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以來,逐漸把日更當作對這個世界的拷問,而不再去準備“舊詞俗語”和撰寫四季文拿來充數了。這是不是意味著一個人出圈,或者說就是“寫作的進步”,我還真不知曉。
每個人都要經過嬰幼兒期、少年期、青年期和壯年期。如果在壯年期還在積累漢語詞匯對詞匯用法不明,如果在今日還去采寫一些四季文的話,別怪人家善意提醒,恐怕連自己都覺得難為情了。因此,我在上半年前五個月,在每個月月初,想好一個與“生”有關的詞匯,譬如生長、生態、生機什么的,并在當月圍繞這個詞匯進行有選擇性地閱讀、思考和寫作,盡量寫出哪怕只有一篇讓自己滿意的文字。這樣,一年下來也就不少了。不會像現在這樣,出一本散文集還得重新選題再度創作。但到了六月份,自己異想天開地想寫兩個小說,需要花時間去觀照民國史,需要去了解現實社會,需要去挖掘自己的心靈空間,活生生地把探詢未知世界的路折斷了。
好在只要目標明確,意志堅定,道路自然在。摧毀的路段、自挖的鴻溝可以用一本本讀過的大書小書去彌補去填埋。按目前的精神狀態和認知水平,接續不難,要超越恐怕就不那么容易。重復過去的觀點,就意味著還是就事論事,味同嚼蠟,惟有用全新的思維,才有可能提高自己寫作水平。
當然,認識到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好作品,與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和作品,兩者之間相差十萬八千里。在追趕的道路上,除了勤奮以外,對世界的認知必須要有新的高度。
眼下這個世界,不僅有長度、寬度,還有廣度和深度,能否全身心擁抱這個世界是一回事,能否寫出這個世界的精髓,又是另一回事。畢竟人的世界、物的世界,文字世界、知識世界,還容易知會,思想的世界,人工智能的世界就難以覺察和體會。
好好地生活在其中,是能感受到其氣象萬千、魅力四射、精彩紛呈,只是覺得這樣還比較膚淺,必須拿出由表及里、去浮存精的真功夫,循序漸進,真正做到消化吸收提高,千萬不能用簡單組合、拿來主義的辦法,走捷徑想跨越。不然,因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寫得再多,也是廢品,除了數字上增加外,別無益處。
陳水河整理于2023年7月26日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