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4
1
小學時,學校組織學生去市里文藝表演比賽。為此,學校特地安排了專門的舞蹈老師來教我們跳舞。大家伙都是十歲左右的小姑娘,一聽說有老師來教舞蹈,都異常興奮。
畢竟不是專門的舞蹈生,所以基本功都很差,老師對我們這幫孩子的身體柔軟度要求也不高。
有幾個熱愛跳舞的女同學在日常訓練后,常常纏老師教教正確拉筋,劈叉彎腰。我怕疼,也懶得動,嘗試幾次之后便放棄了。剛開始以為她們只是抱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嘴皮子態度,后來那幾個女同學果真興致勃勃私下練習,后來再次有機會表演時,舞蹈老師首先挑出那幾個同學在舞蹈組擔演重要角色。
自己呢,也就這樣毫無出色,盡管都是同個表演組,老師也記不起我名字。
大一時,我和舍友報名了跆拳道社團,想做點有趣的事情。加入社團后,一周幾次訓練,每次訓練拉筋劈叉是必備的基本功。管理社團的師兄師姐都對我們極其嚴格,想偷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蛙跳,翻跟斗,豎叉都是日常的訓練之一。就算劈叉拉筋不行,都得被按著一點一點壓下去。
越怕疼,也咬緊牙關忍著。越想偷懶,往往會被盯著就緊。每次想起在社團被壓腿疼得、叫得撕心裂肺時,都會想起小學時因為想偷懶,錯過了身體韌帶最佳練習時期。
而最初偷過的懶,最終啪啪打臉,成為以后受的苦。
2
朋友阿霞是個極其追求自由的姑娘,以前在一起讀書時,常喜歡坐在班里的最后一排,和一群不愛學習的同學混成一團。
她成績不好,準確來說是不想學。作業堆到送去辦公室檢查才草草地找幾個同學的作業本來抄抄,上課常走神或者跟同桌聊天,考試前翻翻書本就丟在一旁睡覺。
這樣的她,典型的厭學主義者。
有次找她談話,她說道:自己不是學習的料,還不如玩玩就算了,反正怎么學都不會,懶洋洋的生活多自在。
就像生活劇里描寫的一般,想偷懶,讀不了書,最后也在學校混過了幾年就出社會打拼。
看到我在扣扣上更新了大學生活照,她私聊問了我大學生活是不是真的很美好,隨后她又發了句“羨慕”。
低學歷,沒文化熬不出頭,只能找些手工活干干,在電子廠干了幾年苦工,阿霞就主動跟家里人提出要去技校上學的想法。
少年時代偷懶成癮,厭學成慣,直到長大成人后,前期因為偷懶所得到的“沒文化”,不也成了今日所受的“職業學歷文化鄙視”嗎?
4
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現在21歲的我,將近16年的時光都在校園里度過。那些初中還未讀完,就出社會打拼的同學,有些已經為人父母,也有些現在依舊在職場上四處碰壁。
作為成年人,這些都是各自的選擇。
年少無知時,總想著各種法子偷懶。為了能快點完成作文,偷摸摸抄作文書上的參考文章上交作業;想多看兩分鐘的動畫片,稀里糊涂做完作業,字也寫得扭捏捏捏;看了領居家小伙伴騎上自行車整條村里逛,屁顛跟在背后也不愿學。
于是,小學六年級班主任叫上寫作水平優秀的同學參賽,自己屁點三腳貓水平只能眼巴巴羨慕。由于總是趕速度寫字,直到現在考試依舊改不了沒看完題就下筆的壞習慣。就連騎車也是被家里人趕著才肯練習。
5
蔡康永曾說: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懶惰,說成是人的天性,也不為過。有些人常被拖延癥給弄得心煩意亂。說真的,其實就是懶惰在作祟。我知道,每個人心底都有小小的惡魔在搗鼓,今天的事情想堆到明天再做,明日的衣服想堆上個把天才扔進洗衣機揉揉,布置的任務或作業一定得要老師催促時才動筆草草完成。
我也是有過數次這樣想法的懶癌女生。相比于到被催促時的內心不安和紊亂,我更偏向于今日事今日畢。
在繁忙工作一天后,偷懶確實是件放松心情的好辦法。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著整天葛優躺,無所事事。但,你要明白,現在所偷的懶,都會成為以后受的苦。
我們不是圣人,哪有不累不苦的一生。想想,為了將來能更愉快過好每一天,是不是要打消那些偷懶的念頭,腳踏實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