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01.
一直在收聽《民謠在路上》這個節目,我本人對民謠有一種莫名的喜歡和感受,每每聽到吉他的旋律伴隨著簡單而又平實的唱調,不多也不少,給你帶來靜謐和舒展,好像一天美好的開始來臨般,對生活充滿感恩和熱愛。
早晨起來,打開手機收聽節目,熟悉的曲調開始回響,最吸引我的還是這句——我已丟失了故鄉只找到你。
每個人寫的歌表達了自己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種種,但——總有那么一首歌向你熱情招手迎接,也總有那么一首歌對你輕輕說聲再見,亦或是其中的一首歌詞點觸了你的內深處。
這首《蘭州》中——我已丟失了故鄉只找到你,這句歌詞就好像是一個不倒翁,雖有時任意搖擺,但最終會停格,而那就是你心中的方向。
? ? ? ? ? ? ? ? ? ? ? ? ? ? 02.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出去吃飯,和其中一個朋友聊到了工作這件事。對于我來說,除了在工作當中,一般情況下是不愿意多說,也不想去說的,畢竟這是自己的事情,懂得,了解,怎么去做,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心里有數就好,不必見人就說自己工作怎么怎么樣,沒必要,也不討好。
工作積木
他說:為什么有些人在一個好的環境下工作,時間長了感覺到沒有所謂的意思,就想去換一份有新鮮感的工作。于是,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換的工作多了,體驗夠了。視野,見識,格局自然也就有所提高。相對的受過的苦,挨過的罵,忍受的氣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有的人后悔,有的人選擇接受,外界的變化影響著你的心境,說文雅點叫體驗生活,說粗俗點一個字——“作”。
事后回想,發現其實每一個人不滿足現狀,想要更好的或者舒適安逸的生活,學習,經驗等等,就像時鐘的指針一樣不停的行走,為達成心里的那個“圓”而奮斗著。
這一路所經歷的不論是收獲,喜悅還是忍受,艱難等等都是你這一路不斷的在——“作”
? ? ? ? ? ? ? ? ? ? ? ? ? 03.
曾經大學畢業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像是漂流瓶,隨著海波漂到哪是哪。
于是就聽從學校的安排分配,到了一家國企上班,期初的日子很瀟灑,也很舒服,沒有壓力,沒有顧慮,沒有束縛,一切都是隨心所欲。
但隨著一天一天時間的消逝,我發現舒適對于我來說好像并不是什么好事,反而會是一種傷害,甚至是打擊,所以,選擇了離開。
前段時間參加了S商學院的課程,其中有一個大概和我差的不多年齡的群友。他說:“現在過的太安逸了,會出問題。一個人在這種環境下時間太長,對外界的變化和發生狀況的敏感度降低,甚至會害怕,不敢走出去。”
一個人如果太安逸,時間長了會很危險。不是有句話是說:“大家都是出來混的,有一天終究是要還的。”
馬云曾說過一句話:一個人每天逛淘寶,刷朋友圈,發微博,每天渾渾噩噩,干著老年人都會的事情,那你還留著青春給誰呢?
沒錯!青春就是用來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經歷生活,用來——“作”
前段網絡流行話語說:NO作NO DIE。
而我想說:你不“作”,連DIE的時候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