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直在思考Papi醬備受爭議的“人生重要程度排序”:
自己 > 伴侶 > 孩子 > 父母。
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最長,伴侶、孩子、父母,都是只能一起走一段路。
很多人說這過于自私。
我卻覺得這是真活明白了——盡到該盡的責任,但做出的選擇,要建立在尊重自己的前提上。
不管生活、社交、戀愛、婚嫁……其實都是這樣。
想起前段時間回家,見了一個小學同學。
記得她小時候畫畫很好看,不愛說話。
那時老師勸她競選班長,她很堅定,說自己不適合,當個文藝委員就行。
她有點胖胖的,外表看上去很普通。
但很多同學都有點怕她。
班里女孩流行換著戴彼此的頭飾,只有她不肯。
我也一度覺得她不好接近。
一次做小組作業(yè)后,成了朋友,才發(fā)現(xiàn)她相處起來很搞笑,也沒那么“傲氣”。
多年沒見,在朋友圈看到她生活中遇到了些和我一樣的困惑,約出來聊天。
我們在一個路口碰面,打車去目的地。
目的地有點不好停車,司機轉頭商量,要把我們放在路另一邊,說自己走過去更快。
我本想隨口答應了,誰知她突然說:
“您按導航把我們送到就好。”
司機也愣了一下,開始套近乎。
說馬上要交班了,得快點趕回去,繞一下之后就不好走,回去晚了要扣很多錢。
她不肯。
司機沒料到勸不動我們,說:“小姑娘你體諒一下嘛,怎么這么不好說話呢?”
她還是堅持,“我們上車沒有遲到,確定了目的地沒有更改,接下來自己的安排也定了時間,您把我們送到目的地就好。”
司機不情愿地調(diào)了頭。
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從剛剛的位置到路對面,需要走很長一段距離才有人行天橋。
下車后,我還沒從驚訝中緩過神。
“幾年不見,你變得好‘剛’呀”,我調(diào)侃。
她只是淡淡地說,“還好吧,只是我們沒有遷就的必要。他欺負我們不熟悉路,沒道理。”
那一刻,我在心里有點暗暗地羨慕。
她從來與別人不爭不搶,可誰也別想綁架她退讓自己的原則。
這種表面平平無奇、實際“不太好說話”的女生,其實活得很自在。
乖女孩,吃盡當“軟柿子”的苦頭
“你是女孩,要懂事一點。”
大多數(shù)中國姑娘對這話都不陌生。
你可以不夠聰明、不夠漂亮。
但你不能不乖巧,因為只有懂事才會被喜歡。
但現(xiàn)實呢?
“乖女孩”的成長,常常是通過“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好吃的零食、時髦的玩具,從不主動開口要;
和朋友出去旅游,吃住都充分尊重朋友意見,生怕別人不開心;
被欺負了,辯駁的話在嘴邊打了個轉,卻只擠出一句“那好吧”……
“懂事”和“好惹”劃上了等號,“乖女孩”變成任人拿捏的軟柿子。
《人間失格》里,太宰治有句話十分精準:
“只要被人批評,我就覺得對方說得一點都沒錯,是我自己想法有誤。”
習慣察言觀色,習慣逆來順受,習慣將自己的喜好藏起來,迎合別人的需求。
于是,吃的虧也是各種各樣。
最常見的,是在錢上不好意思。
豆瓣上有個姑娘分享了自己被朋友坑的經(jīng)歷:
因為沒法拒絕朋友借錢,她甚至把信用卡都套出來。
于是朋友借了這次,又有下一次。
時刻“懂事”,善意被看作理所應當。
這是一旦開了頭,就要延續(xù)下去的“無底洞”。
因為只要她不再忍讓,就反被責怪:
“你以前不是這樣的啊?”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幫忙是情分,不幫才是本分”這個道理。
這些在社交上有苦說不出的女孩,一旦遇人不淑,戀愛里也要吃盡苦頭。
為什么總有好女孩成了“渣男”收割機?真的只是運氣不好?
收到過一條讓人心酸的留言:
雖然有點殘忍,但情感這種事真的是相互的。
男朋友找茬氣你,忍。
打游戲不理你,忍。
發(fā)燒了把你丟下,忍。
女孩將自己低進塵埃,卻不能被理解。
有人討論,“和成熟的女生談戀愛是什么體驗?”
她周到體貼,深受長輩喜歡;
朋友羨慕,她總能給男朋友賺足面子;
她獨立堅強,遇到什么事都不會給親近的人添麻煩……
“但我感覺不到她對我的喜歡和依賴。”
面面俱到,偏偏在感情里忽略了溫度;
習慣遷就,反被當成愛得還不夠深。
不能說懂事的女生做錯了,但讓人心疼的是,主動遷就的那一方,總會受傷。
健康的親密關系,需要兩個人的用心經(jīng)營,不是一個人的卑微忍讓。
事事妥協(xié),在自己眼中是懂事,在對方眼中卻成了敷衍。
到頭來不僅委屈了自己,也磨淡了感情。
小時候因為懂事,常常得到長輩的夸獎,所以心滿意足;
長大了才發(fā)現(xiàn),心里空了一塊,沒人能幫,沒人在乎。
“為什么我們一直被教育要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姑娘?而不是一個被自己喜歡的人?”
