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朝有兩位天子都作了帶“風”字的歌,所表達的情感卻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段歷史吧。
首先是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譯文:大風使勁地吹啊,浮云在空中飛揚。我已征服了四海,現在回到了家鄉。但是,孩子們,我怎么才可以得到更多的猛士,守衛這來之不易的四方!
這是劉邦功成名就回到家鄉所唱的一首詩歌,唱著歌他飽含淚水,確實,擁有這一切太不容易了。
劉邦本就是泗水郡沛縣的一個小村長,當時的天下比戰國還亂,他也投入了起義當中。開始他的手下只有幾個人而已,后來他的隊伍逐漸壯大了起來,他先于芒碭山占山為王,繼而擴大隊伍。因他起兵于沛,人們便稱他為沛公。
他帶著為數不多的兵馬,首先打進了秦的首都咸陽,這是因為各路兵馬在天下各地與秦軍死戰,分散了秦軍主力,咸陽恰巧空虛。沛公的這一行為惹怒了相籍。雖然新楚王曾于天下兵馬有約在先:先入咸陽者,可稱天下之王。但是項籍覺得,沛公此舉不義,以天下各路兵馬的勞頓為掩護,自己竊取勝利果實。項籍揮師向西,準備滅掉沛公,沛公卻主動退出了咸陽,把勝利果實讓給了項籍。
秦滅亡了,相籍決定分封各路兵馬,于是大家有了法定的王的身份。那么項籍是不是應該當皇帝呢?項籍不這樣想,他想回到周的時代,中央有王室,地方有諸侯。所以項籍說自己也是王,為了區別那些以地名為名的王,以顯示自己的雄霸之氣與領導位置,項籍稱自己為霸王。這個名字聽起來真是有些玩笑,不夠正式,或許項籍的骨子里就是有這么天真的一面。
項籍不愿意稱皇,沛公愿意。沛公后來改名劉邦,一個邦字,道出了他的天下心。劉邦被項籍分在漢地,所以是漢王。他以此為大本營,不斷擴大自己的軍隊,也逐漸擴大自己的地盤,漸漸有了能與項籍抗衡的實力,于是他從封地東出,要與項籍一決高下。
兩軍在曠日持久的戰爭后,終于決定以鴻溝為界限,各自撤軍。不久后多變的劉邦撕毀鴻溝協議,趁項籍不備,渡過鴻溝。項籍遵守條約,疏于防范,受到了致命一擊。
劉邦又招來了各路起義軍,答應事成之后,把項籍的地盤分給他們,于是五路大軍把項籍圍在了亥下這個地方。項籍就算是再勇猛,也無法與五路大軍輪番拼打。
這五路大軍中的大多數人都來自楚地,劉邦起兵的沛地也屬于楚,這等于是楚人與楚人的戰爭,只不過劉邦被封為漢王,歷史上才稱之為“楚漢之爭”。
劉邦和這五路大軍包圍了項籍,他們唱著家鄉楚地的歌,歡歌慶祝。項籍聽到了歌聲,他在想:難道漢軍已經把楚地都占領了嗎?我已無處可逃了?最終他在烏江岸自刎,他放棄了這個世界。
劉邦建立了漢朝,歷史上稱之為漢高祖。劉邦帶著軍隊回長安,路過自己的老家,趁機回了趟家,看望父老鄉親。劉邦又看到了自己曾經住過的屋子,他就在此召集百姓大擺宴席,這一代的百姓自然很開心,都來皇上家喝酒,劉邦吩咐下去:給我找一些小孩來。于是大家找來了許多小童 。劉邦對孩子們說:我來教你們唱一首歌。就是前面所作的這首《大風歌》。
劉邦已經取得了天下,他希望有志之才保護建設這來自來之不易的天下,更希望孩子們長大以后能繼續繁榮這天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