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請問,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愛?在生活中常常有如此本質的問題困擾著我,它催促著我用自己的行動去回答、去踐行。因為對諸如此類問題的回答,或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教育生活之質量。
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農歷九月二十,也是霜降之后的第一日。今天去參加無錫教育編輯部2013“太湖之秋”送教助學秋季筆會。
本次活動也是無錫教育編輯部組織的系列支教助學活動之一。編輯部的趙軍主任策劃組織、并親自參與了這次活動;無錫市輔仁高中語文特級教師李國華老師、無錫市五愛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許敏峰老師、無錫市新區實驗小學的市小學數學名教師吳建亞老師、全國數學科學方法論研究交流中心會員惠山區天一實驗小學秦國金老師、第三高級中學的語文特級教師徐忠憲老師傾情獻課;語文特級教師華家炫老師、江南大學吳格明教授鼎力加盟;還有一些編輯部資深編輯周向明老師、年輕的王新國編輯和一些老校長以及E無錫教育群的群友們友情參與、癡心相隨。
乘著深秋的漠漠淡云,一群教育的理想主義者驅車來到了太湖之濱的陽羨鄉村,尋訪鄉村教育文化的寶藏。時間已是深秋,城里卻難以感受到物候的變化。穿越太湖的云影波光,當大巴車進入宜興地界的時候,一車人的眼睛被車窗外的稻田吸引了。你看,這一片金黃!快看,那一片淡黃,哎呀,你聞一聞,空氣都彌漫著那稻禾醉人的清香!秋天就在被歲月染得色彩斑斕的樹林邊緣開始層層疊疊鋪展開來了。啊,久違了,田禾,啊,久違了,秋天!一車人的情緒也格外高漲起來。
“耕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可以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跨入宜興市周鐵鎮洋溪小學的大門,一副長聯吸引了來訪者的視線。校園環境的田疇化設計,看得出辦校者希望用淳樸勤勉的耕讀文化來陶冶孩子們的心靈。一群人等進入了各自的教室開始了送教活動。本次支教助學活動洋溪小學站的微課堂是有兩堂語文課,兩堂數學課,分別是許敏峰老師執教的《黃果樹瀑布》,李國華老師執教的《草原》,吳建亞老師執教的《認識分數》和秦國金老師執教的《方法論:牛吃草》。兩課同開,兩班并行。正如在隨后的評課活動中,江南大學吳格明教授如是評價,許敏峰老師的課堂善于抓住課文中最精彩的聲音描寫和模擬,把立足點牢牢站在了母語教學之中。立定了腳跟,才能氣定神閑,方可游刃有余。而李國華老師執教的《草原》關注了漢字的書寫,讓同學們在課堂教學中學習了賞析和寫作。吳教授深刻地指出,這兩位語文老師的課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了課文語言形式的學習上,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如何引導孩子認識二分之一?吳建亞老師的設計是讓孩子們通過折紙來觀察和創造一個新的數,表達自己對于二分之一的理解,這樣的課堂激發了孩子的數學興趣和數學思維。堅持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學習抽象的數學,吳老師認為,就算是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依舊要讓孩子們來嘗試。同樣,秦國金老師的課堂也特別關注學生數學思維方法的培養。送教者們用自己的課來表達對教育的理解,而洋小人同樣用心靈和雙手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書寫了一首首獨特的教育詩。
“陽羨狀元地,周鐵教授鄉”,這里的教育為何能夠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在教學研討中,陳云強校長謙虛而又自豪的介紹洋溪小學是“因小而精彩”。確實,研討活動的主持人趙軍主任對此高度贊揚。洋小人堅持十年探索,習作教育收獲頗豐,學生們的跳繩、踢毽等體育運動在宜興乃至無錫市名列前茅……趙主任說,洋溪的老師們勤于筆耕,多次在《無錫教育》舉辦的杏壇隨筆征文中獲獎,洋溪的學生們每年在各級各類刊物發表的文章達到幾百篇。無錫教育發現了洋溪小學,而洋溪小學也發現了杏壇隨筆,這樣的彼此發現,或許是因為我們具有相同的符碼吧。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怎樣才能夠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也是屬于孩子的真正的教育?”在點評這個具有獨特魅力的學校的時候,華家炫老師指出,洋小人善于思考教育,善于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營造了一道道獨特的教育風景線,開拓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華老師指出,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有一所無法繞過去的鄉村學校,那就是春暉中學;還有一個個不朽的名字,朱自清、夏丏尊、朱光潛、李叔同、豐子愷……他們秉持著“愛的教育”“有信仰的教育”之信念,滿懷赤誠情懷開創中國教育的嶄新篇章。
