鏡子”的緣故吧,一面什么樣的鏡子就照出什么樣的客戶,教練有多少面就能幫助被教練者照出多少面。
四、理論與實踐的聯接
作為學員,一直徜徉在“教練”的環境當中,很順暢、很自然,不曾認真思考過什么是教練。凝神思索,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客戶正確理解什么是“教練”不容易,但卻又至關重要。簡要提煉為:教練,是一項通過改善被教練者心智模式來發揮其潛能和提升效率的溝通過程。從如下幾方面補充說明:
1、教練的實質:通過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的溝通過程,洞察被教練者的心智模式,幫助被教練者向內挖掘潛能、向外發現可能性,反映被教練者的心態。
2、教練的作用:就像是一面鏡子,幫助被教練者洞悉自己(看到自己的盲點),理清自己的狀態和情緒,并就其表現給予直接的回應,令被教練者及時調整心態、清晰目標,以最佳狀態去創造成果,同時引導被教練者制訂一步步實現目標的執行計劃,使被教練者有效達到目標。
3、教練的特點:真正以人為本,讓被教練者看到自己在一個系統中的作用,看到自己的影響力,同時也看到問題與自己的關聯(即自己應該負責哪些責任,如何調整會對結果產生什么影響)。
4、教練與被教練者的關系:平等、合作、目標共同(教練幫助被教練看清問題及發現可能性,由被教練者自己制訂推進計劃并執行,教練在過程中關注被教練者執行計劃的情況,適時給予提醒或引導調整,直至目標達成)。
5、教練開展的前提:被教練者有意愿,對教練有信任度。即被教練者愿意對教練坦誠,對教練提出的問題如實反饋,有多坦誠教練結果就有多有效。
然而,理論是固化的,應用是變化的,需依據不同情境、不同對象而調整。正如性格學在管理中、在生活當中的應用無處不在一樣。我們不能以一種標準、一種觀點、一種方式,套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優秀的、獨特的、唯一的。當你用了與他相近或相同的情感語言溝通時,彼此間才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心與心的聯接,只有先共情了方能接著共舞。就如抽煙的男人見面時給對方遞上一根煙,或是幫對方點上一把火后,話題便由此打開。
很欣賞葉子姐曾說過的一句話“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只有當我們把每一個角色都飾演好,我們的人生才更精彩和圓滿。正如鉆石有很多面,因為它的每一面都被精心打磨和雕琢過,燈光下你看到的每一面都那樣璀璨閃耀。”
我們可以有很多面,不是推崇虛假、不是建議戴面具,而是以理解為前提,以接納為出發點,以不同性格好的特質為方向去完善、去調整、去適應。
美麗,是一涓溪流,一米陽光,一抹白云,一片寧靜;幸福,是一場修行,一份懂得,一種牽掛,一聲叮囑。然而,美麗或幸福與否,在你心里,不在你的邏輯思維里。大腦時常會給我們錯誤的信息,欺騙我們的感覺,但唯有心,是最真實,最直接,最敏銳的。
教練之路,正如教練大師吳詠怡總結的“那是一場帶發修行”。只是,在這場修行里,非用心不可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