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我是很開心的,簡直是看見新大陸是一種愉悅的激情,因而十分沉浸。這種沉浸感,上一次還是在閱讀費爾南多佩索阿《惶然錄》,讀得很小心,怕讀完就沒得讀了。
? ? 以下是每一章節的感受,同時也在后面添加了想象的忽必烈的想法。這也是書評《看見的哲學》的散亂草稿,可惜我整理不好。
? 對旅行者來說,城市是一種意象,隨著行走的狀態和欲望的變化,城市意象也在翻轉。 ? ? ? ? ? ? ? ?
? ? ? ? ? ? ? ? ?1.城市與記憶
城市與記憶之一:所有的城市都是欲望的無意識構成的空間,擁有著同樣的在清晨報曉的雞,同樣的雕像,同樣的街道的集合。每個城市的獨特的品質在于:一個讓你幸福的城市側面,你見到它,這城市就變得獨特,仿佛從海域里躍出的鯨魚的那種脫俗。
城市的記憶之二:之所以會渴望抵達城市,是因為我們此時我們正在行走之中。不斷地塑造歷史以及歷史感的叢生,這就是行走的本意,因而尚未抵達的城市自發地形成了一部夢幻的電影。它囊括了沙漠里所有最甜的井水,最靜謐的街道,最妖嬈的女人以及最充滿活力暴力。這是夢中的城市,夢中的行走是青春的。一但抵達的那一瞬間,所有的旅行者都變老,時光驟然冰冷變質,它變了!所有的欲望、青春都成了回憶!所有的抵達都是衰老。
城市的記憶之三:我們永遠抓不住城市的現在,就是那一瞬間,我們的意識突然升到城市的上空,俯視并擁有整個城市,就是我們意識到我們和城市同時親密的存在的那一瞬間。如同我們無法抓住我們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那一刻。為了抓住線索,我們探索城市的記憶,它的過去之中必然包含著它的未來。它的過去如城市地下的暗流,膨脹,擴大。如同地上的空間量度與歷史事件的關系,構成它的歷史意識
城市的記憶之四:這是一座理性的博學的城市。它運用與其他城市相同的素材以熟練的技巧編織自己的風景。風景與風景之間銜接過度的如此舒服以致于所有經過這座城的人們覺得:所有的風景如此渾然一體令人難忘。
城市與記憶之五:歷史中的市。關注一座衰老的城市,人們總是愿意停留并沉醉在它最輝煌最振奮市民的記憶,仿佛它永遠年輕。而當一座城市從偏僻生長成繁華壯觀的大都市,回顧往昔,記憶便分成了對立的特質:過去的城市/樸實而優雅,現在的城市/繁華且壯觀。
城市與欲望
城市與欲望之一:多羅泰亞,你自己講自己吧。我擁有自己的歷史,我隱秘寬胖的軀體里。交換,這是我內部的邏輯,也是我的過去。人們交換的軌跡。
趕駱駝的人來說說吧。我年輕時候來到多羅泰亞,原來除了荒漠和商路,我發現了人群。這是它給我的最美好的感受。后來我才發現,那個早晨,只是無數個能夠進入多羅泰亞的早晨之一。
忽必烈:所有的城市我都只進入一次,然后,離開。
城市與欲望之二:我的欲望是一,城市能夠滿足的欲望是多,似乎是,它盡所能的將所有的欲望滿足感推向我們,我們被淹沒。我們以為滿足了自身,實現了自身,其實只是欲望的奴隸。
忽必烈:我最大的欲望,不在于城市的分界,而在于還沒征服的城市。
城市的欲望之三:城市從何處獲得自己的形狀?它的地理位置。而非他的歷史位置。一個荒漠城市就是荒漠里的城市,一個被荒漠和海洋包圍的城市,它的形狀被人們的視野里的另外一邊所決定。對于駱駝商隊來說,它是屬于海港。對于航船來說,它是屬于荒漠。
忽必烈:與人類不同。我的同胞們,經常只看到其他人的表面而忽略活躍的真正的心靈生活。
城市與欲望之四:與人一樣,用概念、模型去捕捉城市的現在的形態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每個致力于生存在城市內部的市民都擁有一套完美而無效的城市模型。之所以完美是因為它永遠在記憶中修補,之所以無效是因為它永遠追不上城市的腳步。
忽必烈:我的意志并非是帝國的意志,我的欲望并非足以塑造帝國的形態。
城市與欲望之五:最開始使城市成形的欲望是什么樣的呢?這種欲望的質感、形態。這種欲望的本質與夢無異,恐怕也只能在夢里想象。
忽必烈:使帝國成形的欲望又是什么樣的呢,也是與夢同樣的性質嗎?城市是穩定的居住的混亂,而帝國是擴張的概念地圖。
城市與符號
城市與符號之一:城市,符號的森林。但愿我們進去它,不是浮掠過符號的幻影。旅游,符號的走馬觀花。
忽必烈:城市呢,它也是一個實在的符號嗎?
