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情感復合和情緒管理專家,
幫你提高情商,駕馭婚戀幸福。
文丨盧悅(新浪微博@盧悅盧悅)
為什么人格會分成那么多類型?我們去想象一下,人生總的來說就好像一條河流,或者說像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很自然地會去擴張。當他們遇到抵抗的時候可能就需要圍城。但是如果這座城池很堅固,打不下來,怎么辦呢?那么我就不攻打這座城了,我去進攻別的城。但是如果這樣做,這座城里的人可能就會去偷襲你,所以一般來說,我們就要留一部分軍隊圍住這個城,然后再去攻打其他的城。
但是如果其他的城市也打不下來怎么辦呢?我們可能就會選擇再留一部分隊伍圍住這個城,然后再打其他的城。
那么這樣留來留去,留到最后我們的軍隊就會越來越少。我們把圍城的這種現象叫作固著。所以很多的人都會問,為什么我什么事都沒發生,可是心里面就是覺得特別疲憊?因為你把太多的能量用在那些沒有解決的城市里面,然后當你真正要去克服人生其他問題的時候,能用的軍隊就少了。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有一個人,小的時候媽媽早亡,爸爸是個酒鬼,她必須年紀很小就上街叫賣來維持生計。那么這個時候她就必須犧牲她作為一個小女孩想要得到的那些東西。比如,她看到其他的小姑娘可以在媽媽懷里撒嬌,可以和爸爸一起出去玩,下雪了可以暖暖和和地在家里吃著好吃的,玩著玩具,這些權利她都不能夠擁有了。
那么當一個人被剝奪了最基本的權利以后,她會有什么感覺?她會有很多的悲傷,而且不只是悲傷,她爸爸的拳頭也會讓她受很多苦,她還會有恐懼,有恨,有委屈,有嫉妒,她會很多情緒,但是當她有這些情緒的時候,當她痛哭失聲的時候,有沒有人面對面的去抱著她、安撫她呢?有沒有人在她身后給她支撐,給她指明方向,告訴她該如何應對這些情緒呢?
這些問題就像一個一個沒有攻克的城市一樣,這個小女孩就只能用壓抑的方式,用圍城的方式來處理。她會努力忘記這些不好的情緒,甚至她可能會努力忘記這些不好的記憶,會假裝自己沒有發生這些事情,或者假裝自己沒有那么多的痛苦。因為這些情緒她自己無法處理,也沒有人幫她處理,更沒有人教會她處理,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她就要花很多能量去壓抑這些情緒,就會把很多能量用在圍這些城上。那么當她再去做別的事情的時候,她就沒有那么多的能量了。
所以,在人生遇到問題的時候,為什么有些人就能扛過去,有些人就扛不過去?之前我也給大家舉過例子,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幾乎所有人家都有傷亡,大家都遇到了危險和災難,但是大多數人在半年以后基本上就能回歸到生活的正軌上來了,可有一些人就無法做到,這些人為什么跟別人不一樣呢?一句話就是他把太多的能量用在了圍他小時候的傷。所以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他就比其他人恢復得慢,就比別人更容易受傷。就好像一個人,今天背著一斤米跑步,明天背著兩斤米跑,再過幾天背著十斤米跑,這樣時間長了他的膝蓋就比別人更容易受傷,遇到更大的挑戰時他就比別人更容易倒下,這就是固著的理論。
固著的相反面就是痊愈。痊愈是什么意思?痊愈就是兩個擁抱,媽媽的擁抱和爸爸的擁抱,有了這兩個擁抱,這個小孩就知道該怎么應對超出他能力的挑戰,就能夠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沒有這兩個擁抱的積累,他將來遇到問題,能量就會不足。
生命能量被占用就像我們的內存快被耗光了,再來一個程序,就死機了。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成長,我們就需要兩種擁抱,有了這兩種擁抱,我們就能解放圍城的士兵,他們就可以攻克那些難以攻克的城池,之后我們的能量就能夠匯聚到一起。
如何讓能量匯聚在一起?正念、瑜伽、催眠、放松等等,這些都是能量匯聚的方法。其實說起來也不復雜,這些方法都是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回歸到自己的呼吸上。因為呼吸是人類的起點,你開始注意你的呼吸的時候,你的能量就會回歸到自己身上。當恐懼和憤怒占據你的身體和大腦的時候,你的能量會飛快的外泄。而當你注意到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身體時,就開始撤兵了,一瞬間能量就開始回歸到你自己身上。而且很多人做了正念以后,都會發現自己的定力會增加,會發現那些反叛的城市不再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去鎮壓了。
TIPS:正念冥想有科學依據嗎?
作者:孫舒放
來源:書稿《正念:愛與智慧的旅程》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Davidson教授自1992年起接受了這樣的一項任務:要用最先進、前沿的儀器以及最嚴謹、實證的方法來研究冥想以及其他佛學中的重要概念:諸如慈悲、慷慨、正念。
上個世紀神經生物學最大的發現就是大腦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是可變而可塑的。直到1980年左右,大部分的神經生物學家還相信成年人的腦已經不再改變——大部分的發展與塑造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就已經完成。因而大家會說,“你不能教一個老狗新把戲。”然而研究卻證明這并不是事實。我們的大腦,在任何年齡,只要有血液流過,都有被塑造與改變的可能。并且,這種改變其實一直都在發生,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得到。
腦的可塑性發現的鼻祖是神經生物學家Paul Bach-y-Rita(1934-2006,威斯康星大學醫學院的教授,被稱為“神經可塑性”之父),他是這樣來解釋腦的可塑性的:“假設你要從麥迪遜(威斯康星州首府)開到密爾沃基(威斯康星最大城市),如果主路癱瘓了,那么首先你會感覺到無助,然后你就會想到從城市和田野內的路徑開過去。那么當你在這條替代的路徑上開的越多,你就會發現許多‘捷徑’并且越來越熟悉它們,你開到密爾沃基所花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也許主路修好了你還是會從這條替代的路上開車。而神經元回路也是如此。”
這意味著什么?我們的大腦神經元在我們的反復使用下,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便捷的回路,而這些回路就是我們的模式、起心動念、以及各種各樣的能力。這些回路有一個特點——“不用即廢”。當然,就像開車的例子一樣,神經元回路的形成也是需要練習的。這就是為什么外語的學習需要時間,而長久不練習的技藝會生疏。某一個習慣我們練習地越多,大腦的那個回路與部位也會得到強化。這就是為什么研究會發現倫敦市出租車司機們的大腦都有比常人更大、更活躍的海馬。 ”
以上原創文字節選自盧悅老師心悅會VIP會員課程
《學會心理學,你也會算命》實錄
如您需要本課或其他課程完整錄音
請進入微店選購
——THE END——
【心之助】
情感復合專家和情緒管理師
陪你高效處理情感問題
助你在成長中擁有幸福
付費咨詢預約微信號:xinzhizhuxl
或添加助理微信咨詢:Fiona_xzz或heartho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