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書店的書架上翻看《白柳門》的時候,看看價格,覺得全套太貴,舍不得下手,又不免想起初中時拿著積攢了許久的錢,買下厚厚一本的《京華煙云》舍不得看,卻被同伴借走再也沒還的經歷。
還是拜時代和科技的進步,讓我可以輕松地享受讀書的樂趣。電子書便宜又方便。
朝代的興替總是有談不盡的話題,尤其是中國歷史上的外族統治,提起它們似乎總能觸動血液里的那股所謂的文化情結。明明知道已成“事實”,但卻仍常常設想“如果”。
“明朝是怎樣滅亡的?”總會帶著這樣的拷問,尋找一個看似“確定”的答案。
這部書如果要用看過的小說把它在時間上聯接起來,從《明朝那些事兒》的全篇幅開始,到《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再到這部《白柳門》的文官與士紳集團的黨爭,似乎可以窺探整個明朝的興衰榮辱。但真正要說讀起來讓人屈辱糾結的,恐怕還是《白柳門》。
本書從寫景開始,以梅花喻人,寫得倒有些奇幻了——像是《石頭記》的手筆,不過比那白話的多。究竟喻的是誰還得往下好好看看。接下來就是錢謙益的妾柳如是,她是貫穿本書的核心人物,或許就是開篇的那株梅花也說不定——嬌艷而剛烈。
圍繞著東林黨的主要人才來源“復社”為主要線索,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粉墨登場。崇禎十五年,一切的衰敗似乎還沒那么明顯,尤其江南的官宦人家。各個有為才子們也都在為國家為仕途奔走忙碌,有早有耳聞的黃宗羲,風流才子冒襄等,以及始終圍繞著士子們的名妓,比如董小宛還有未曾露面的陳圓圓等,包括我那些聞所未聞的歷史人物。
情節的發展隨著李自成農民軍的壯大漸漸演變,但江南一帶似乎總是從傳聞中得知北方的軍情。不免讓我想起李自成的堅韌與頑強,終于崇禎吊死了。江南經過了片刻的慌亂,也收拾起國家無主的悲痛。重立新君是個不錯的選項。
可惜大明的衰亡似乎是注定的。士紳集團的爭斗沒有一刻停歇。建虜裹挾著摧枯拉朽的氣勢,與南明隔江對峙。能怨史可法的妥協、馬士英的無恥嗎?黨爭糾纏不清。洪承疇,曾在《李自成》后期著重提到的前明大臣帶著清兵的虎狼之師來到眼前。錢謙益拱手將南京城送了出去。
“揚州十日”,征服與反抗總免不了血染城池。誰主中國,始終在心里擺蕩。天下是一人一家的天下嗎?大明已到末日。注定留不住的只能隨它去吧。
明朝的中央集權達到了歷史的頂峰。恰巧手邊的一本書《理性樂觀派》里,外國人分析了明朝的經濟情況:中央集權削弱了創新,而官員地位高但薪俸低,必然導致權力尋租和腐敗。明末連續3年,阿卡普爾科駛來的帆船都遇上了海難,明朝出現了白銀匱乏的局面,國力大減;與此同時,滿族商人卻靠著和日本、韓國進行商品貿易賺來的錢資助戰爭,并最終奪了天下。
一切似乎早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