城市與符號之二:城市每天都在重復同樣的故事、風景。而記憶卻重復告訴我們:所有的故事、風景只面向路過的行人單獨地發生一次,永遠新鮮的。城市因為記憶的不誠實而顯得與眾不同。
忽必烈:記憶只選擇一種事實而這種事實城市每天每天都在重復。因為選擇所以獨特。
城市與符號之三:佐艾,沒有性別、角色和符號的城市。要想探索城市里每一座建筑的內在性格,你必須變得博學,記下它內部的功能與地理位置的關聯即使這有可能毫無用處,因為所有的行動都來自于表面形態的區分,這似乎是最開始的驅動。
忽必烈:他們為何要建造如此沒有屬性的城市,所有的連接都是即時的,沒有記憶的,難道所有的欲望都擁有同樣的面孔嗎?!
城市與符號之四:城市的語言。依賴于我們對整個城市的視覺觀察形成的“思維的地圖語言”-人的表達形式以及城市表達自身情緒、計劃的邏輯語言-物的表達方式。這種語言似乎顯現了集體的欲望或者說城市自身的欲望。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嗎?似乎是我們發現一種高度協同的物體擁有了某種混雜了人欲與物欲的智慧。
忽必烈:關于城市的種種思考總讓我思考帝國的種種形態。城市可以是一個小帝國,帝國是聚集的城市群落。一種分形的幾何形式。
輕盈的城市
輕盈的城市之一:沙漠,賦予城市這樣一種氣質:固定、干燥。城市坐落在地下湖上,氣泡升騰,泡沫洶涌。城市如屋檐翹起,輕盈。
忽必烈:如果城市是一只將遠航的大船,如果城市是一個會升騰的泡沫,它要丟下什么才能輕松。
輕盈的城市之二:所有的房子都有地基,決定了城市所具有的某種輕重的氣質。這種地基般的氣質,是最開始成型城市的欲望的風貌。
忽必烈:欲望修剪城市的形狀。
輕盈的城市之三:管道。水流的管道,植物般交錯生長。這是一座只剩下管道的城市。
忽必烈:曾經存在的城市只留下鋼架般的尸體。哦,我的帝國。我每日每夜魂牽夢縈的帝國,我見證它的生長,如何見證它的死亡。人生何其短暫!
輕盈的城市之四:這是一座由兩個半邊城市構成的城市。一半必須流浪,一半必須定居。一半等待另外一半,變成完整的個體。
忽必烈:完整的城市生活。完整的,意味著什么。
輕盈的城市之五:也許,曾經存在過無數個奇形怪狀的城市,只有那些最頑強的獲得了上天恩賜留存下來,其他的或如黃土堆煙渺無煙跡或幸運機巧留存在口耳相傳山洞殘卷里。掛在懸崖邊的網下城市,生活在暴風中的城市,建造在火海之上的城市。他們因其獨特的生活環境而具備了獨特的生活經驗,與世上安然的城市并無區別。
忽必烈:多么波瀾磅礴的想象力!有多少種幻想就有多少個城市!