一次次壓抑自己、沒原則的懂事,不過是在地自我犧牲中,習慣了“受虐式”的教養(yǎng)。
乖乖女,并不覺得自己“沒關系”
沒有誰是天生懂事的。
在《少年說》里,有個女孩讓我心疼。
她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努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害怕父母失望。
住校期間,怕父母擔心,她很少主動給父母打電話。
這次,女孩給兩個月大的弟弟寫了一封信:
“有一件事,是你我這輩子都不能忘卻的:
要愛我們刀子嘴豆腐心的爸爸,不要頂撞他,為了照顧你,他已經(jīng)兩個月沒有睡過整覺了;
要愛最偉大的媽媽,她為了你,從115斤胖到了160斤,經(jīng)歷了兩次胎停……”
女孩默默把父母的操勞記在心里,將自己的情緒悉數(shù)收起,不聲不響地背負起一個“姐姐”的責任。
“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
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勇于索取,能被拒絕。”
這些,何嘗不是女孩自己的心聲。
努力讓所有人滿意,拼命讓每個人都開心,自己卻忘了快樂是什么滋味。
評論家梁宏達說,這種讓所有人滿意、覺得自己做了好事的,其實是當了“壞好人”。
他們不是喜歡奉獻,討好別人,換來自己的快樂;
而是,做到了讓別人開心,自己卻感覺痛苦委屈。
這種人,其實在暗暗攢下負面情緒。
看過一個名叫《態(tài)度娃娃》的日本短片。女主艾利被稱為“微笑天使”。
小時候,弟弟不小心把她的魚缸打碎。
艾利非常難過,但她回過頭卻說:
“沒關系的,真的沒事。”?
長大后,無論遇到什么委屈,她都擠出微笑說“沒關系”。
直到有天,她的臉突然變成了像玩具娃娃一樣僵硬的面具臉,一敲就碎。
一步步退讓,“懂事”的外殼長進肉里,成了人一輩子都摘不下來的面具。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
攻擊性,往往和“戾氣”、“任性”、“不懂事”劃等號。
于是,有人拼命掩飾欲望,有人陷入低價值感的自我詛咒中,不斷自我懷疑和否定。
這種心情在戀愛關系中體現(xiàn)得很明顯。
比如,聽到約會對象張軒睿示好,Selina一臉詫異地說:
“你可能腦子壞了,才有可能喜歡我”。
在外人看來, Selina 已經(jīng)足夠優(yōu)秀。
她卻依然不敢相信自己有“被愛”的底氣。
她的身上,有無數(shù)乖乖女的影子。
當她們說出“我不值得你愛”,內(nèi)心不知已咆哮了多少句“我不配”。
害怕抱有期待、害怕突破常規(guī),更害怕失去認可。
甚至,為自己的欲望感到羞愧。
于是,主動為自己框定了上限,囚禁了自身變得更好的可能。??
活出“攻擊性”,不是可恥的事
“陽光雖然溫暖,但照射的時間長了,也會被人謾罵。”
人就是這樣矛盾。
從那些不太好說話的女孩身上,我看到一個共性:
希望怎樣被對待,就要怎樣對待別人。
被忽視、被脅迫的,是受害者。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她們也給了別人“施虐”的機會。
從不探尋、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從沒反抗,外來的“得寸進尺”也都顯得更合情合理。
沒有鋒芒的善良,也是一種“惡”。
三毛在《西風不相識》里回憶自己出國留學的一段日子。
剛開始,為了和室友們打好人際關系,她主動承擔了整理宿舍內(nèi)務的工作。
但這種主動幫忙的情分,卻被室友們當成了一種義務。
“三毛,天下雨了,快去收我的衣服。”
“三毛,我在外面吃晚飯,你醒著別睡,替我開門。”
“三毛,快下樓替我去燙一下那條紅褲子,拜托你!”
有一次她沒有做,得到的卻是室友這樣的回復:
“三毛,關窗,你要凍死我們嗎?”
緊接著的,是更難聽的詆毀和謾罵。
忍無可忍的三毛終于爆發(fā),舉起掃把,對著室友開始如雨點似的打下去。
打完架,既沒有道歉,也沒有懺悔。
自此,沒有人再勒令她做這做那,對她的態(tài)度也變得客氣尊敬起來。
余華說,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
所謂“兇狠”,并非是沒禮貌的大呼小叫,低情商的吆五喝六,而是用行動證明:
我不生氣,不代表我沒脾氣。
我不計較,不代表我脾氣好。
如果你非要觸摸我的底線,我也絕對“不好惹”——堅定拒絕、堅決反擊。
除了不受人欺負,“不好惹”的女孩,有對自己人生更強的把控力。
她們可以毫不顧忌的說“我想”、“我要”,渾身散發(fā)著欲望的光芒。
比如,《奇葩說》里的很多選手都讓人印象深刻。
每個人在舞臺上展示自我的同時,都非常直白的表達了自己的欲望。
“我就要賴在臺上不走,如果有復活的機會,最好有一萬次。”
“我就是沖著BBking(冠軍)來的。”
說出來,即便沒做到,也不會被人看扁。
身邊的人,會更加期待你下一次的表現(xiàn),也給你更多力量。
表達欲望,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武志紅說:“當你在某一個領域活出了攻擊性,你在這一領域的效率,會非常驚人。”
這不是對抗世界的暴力,而是延展人生邊界的動力。
很贊同南派三叔的一句話:
“如果你看到一個看起來很弱但又一點不怕你的人,最好小心一點,因為‘不怕’這件事情,是裝不出來的,真正不怕一定是來源于內(nèi)心無比強大的力量”。
有柔軟堅韌,也有尖銳剛強。
當你真正內(nèi)有鋒芒,外表看起來有沒有刺,其實都已是無所謂的了。
給文章點個贊吧,從今天開始,做個不好惹的姑娘。
讓內(nèi)在的底氣,撐起你外在的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