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
對一個合格的經營者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復雜的知識和理論,而是懂得珍視那些看似簡單、“引導人們采取正確生活態度的原理原則,即哲學”。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明代思想家呂新吾《呻吟語》。換言之就是“人格、勇氣、能力”。
在漫漫的宇宙歷史長河中,人生也許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是,我以為,就是在這一瞬間,將生命即將終結時的價值高于生命開始時的價值,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再進一步說,在為此所付出的努力過程中,就有人的尊嚴,生的本質。
在勞動中獲得的喜悅是特別的,絕對不是游玩和興趣可以代替的。認真、努力地工作,克服痛苦和辛苦后取得成功時的成就感,是人世間無可替代的喜悅。
行善而不見其益,猶如草里冬瓜,自行暗長”。因果報應需要時間。牢記這句話,不要為暫時沒有好的結果而焦躁,每日孜孜不倦、一心一意積累善行,最終一定會有好結果的。
宇宙自身具備使一切更好的意志,促使從屬于它的一切萬物成長發展。因此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不斷成長、發展是必然的,我們人類也不例外。如果思維方式、生活態度與宇宙的意志相同,工作和人生必定都會通暢順達。
六項“精進”:
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比任何人更多鉆研,而且一心一意保持下去。如果有閑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
戒驕戒躁;“謙受益”是中國的古語,謙虛之心能召來幸福、凈化靈魂。
每天自我反省;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
感謝生命;只要活著就是幸福,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
行善積德;“積善之家有余慶”,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
摒棄掉感性所帶來的煩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相反地,為了不致事后后悔,更應全身心地投入。
行善積德;“積善之家有余慶”,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
人的內心有多重結構,是由多個同心圓分層組成的。從外層說起:
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識和倫理;
感性——掌管五感或感情等的精神作用;
本能——為了維持肉體的欲望;
靈魂——是圍繞在真我之上的現世的經驗與孽;
真我——在內心深處,是核心部分。充滿真、善、美
感悟:
如何找到這種采取正確生活態度的簡單原則并實踐落地?用一種生活態度去貫徹 人格 勇氣 能力,綻放出生的本質。不要為沒有結果的事情去抱怨,積累善行終得報。去尋找人世間最高的喜歡,分享其過程。感恩,學會先讓自己幸福,充滿美好。爭取在靈魂的基礎上去尋找真善美,自我反省。
行動:
1.寫感恩行動日志,讓生活貫徹美好,學會自我反省。
2.遇到事情不抱怨,知行合一,追求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