城市與貿易
城市與貿易之二:對于奔流的人類來說,貿易的本質是交換某種形式的記憶。還有另外一種貿易,它是交換充滿意味的目光。沒有篝火,沒有接觸,也沒有聲響。它只有目光相交時才有內容。因為沒有接觸所以保持純正的貞潔,但沉默之中卻全是肉欲。
忽必烈:我們見到城市的那一刻。我們與城市的目光相交的那一刻,這意味著什么。保持著某種形式上的貞潔實際上卻已在幻想中成為了永恒的夫妻。
城市的貿易:城市與自己交易,為了提供新鮮感,它遷徙-定居-遷徙。城市的社會結構、舞臺角色并沒有發生改變,人類也并沒有獲得關于生活的確切知識。
忽必烈:通過改變寄居者的舞臺,城市也擺脫了某種無聊和厭煩感。
城市與貿易之四:艾爾西里亞。將人類之間復雜的交際關系網絡顯示在建筑物外,即使種族遷移,骸骨風化,也無損于這種網絡的迷宮飄蕩在曾經的居住地。貿易,也就是交換。交換記憶、身體、形態、關系和詞語。
忽必烈:我的帝國龐大無比,兇猛擴張。我的野心垂野平闊,蒼天可見。大大小小的貿易,生生不息的人流。
城市與眼睛
城市與眼睛之一:鏡面城市,與存在的城市目光相接卻不相愛。從鏡面城市里的反觀自身引起一種規范的尊嚴。
忽必烈:鏡面帝國,與存在的帝國目光相接卻不相愛。鏡面的個體,與存在的個體目光相接卻無法相愛。
城市與眼睛之二:觀看者的心情剪裁城市的形狀。上升的心情,城市輕盈。下沉的心意,城市是下水道、地基和長路漫漫。視角,觀看之道。能否用輕盈和沉降這種形式上擁有某種重量的詞匯來形容,也就是,屬于心靈的部分影響了對城市的視角。
忽必烈:當我越深思關于城市的種種現實、視角,我都會想起來,作為城市的帝國。觀看一個帝國以及觀看一副地圖,哪個更有重量。
城市與眼睛之三:穿戴著高腳架的城市擁有不俗的眼睛,唯有登云梯才能進出城市,人們四處傳頌:云頂天城。
忽必烈:不在于高低,在于權力。不在于雅俗,在于野心。世間再高再奇的城市,也比不上帝國帳篷里金碧的寶座。
城市與眼睛之五:每座城市的形象并沒有厚度,只有正反兩面,既不能分開也不能對著看。城市并沒有提供給我們一個半個城市,它完整的給我們它的所有。而我們的目光,卻往往只有一半。
忽必烈:城市有生和死,有成熟與幼稚,有金碧輝煌和斷墻殘檐,有光怪陸離和滿目蕭索。
城市與名字
城市與名字之一:一座城市有兩個面孔,兩個故事。一個可以言說,由城市的名字來選擇屬于城市的傳說、現實和故事,人們在他者的對照下逐漸將其客觀化,成為實質的想象力。另外一個無法言說,它是真正的現實。人們忽視它以至于它逐漸消逝在歷史中,令人難以承認。
忽必烈:言說/無法言說,彼岸/此波,想象的存在/消逝的歷史。
城市與名字之二:宅神和保護神。遷移與定居。這兩種神靈,是人類城市的兩種形象。
忽必烈:有趣。
城市與名字之三:記憶世界里,每座沒有到達的城市都是既與別的城市擁有相似的特征也有區別于其他的特性。當風沙星辰將人帶到實在的城市,記憶固定,城市的名字成了一個具體的模型。記憶中的城市是飄蕩的。
忽必烈:記憶的城市是不定形的可愛。
城市與名字之四:名字到底是什么東西。是所有面見城市的人的記憶,是從歷史的戰爭中留下來的斷篇。
忽必烈:存在過就不會消失。
城市與名字之五:對于城市的每一張面孔,每一種歷史,仁慈的話,我們都給予他們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名字。于是,城市就是歷史,是宇宙,是不同的名字。
忽必烈:我越來越相信,世界上只有一個一座城市,也只有一種帝國。
看不見的城市,一部文學的城市形態學,城市心理學。
城市與死者
城市與死者之一:廣場上的語言光譜是權力的圖譜。每種角色都有其固定又變化的套路,即使是偶然闖進歷史的新角色也會很快被安排合適的位置。于是,廣場成了言語的博物館。
忽必烈:我知道歷史的汪洋也有安定的大陸,精神的永固。精神是一種秘密的言語。
城市與死者之二:阿德爾瑪,人們垂死時抵達的城市。人有一種幻覺存在的能力:保持人際世界的完整。即使認識的人肉體消逝,記憶為保證世界的穩固也會將面龐安置在活著的人臉上。阿德爾瑪,人人都是死者,人們依靠辨認死者的臉龐生活。
忽必烈:記憶是一種神奇的魔術,將生者與死者并排放置。
城市與死者之三:一件東西,有生有死。城市,有活著的城市也有死亡的城市。生死之間,相互影響。不,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鏡像般的死城。它屬于每一個活著的人對死的城市的幻想,對生的欲望的延續。
忽必烈:帝國也有一個死的帝國嗎?
城市與死者之四:空氣是塵土,是海水,是幻影。我們我們也可以想象生長在海里的城市、隱藏在塵土里的城市以及永遠觸摸不到的如夢的城市。那里的生活,與空氣中的城市并無差別。
忽必烈:并不是城市有無數種可能性,而是人類的想法記憶擁有無數種賦予城市存在的可能性。它太神奇了!