寫作即為研究,教育即為信仰。教育唯有喚起教育雙方的尊嚴感和歸屬感,才能夠取得真正的成功。研討結束之后的午餐是這次支教助學活動特別有意義的活動,在洋溪小學的學生食堂里,支教老師和洋溪小學四百名孩子一起用午餐。一桌十個孩子,兩位支教老師,談心,禮讓,幫助……孩子們黝黑的膚色、純真的笑容,讓每一位支教老師的心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溫暖。
這里蒼松掩映,這里假山玲瓏,這里庭院深深,這里桂花飄香。這里就是東坡書院,是東坡的家,也是我們支教助學的第二站宜興東坡小學。懷著虔誠的心情,我們踏入東坡小學的校門,看到校園圍廊上,一幅幅蘇軾的詩詞配著圖畫,一種熟悉和感動充溢在我們的心中。是啊,這就是東坡的家,而這里的老師和學生都有一個自豪的名字——東坡人,東坡人是懷著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摯愛,一種對東坡的深深敬意來辦這所小學的。
何處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流連在東坡書院的走廊和庭院之中尋覓;我們與傳統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我們佇立在東坡先生的塑像之前追思。我們也圍坐在似蜀堂中,聆聽東坡小學的師生們誦讀陸游的《詠梅》。或許,我們這一次的支教助學活動,也是一種對于教育夢,對于家園的追尋。一身典雅的唐裝,一口純真的唐調,“唐調”傳人語文特級教師無錫市第三高中的徐忠憲老師當然要用唐調來表達對蘇東坡、對傳統文化的敬意。我們跟隨徐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走入歷史的深處,去約會一顆為國為民顛沛流離的詩心。
“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剩覓蜀岡新井水,要攜鄉味過江東。”(蘇軾,七絕《歸宜興留題竹西寺》)感謝徐老師為孩子們選擇了一首尋夢和回家的詩,這首詩帶領我們和學生們一起走進了蘇軾的心靈。 “人間珠玉何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 同學們,宜興是一片怎樣的土地:這里為什么叫似蜀堂,這里又為什么能稱為東坡書院?東坡先生把宜興看作是自己的另一個家園,而你們,不,我們就是東坡的家人。這是一顆怎樣的心啊,他牽掛著天下蒼生,他屢遭貶謫,卻癡心不悔,始終對家園充滿著依戀。
在這樣的講解之后,徐老師開始了帶領孩子的吟誦。因為使用的是江南古調,孩子們的吟誦有一些把握不住音調,但是徐老師并不著急,而是耐心地引導,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那群咿咿呀呀的童聲在一個蒼涼的男中音帶領下,漸漸趨向和諧,漸漸變得委婉而又豐滿……我已經是第三次聆聽徐老師的吟誦了,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覺。這次,我聽到的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詩人帶領一群孩子走在歸鄉的路上,他是爽朗的,他雖然疲憊,但是沒有絲毫的頹唐,依舊帶著一點孩子氣,帶著對家園的一往情深,活潑潑地走在孩子們中間。
四座無聲,然而我們的心都跟隨著徐老師和孩子們的吟誦而起伏。事后,同去的朱丹妮老師說,“很久沒有起過雞皮疙瘩了啊,眼看著手臂上一粒粒的,還有汗毛根根豎起,這樣的吟誦,這樣的感覺真的是奇妙!”這就是心靈相通的感覺吧。
帶著對于傳統文化的崇敬,這一群教育行者,又拜謁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宜興的前墅龍窯。這是一座保存完好,至今還在燒制陶器的明代古窯。佇立龍窯前仰望。只見一條黛瓦鋪就的蒼蒼巨龍從地上騰空而起。想那燒制陶器點起火的時候,跳動的火焰盤旋在龍身的周圍,那蒼龍凌空欲飛,這是一幅怎樣的壯景啊!或許,精深的藝術本來就需要這樣的烈焰焚燒吧。
踏上歸途,樸實而又豐富的2013’“太湖之秋”送教助學秋季筆會已經接近尾聲了。然而歸途之上,我們依舊興致盎然,因為對于教育的思考,對于家園的追尋,還有那滿眼的湖光秋色都留在了我們的生命記憶之中,好像一顆顆的種子會萌發,會開花。“吟罷新詩氣自靈,故園依舊蜀山青。湖邊一派斑斕色,已有蘆花著蓼汀。”(七絕,《無錫教育編輯部2013太湖之秋支教助學暨秋季筆會有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