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說孩子總是不聽話,比如叫他吃個飯,
總要磨蹭半天,沒有一次是痛快的;
讓他收個玩具吧,說好幾遍他都聽不見。
那怎么才能讓孩子把家長的指令當回事兒呢?
首先,孩子不聽指令,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孩子可能知道自己做的不對,但他不知道怎么做是對的。
比如孩子把別人的玩具給搶了,家長會說:“你不能搶別人的玩具。”
雖然家長覺得說得很明白,但孩子可能很困惑,如果不搶,怎么才能玩到別人的玩具呢。
當他不知道正確方法的時候,就會用自己的方式,也就是繼續去搶了。第二,很多時候,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
比如在火車上,孩子動來動去的,家長希望他安靜一會兒。
但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就是坐不住。
這時候家長如果強制要求他安靜,孩子做不到,就會拒絕類似的命令。第三,可能是他覺得規則不公平。
比如吃飯的時候,大人可以聊天,但卻不讓孩子說話。
他就會覺得,憑什么你們能說話,而我就不行呢,這不公平。
當大人自己做不到,卻又要求孩子的時候,他當然不愿意聽你的。第四,他可能是想知道某個行為的底線到底在哪里?
比如,奶奶讓孩子吃糖,爸爸不讓吃。
孩子就想知道,到底哪一個才是規則呢?
下次你再不讓他吃糖,他就不會立刻同意,
其實是在找這個行為的真正界限在哪里?
其次,哪些指令容易被孩子拒絕
第一,指令不清楚。
比如家長對孩子說,你要早點兒睡覺。
但家長和孩子理解的早睡可能是不一樣的,
家長覺得八點半上床才叫早,但孩子覺得玩高興了就睡覺也很早。第二,詢問。
“把碗里的飯趕快吃光,好不好?”
孩子聽到這個信號,會覺得這件事不做也行。
如果你想讓孩子把飯吃了,就盡量別用詢問的方式來發出指令,
就好像幼兒園老師也會問小朋友:“接下來我們做什么好不好?”
這時候幾乎都會有孩子說不好。第三,負面語言。
帶孩子外出,怕不安全,家長希望孩子別跑那么快。
這時很多家長會說“千萬不要跑了!你別跑了好嗎?”
但這時候孩子跑得更快。就好像我不讓你想老虎,你肯定滿腦子都是老虎。
這就是負面強化的效果。成年人都會受影響,何況小孩子呢?第四,同時說了好幾個要求。
比如,家里來客人了,家長希望孩子表現好一點兒,就會和他說:
“見到叔叔阿姨一定要問好,
吃飯的時候,要說一些祝福的話,
叔叔阿姨走的時候你要說再見。”
孩子一下子要消化這么多指令,會覺得力不從心,很可能就放棄了。第五,不斷地發出重復的指令。
比如,家長每次出門,都會叫孩子很多次,
他就會覺得這個指令不一定要遵守。
當你很嚴肅地和他說的時候,他才會去做。
最后,和孩子溝通的原則方法
第一,要用正面的語言。
比如,在超市,家長不想讓孩子到處跑,
就要正面和他說“人多的地方,請你拉著媽媽的手”,
或者“你跑這么快,媽媽很擔心,請你慢慢走”。
孩子亂扔玩具,別說不要扔玩具,
要說“請把玩具輕輕的放在箱子里”,然后給他示范玩具是怎么放的。第二,要說清楚。
比如家長希望孩子早睡,就要明確告訴他,我們希望你八點半睡。
如果希望孩子不挑食,那就不能只說“吃飯乖一點”,
而是清楚地告訴孩子“喜歡的多吃一點,不喜歡的少吃點,哪種菜都要嘗一嘗”。第三個,一次講一件事。
說的話要容易記住,不要太長。
而且還要確保孩子在聽,有時候他可能走神,
你可以讓他看著你的眼睛,告訴他該做什么。第四,要確保指令是合理的,就是說的話孩子是能做到的。
比如,你讓一個三歲小孩自己去買早餐,肯定不合理。
但你讓四五歲的孩子和你一起收拾玩具就沒問題。第五,發出指令的時機要合適。
比如,有的孩子一到超市就什么都要買,不給買就哭。
這時候,家長就不能到超市在發出指令了,
而是沒去超市的時候就要和孩子商量好規則。
在還沒去超市的時候,孩子還沒到那個環境,是很容易接受規則的。
當然,孩子到了超市可能會變卦,這時候家長最好的做法就是溫柔堅定。
怎么做呢?
就是態度一定要平和,但原則要堅持住。
家長可以和孩子這樣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
不過我們剛剛已經約好了,這次是不買的,我愿意和你一起遵守約定。”第六,當孩子習慣了,不聽話的時候,家長要在發出指令的同時,發出警告。
你可以這么說,比如,如果你不能按時上床,你將沒有故事可以聽。
然后可以提醒他一兩次,如果孩子還不聽,就讓這個后果自然的發生,取消他聽故事的權利。