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面對孩子的調皮,不同的爸爸會有什么不同的反應呢?
9月18日,安徽阜陽,一位爸爸坐在店門口吃飯時,兒子和另外一個孩子在附近踢球,兒子不小心把球踢翻了爸爸的餐盤,當時父子倆和另外那個孩子互相看著好一會兒,當時三人間有一種好笑又尷尬的氣氛,不過爸爸并沒有過多批評,因為兩個孩子不是有意的。
無獨有偶,5月2日,安徽六安,一個男孩在自家餐飲玩球,無意間踢到了菜里,結果挨了爸爸結結實實的一個耳光,因為他踢到的是店內食客的菜,這個食客看到此情景后更心疼這個孩子,于是放下碗筷和孩子爸爸談起了心,讓這個大男人很是后悔。
這就是兩個不同的處事方式,阜陽的爸爸懂得“三思而后行”,六安的爸爸是“順應大腦”。
六安的爸爸看到孩子犯“錯”后,第一本能反應就是生氣,為了讓孩子長長記性,批評責怪甚至體罰孩子,可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孩子得到教訓后是害怕和恐懼,嚴重的話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心理陰影,或者變得膽小怕事,或者也跟爸爸一樣處事時喜歡動手。
那何為“三思而后行”,意思是事情有輕重緩急,做事前要再三思考,不要沖動,避免做出令人自己后悔的決定。
正如阜陽的爸爸,他照顧了孩子的面子和自尊心,如果要批評也不是當著這么多外人的面,可以帶孩子到一邊溝通,效果則完全不一樣。
再舉一個真實案例,同一對父子,對待同樣的事情,前后采取的方式不一樣,結果就完全不同。
這個父親是一家公司老板,對14歲的兒子特別嚴厲,稍有不對就打,他覺得打孩子很正常,不打不成才。可是這個孩子被打得脾氣特倔,在學校也經常打架,老師告狀后回到家被父親狠狠打一頓,然后孩子再到學校打架,回家又被“修理”,惡性循環,讓學校頭疼不已。
后來這個老板的夫人參加了一個家庭教育課程,第二次開課時硬是把這個老板拉了過去參加,這個老板從一開始不當回事,到后來被課程老師徹底“降服”,課后專門請老師吃飯,進行了一個晚上的自我批評,一直在反省自己在教育兒子上的錯誤,并表示一定痛改前非。
課程剛結束,還在回家的高鐵上,又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孩子這次把同學打到了縫針,老板“順應大腦”本能的反應就是火冒三丈,幸虧當時在高鐵上,給了老板一個“三思而后行”的機會,老板冷靜下來,也想到了對策。
第二天到學校找到老師和兒子,老板沒有發火,而當著所有老師的面對兒子說:“我這次保證不打你,不過你要告訴我發生了什么事,然后我們一起來處理?!?/p>
在老板的再三保證下,兒子才顫顫巍巍地解釋清楚,原來是被打的同學欺負他的朋友,他是見義勇為,出手幫助自己的朋友。
老板聽了之后,立馬豎起了一個大拇指,表揚了孩子的動機非常好,還真誠地說:“爸爸為你感到驕傲!”兒子震驚萬分。
然后老板再引導孩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打人的行為不對,主動提出要向同學道歉,并表示以后不會再那么沖動跟同學打架。
也是從那天開始,這個老板真的做到了再也不動手打孩子,而孩子變得開朗起來,表現一天天轉好,成績也在逐步上升,這讓老板的夫人大大松了一口氣。
這就是“三思而后行”的好處,無論是對孩子,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需要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多方位考慮,這樣才能做出更合理的決定。
“順應大腦”更多的是一種本能的教育,這是原生家庭給我們留下的,也已經深入到我們的血液里,可能我們并不贊成父母的某些行為,比如打罵孩子,但因為耳濡目染,當我們成年后看到了孩子在犯錯時,還是會非常本能地運用了當初父母的處理方式。
所以如果意識到“順應大腦”是一種沖動,容易讓我們在不冷靜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決定,那么我們就要不斷地告訴自己,遇到事情不是先想著如何解決這件事,而是要先冷靜下來,分析這件事,看清楚了再思考處理的方法。
也許會有家長覺得教育孩子需要打罵,那么我想問一下這些家長,你是不是從小就被家長打大的呢?當你父母打你的時候,你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和想法?
有家長跟我說,小時候被家長打的時候,連希望家長快點“S掉”的心都有。
所以換位思考,當我們打孩子的時候,孩子又會怎樣的一種心情呢?
所以在任何時候,都請“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