城市與死者之五:每一座城市都是三胞胎。死者的城市,尚未誕生的城市以及正在活著的城市。
拜訪死者的城市為了尋找現在的意義,踏實感。
做客未來的城市為了想象故事的發展,恐慌感。
忽必烈:帝國是不同材質不同領域的城市組成,有死者的帝國,也有未來的帝國。
或者說,情緒本身就構成城市的指南針,自身的積聚塑造一個新的城市。
城市與天空
城市與天空之一:行星運行的幻影投射在人們的眼里、心上。城市也將自身運動的軌跡投放在天幕之中。城市-人類-天空。人們以為它們擁有相似的特性,皆是因為它們都是生長的獸。
忽必烈:如果我們的眼里能夠裝下天幕的行星,為何不能裝的下整座城市呢?
城市與天空之二:除了生死的鏡像,城市里另有新的標準。有人間城,天堂城和地獄城。天堂是人間所有真善美之共存,地獄是人間所有假惡丑之同有。因著這觀念,城市被割裂為三個部分,不再完整。
忽必烈:美未必不丑,丑未必不美。
城市與天空之三:泰克拉,一座永遠在建設中的城市,它的藍圖是繁星如密的夜空。它永遠無法形成最后的自己,因為人永遠把握不住天空的脈搏。
忽必烈:星辰緩慢移動,形成星象。城市綿延建造,形成地圖。
城市與天空之四:天空是行星的城市,而城市,是什么。我們有模仿天空的雄心,但是否能夠掌控天空的陰暗。
忽必烈:愚蠢!竟以人類渺茫之身來揣摩敬畏的天空!
城市與天空之五:天空是城市的另一張面孔,是白紙的正反面,有一座城市,屬于天空,屬于人類擁有解釋的雄心。
忽必烈:當我們將整個世界的安危系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就擁有了自信與謹慎。因為我們是世界之子。
酒并非保存在帝國的夢境里,而在于交換記憶的城市以及將要遠行的商旅。
連綿的城市
連綿的城市之一:我們是否想過,關于城市“連綿”的那部分,那是不斷產生的占據現實空間同時必要存在的東西因而在長遠的時間內它是擁擠的甚至令人窒息的。例如,城市廢物垃圾、人口數量、食物。
忽必烈:我們最大的勝利,即不斷推遲或者戰勝人類的末日,應當在于:合適的生存空間以及對廢物的轉化和再利用。
連綿的城市之二:連綿的實質,意思是:你所接觸的世界,其實只有一個實體。永遠離開的機場,其實是永遠停留的居所。
忽必烈:【同樣】這個詞語,對城市來說,是指一個人的記憶的視覺(感受)不變性。
連綿的城市之三:人構成城市之磚,人也構成城市之連綿。
忽必烈:關于這章我就不想說什么了哈哈哈。
連綿的城市之四:行走,永遠的行走,倦怠和迷失就會降臨,以至于我們永遠走不出意識造出的城市的迷宮。
忽必烈:我們依靠欲望走過所有的城市卻遠不如一只羊認出草的味道。
連綿的城市之五:不是星球塑造了城市,而是城市塑造了星球。所以我們永遠走不出城市的邊界。
忽必烈:我要讓帝國的每一座城市都非凡不一,我相信人類創造新事物的雄心!
隱蔽的城市
隱蔽的城市之一:年輪般生長的城市。
忽必烈:生長,無數可能性。
隱蔽的城市之二:因為快樂和痛苦,所以城市也有兩座。一座是快樂的城市,總是隱藏在痛苦的城市的因果鏈之中。
忽必烈:人豈非也是如此。痛苦給予的感覺如此強烈以至于快樂的腳步令人忽略
隱蔽的城市之三:燕子和老鼠。動物的象征貼個城市的面龐。
忽必烈:像燕子般的欲望。
如鼠類的欲望。
隱蔽的城市之四:城市是記憶的統治者,歷史上也曾因為人類的強力而失去精彩的記憶。
忽必烈:抗爭,與動物的抗爭。所有被人類消滅的動物只能保存在博物館、分類學里。
隱蔽的城市之五:這是最后一座城市。
忽必烈:所以就讓它存在在想象力里,記憶沒有盡頭,故事沒有結局。
(完)
看不見的城市,正因為看不見,所以才有了【看見】的哲學。雕刻想象力,雕刻記憶
一個極其明亮的透鏡,它對準欲望、記憶、特性及產生它們的機制。所以它也是對準了人類對自我的認識
我太能夠理解卡爾維諾在書寫這些關于城市的文章的心情了。他的心情是平靜的觀察。當一束叫做城市的光投射向透鏡(一個微妙而令人驚奇的轉化機制)在想象力的天空出現無數種光譜。每一種光譜都是一座城市。在這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將這本書當做是城市的光譜分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